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是怎么一步步登上天子殿堂野史趣闻

2018-08-23 17:00:41

宋太祖赵匡胤,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县令;曾祖赵珽,于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赵匡胤为赵弘殷次子,长兄赵匡济早夭,母亲为杜氏。

后汉初年,赵匡胤到处游历遇到一个看手相的老和尚,老和尚看到他后把所有的东西都自助给了他,并且叮嘱他,往北走会有奇遇。于是赵匡胤便往北而去,后投身于郭威账下,参与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屡立战功,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柴荣即位,擢升赵匡胤为执掌禁军。在一次战役中,柴荣御驾出征,讨伐北汉、契丹联军入侵,双方在高平摆开战场,战斗将要展开的时候,宁江军节度使樊爱能等人首先逃跑,后周军十分危急。在此死生存亡关头,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又让禁军大将张永德率弓箭手抢占左边高地。赵、张二人各率精兵两千,左右夹击,以死拼杀,顿挫敌锋,加上柴荣亲临督战,士气大振。最终,北汉军队大败溃逃。此次战役,赵匡胤一战成名,在朝中的的名声大振,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在以后的几次战役中,赵匡胤凭借其出类拔萃的领导能力,统帅军队,屡创佳绩。经过漫长的积累,赵匡胤不仅在实力上有很大的提升,在军中握有实权,而且名声在外,不只是武官,就是文官也要敬三分。后来,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此时,皇帝幼弱,不能亲政,外有外贼,内有内乱,政治系统危在旦夕。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正月初三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朝中官员听闻政变,但已无可奈何,忌惮与赵匡胤的实力,朝中上下只好听命。自此,赵匡胤登上历史舞台,建立了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本文作者:小伍说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