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与“十四年抗战野史趣闻
看到这个题目,有朋友会纳闷:“玄武门事变”与“十四年抗战”咋联系到一块了?风马牛不相及啊!
其实就研究历史而言,它们之间是有共同之处的:都是对历史的描述,而非历史本身。
经常遇到朋友气势汹汹地质问在下:张学良“九一八”“不抵抗”是不是事实?“毛时代穷”是不是事实?等等,在下不得不告诉他:这些都不能说是事实——这些,与“玄武门事变”和“十四年抗战”抗战都一样,都只是对历史的主观描述,而非历史本身,不能随便说是事实。
这里,就详细谈谈“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本来西安、洛阳、南京都有。就连“玄武门事变”的发生地西安,就有两处:一座遗址在大明宫北面,另一座遗址在太极宫北。“玄武门事变”发生的具体地方,在太极宫北。
“玄武门事变”是咋回事?武德九年,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之争愈发激烈。在李渊那边,形势倒趋于明朗:支持老大建成。于是,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世民就带兵(有说60多名的,有说100多名的)入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估计为了保密,将太监、宫女都扣起来了)。建成、元吉从玄武门进入太极宫,接近临湖殿时,发现情况有异(估计是看不见太监、宫女,觉得奇怪),扭头往玄武门跑。世民带人冲出,胜负即定:答案很简单,当时按规定,大臣入宫是不能带武器的。及时建成、世民、元吉这样的重要王子,也只能带弓箭,这样威胁就小多了。因为即使带了弓箭,箭也不会多,而张弓搭箭需要射箭,瞄准更需要时间和可以沉得住气的环境。而建成、元吉这边不仅人少,而且只有弓箭,世民那边则是全副武装,咋打?现在的传说很多,据说还是逃跑中的元吉率先射击的,却“三不彀”,而世民一箭即中建成,好像元吉多么窝囊、世民多么英明似得,其实不然。因为元吉那边人少,处于逃跑之中,慌乱之下向世民射箭,出意外是正常的。世民这边则是早已预谋、准备充分,又人多势众,可以静心瞄准——即使如此,对兄弟动手,世民如此心静、果断,也真算“人物”——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向王子特别是太子攻击,如果世民不带头,尉迟敬德们也未必敢下得去手。
建成既死,元吉也狂了,用弓勒世民,被尉迟敬德射死。
玄武门外,建成、元吉的随从们听见里边热闹,知道发生了变故,就往门里冲。世民的随从部队就阻拦,双方打了起来。世民的秦王府兵力少,阻拦不住,于是被世民收买的禁卫军(守卫玄武门的)将领敬君弘、吕世衡带兵加入秦王一边,阻挡太子府、齐王府的进攻,二人皆战死(可见世民收买时花钱不少),仍然阻拦不住,尉迟敬德出示建成、元吉的头颅,进攻一方见没有指望,才逃跑散去。(常何肯定参与了,要不然世民不可能带兵入宫。但在作战中,没有看到常的作用,奇怪)
随后,世民又命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去面见李渊,李渊明智地退让,先承认既成事实、任世民为太子,很快又退居二线。
根据上面分析,我们就看得很清楚了:所谓“玄武门事变”,其实是不折不扣的宫廷政变!勒兵、武装进宫,是造反性质;杀建成、元吉,控制李渊,都是在宫中!至于玄武门激战,虽然一度世民那边危机,但不是根本——只要解决了建成、元吉,他们的部下又能闹出什么?
这样看来,“玄武门事变”这个主观描述,其实是未必准确的,应该按时间称为“武德九年事变”一类的更为合理。
既然如此,“玄武门事变”当然不是(客观)事实,只是(主观)描述,而且是未必准确的主观描述——实际上,有人这样叫,也有人称之为“玄武门兵变”、“玄武门之变”。如果“玄武门事变”是事实,后边的那些叫法岂不是都错了?
——这些叫法,都是(主观)描述的一种,(本身)不是事实;这些叫法背后的谋划、激战,才是事实!
同样的,“八年抗战”、“十四年抗战”、“不抵抗政策”等,都是主观描述。我们分析历史、臧否人物时,必须脑子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本文作者:搞笑娱乐王爷(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