这个王朝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他的建立者是个中日混血儿野史趣闻

公元1624年8月26日,郑成功出身于日本平户藩。其父郑芝龙当时跟着一位名叫李旦的海盗头目定居日本。郑芝龙为李旦义子,由于李旦出钱支持过德川家康,因此得以在日本发展壮大。李旦死后,郑芝龙继承了李旦在日本的全部产业,甚至垄断了从日本到新加坡的海上贸易。
此前,郑芝龙与驻留在台湾的荷兰一起打击西班牙商船。此后,郑芝龙与颜思齐参与日本人民的起义,逃出日本,以台湾魍港为根据地开始进攻明朝东南沿海。1628年年底,福建巡抚熊文灿再度招安郑芝龙,成为“海防游击”。郑成功是在郑芝龙当上明朝的官员之后,才从日本回到了福建,他六岁之前一直随母亲住在平户藩,他的母亲是日本人,他是中日混血儿。

1644年,来自满洲的清兵攻占了北京,明朝部分遗臣在中国南方,先后拥立几位宗室为王,组织流亡政府,继续抗清,郑成功就是当时抗清的一股强大势力。郑氏于1658-59年出兵南京失败后,决定转进其父亲郑芝龙曾经占领过的台湾。1661年3月1日,郑军25,000人祭江候风,23日出海,24日先抵澎湖,然后转进台湾;4月1日进鹿耳门,6日普罗民遮城降,5月3日围热兰遮城,最后终于在翌年阳历2月1日攻下热兰遮城,将荷兰人驱逐出台湾,建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在其关于台湾前近代(1895年以前)之战争史的研究中,卢建荣将郑成功功台之役(卢称之为“郑荷之战”)形容为“人类有史以来一场空前的大规模跨海登陆作战,也是决定台湾尔后四百年命运的战争”。
郑成功死后,由郑经、郑克塽父子先后继承郑成功的统治,一直到1683年清军攻下台湾为止,郑氏三代统治台湾的时间前后只有23年。

郑成功在驱逐荷兰人以后,将台湾改名为“东都”,为解决兵粮问题,令诸将士寓兵于农,按镇分地、按地开垦。到了郑经时,采陈永华之议,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体制,成为可以行使及于全岛的主权力量,体制层次分明,宛然一独立国家。郑经又将东都改为“东宁”,自称“东宁国王”。英国、日本等国家也将东宁视为一个独立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英国东印度公司曾与郑氏政权签订通商条约,当时英国人称郑氏政权为“台湾王国”或“福尔摩莎王国”,英国东印度公司上书郑经时,则称呼其为“陛下

另一方面,虽然郑氏王朝在事实上是一个独立政权,但是,在名义上,郑氏政权却一贯奉明为正朔,以“回归大陆”为唯一的宿愿;制定政经政策时亦以大陆为依归,推广教育亦在认同大陆,不肯落实本土,一直保持流亡政权的姿态因此,很多学者将二次世界大战后流亡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类比为郑氏王朝,因为他们都在大陆战败而以台湾作为“逃亡的地方”,同时也都宣称将以台湾作为暂时的基地
本文作者:平谈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