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与酒泉玉产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系野史趣闻

2018-08-30 14:00:49

清道光年间,清朝名臣林则徐因极力主张禁烟及坚决抗击英国外来侵略,道光帝听信琦善、奕山等议和派的谗言,将他革职发配尼新疆伊犁充军。1841年8月,林树徐从杭州启程赴戍。经洛阳、西安、兰州,武威(凉州)、张报(甘州)、酒泉(肃州),嘉峪关、玉门、瓜州(安西),经柳园、星星峡进人新疆哈密、于1842年抵达伊犁。

林则徐于1842年8月进入酒泉(肃州)境内时,在高台(当时属肃州管辖)作短暂停留,到临水(临水驿)吃午饭,经三墩镇、银达镇进入肃州城。当天晚上住北关车马店,因肃州海关办事处设在此处,往来官员商贾众多,不便长久住宿,于是次日搬进东大街新维修的关帝庙。

林则徐在酒泉(肃州)城停留了3天。期间,他秘密做了一件不被其外人知道的事情:他将其堂兄曾托付给他、随他从军营出来的侄子林钱茂悄悄留居在了酒泉城。他当时考虑出关后凶多吉少,前程难料,就决定将林钱茂留下来,一方面是为侄子的安全着想,另一方面是要侄子给他收集通报关内的时局动态信息。他在酒泉城看到东街(邮电街)一带有好几家加工玉器的作坊和经营玉器的商铺,就细心考察, 欣赏精美玉器,了解玉料来源及玉器销售情况。临行时给林钱茂留下了一辆马车还留下了一笔钱,嘱咐林钱茂在他走后去做玉石生意,以维持生计。

林则徐到达新疆后,得到伊犁将军布彦泰的重用。期间,他兴修水利,勘地屯田,治理哈什河,主持修建玉龙河上游龙口工程。在玉龙河龙口工程施工中,林则徐发现这里有大量河流玉, 且质量上乘,于是在用石头镶砌石坝过程中,命人将玉石挑拣出来,专门堆放一一处,然后给留在酒泉的林钱茂秘密写信,让他雇人前去新疆龙口工地拉运。

后来,林则徐在查勘地亩中,发现叶尔羌、且末等地也有不同质地的玉石,于是又秘密写信给酒泉的林钱茂,告诉新疆玉石的分布情况,并给秘密捎带样品。

由于林则徐和林钱茂的暗中联系,新疆玉石被源源不断地运进酒泉。当时拉运玉石的总量无从考证,但从近年酒泉老城区邮电街工程施工工地出土的和田玉、河流玉残料量推算,当不下20吨(在20牛车以上)。此举大大促进了酒泉玉产业的发展。史料记载,当年酒泉加工的玉器主要销往北京、天津、广州、福建等地,也有被作为朝廷贡品的,或被地方权贵文人收藏和被作为建宅镇物的,还有部分被作 为有钱人的陪葬品埋入了地下。

1845年12月,林则徐结束周勘新疆屯田事务、从哈密起程返京。1846年1月,人嘉峪关之前,接到道光帝谕旨,任命为陕西巡抚。途径酒泉时随行众多,前呼后拥。林钱茂设宴款待,并送给和田玉笔筒、砚台、镇纸、手镯等器物。短暂停留后奉命赴平凉平息回、藏民动乱。

1847年5月,林则徐被调任云贵总督,奉命抵抗英军,在赴前线的途中离世,享年66岁。

林钱茂生卒年月不详,他死后安葬在酒泉城邮电街东10米处(已有物证确认)。2010年元月,酒泉大明公同在此地开挖高层工地建筑基础,发现一枚下底刻“林钱茂印”四字、上面刻“福”字的印章,其高4厘米,宽2厘米。字体为篆体,粗犷饱满,刀法坚韧有力。“福” 字为典型大篆,笔画平直优美,装饰性极强。印章上、下字均附带有朱砂红,“林钱茂印”四字可清晰按压拓出。

随印章出土的器物还有大小尺寸不等的“鸟”形铜人、小铜镜、铜顶针、铜器纹饰碎片;鸟形银包金田黄石天然籽,熊猫样朱砂鸡血石天然籽,褐红皮荔枝状田黄石,寿山石胭脂盘;加工成形的和田玉牌、玉鼓、玉锁;未成形的玉镜、玉刀、玉剑;造有“诚”“亿”、“义”等字样的琉璃小圆牌;红、绿、蓝、紫等开眼琉璃珠子:黄、绿、褐、黑釉瓷灯、酒器、笔筒、瓷瓶、瓷碗等;西域名贵金黄色香饼、绿檀木块;象牙簪、象骨铲、象骨牌、仙鹤腿骨、狼牙、羊骨、牛骨、马骨、骆驼骨:花岗岩石人头等。显然,此处之前已被人多次盗掘,金银等珍贵器物被盗掘一空,一些珍贵物证不明去向。

从出土物件分布情况看,此地为林钱茂家族慈葬群,每个墓坑中均有不同数量和田玉出土。墓坑规模大小不一,坑形各不相同。有并排墓,有棺上棺,有男主人墓,有女主人墓。墓群庞大,墓堆众多,历史延续时期长久,是一个大家族之墓,有身份、有地位名门望族之墓。

从出土的田黄石、鸡血石、象牙、象骨、鹤骨等陪葬品产地特点判断,林钱茂祖籍福建无疑。因酒泉当地不出产这些东西,即使丝绸之路商贾携带过来,只会用于交易变现,不会埋入地下,这或许与林钱茂家乡葬俗和生前喜好紧密相关。又从出土的青花碗残瓷上绘制的“道光通宝”钱纹图案文字判断,林钱茂为清代道光年间人,与林则徐生年所处时代完全一致。

由此可知,林钱茂是在林则徐的指点支持下,后来发展成为酒泉城里最富有的玉石商人的。他把经营的触角向西伸向新疆、俄罗斯等地,向东南扩延至沿海福建一带,带动了酒泉玉石产业发展,繁荣了地方玉石文化,其功不可灭。

(作者 秦国顺)

本文作者:in酒泉(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