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再给我一次机会守街亭,我还是会上山扎营野史趣闻
今天要聊的是失街亭。
面对张郃气势汹汹的五万大军,手下只有两万五千军队的马谡,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是的,艰难的决定,不是《三国演义》加工过的那种狂妄自大,意气风发。
——1比2的兵力,平地刚正面,在冷兵器时代,在军队质量差别不大时,这数量劣势,已经足以致命了。千万不要说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多少,因为在具体的战场上,人数优势是决定性的。
——所谓的以少胜多,往往是整体劣势,但局部有优势。换言之,是在整体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在局部地区形成了兵力优势。
你想说攻不足守有余?街亭虽然有城郭,但不适合大量驻军。当道扎营,无险可守,以当时的野战工事水平,和主力决战没什么区别。在这种情况下,一打二,结果显而易见了。
所以,马谡决定,把军队带到山上去。
——我们看多了我国拍的海量战争片,就会知道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叫做上山打游击。
——这道理很简单:一支相对弱小的部队,在得到山地的掩护之后,就能和一支强大的部队周旋很久。我党的早期战争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但是,别急。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对山地战做过非常详细的论述。论述过程就不说了,直接说结论。那就是,山地虽然可以弥补一定的劣势,但如果是主力决战,山地地形对防守一方的帮助非常有限。
因为山地的地形,会把防守一方的兵力切割成许多个很小的部分,而且彼此难以调动,相互支援。除非是山顶有广阔的平地。但马谡所在的街亭,并不是这样的。这就意味着,你零散的兵力极有可能遭到对方的迂回、分割、包围,然后多打少。
——这里多说一句嘴,王平搞定曹爽的兴势之战,兴势那个地方,就是一个在山地中却可以大量屯兵的平地。这在山地战中,简直是双方必争的要害。
这也就是马谡的汲水路线会被切断的原因:他的总兵力不如张郃,在山地间兵力又被地形束缚、分散,对某个特定位置的保护,自然就难以到位了。
而这种困局,源自马谡1比2的兵力劣势,无解。马谡想延缓失败的到来,因为他要阻击张郃,为诸葛亮搞定陇右诸城争取时间,但这个布局,某种意义上,让他输得更快。
那么,山地什么时候才能为弱小一方的军队发挥最大作用呢?
答曰:当对方的军队没有时间,或没有空间完成迂回,只能正面强攻的时候。
我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一次零伤亡阻击战,就是因为我国军队占据了地利,而美军又不得不正面硬上导致的。
这个时候,地利的优势就最大化了。只可惜,马谡遇到的不是这种情况。
既然如此,再给马谡一次机会,让马谡在平地和张郃死战,结果会不会好一些呢?
不会。
这就是马谡最大的弱点了,他不是魏延、赵云,他的威望不够高。想要说服士兵们在明显不利的地点作战,是需要将领拥有足够的权威的。
如果不是威望特别高的将领,谁敢在这时候用这种自杀式布阵?只怕是还没打军队就失控了。这才是关键:是的,在后世看来,马谡做了一个很蠢的选择,但实际上却是,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所以我党领袖一眼看破,如果真要死打这次阻击,诸葛亮应该亲自前往街亭。这时候,我总是想起赵子龙在汉中之战时,偃旗息鼓那个典故,面对曹操的追兵,大开营门,一个人站在门外,最后曹军惊疑不定撤了。
这才是名将的风范。而马谡作为一个谋士,显然缺乏了在不利局面下搏命的豪气和杀气。
局面为什么会演变到这种两难地步呢?
因为诸葛亮没有预料到魏国的增援来得那么快,那么强。同时,诸葛亮第一次统帅大兵团,经验也有不足,在陇右攻坚战打得太多,兵力分散了。(第一次北伐之后,这一点就避免了。)而且陇右的一些郡守认为诸葛亮不可能阻断魏国援军,所以也就拒不投降。
诸葛亮也确实没有更多兵力给马谡来打阻击。这才是街亭之战蜀军战败的最关键所在。
所以这次战役之后,马谡固然被杀了,诸葛亮也不得不自贬三级。
本文作者:猫头鹰眼中的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