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哪个朝代的人最爱旅行?野史趣闻
关于旅行这件事情
自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成功以后
就是天朝人民的最爱
在天朝的神话时代
可是有种神叫“旅游神”的!
常见的版本有两个:
一个说的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嫘祖随黄帝边周游巡行全国边教百姓们蚕桑,最后逝于道上,被祀为“道神”。
一个是《宋书·礼志》记载的黄帝之子“累祖”。累祖非常喜欢旅行,最后死在旅途中,就成了道神,就是保佑出行平安的神灵。
不过感觉神仙们旅游的目的都不太纯,都是为了教化,而且每个结局都好惨,全都是死在路上才变成神的。
到了西周的时候就好了很多,天子公开带头游山玩水还代购(海外代购的始祖)!
据历史记载,周穆王最喜好游山玩水。他曾带领大臣满载礼品,从镐京先北游到内蒙古,又游到新疆,传说到了昆仑山西王母国,然后继续西进到大旷原,采购了许多珍禽异兽后,就回家了。
并且,周穆王也是天朝历史上第一个发布个人游记的皇帝,随行史官将周穆王两年多的旅游生活记录下来,写了一本《穆天子传》并发行了,让当时的很多人大开眼界。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力气代购的,特别是当时的科技不发达,物流也不方便,买了什么带回去已经坏了咋办呢?
没事,带不了生鲜肉蛋咱们可以带书啊!(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唐朝的玄奘圣僧因为想去天竺旅游,又没有什么资金,于是为自己找了一个特别宏大的理由——西天取经。
并为此拿到了唐朝皇帝的天使投资,玄奘圣僧西游后也不忘模仿周穆王,他把西游的过程口述出来让他的徒弟写成《大唐西域记》(后来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底本就是《大唐西域记》)。
这大概是天朝历史上的第一个“时事IP”,因此衍生出来的书籍、戏曲、段子不计其数。
后来明朝的徐霞客看到了这个风口就想着跟投。
但是自己毕竟不是和尚,明皇帝也没那么一心向佛,只好换了个角度,他花了50多年的时间游遍全国,并出版了《徐霞客游记》,在里记述的各类洞穴、泉水、动植物、名山大川等景象不计其数。
不过,那个时候出去旅行是真的糟心,吃喝住行都不是很方便,不然也不会出现螺祖和累祖都是死在路上了。
那个时候要是有钱的,可以雇个马车或买马(收个小白龙也是可以的)。
没钱的,就只能走路了走路了走路了走路了……
有些人还可能以权谋私,就是利用官府的驿站提供一些食宿上的支持。注意:这是靠关系,不是严格合法的途径!
当然了,也有坐船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即为明证。
当然,也有像乾隆那样大张旗鼓坐船下江南的,只是这架势不是我等草民能享用的。
至于饮食方面,除了靠客栈打火,还有路菜(像玄奘那样一路要饭到西天的,千古只有他一个人啦)。
清朝尤其流行,各类奶油小果子,以及可以长保不腐坏的便利食品。
至于住宿,幸好在古代就有了各类客栈、驿馆。还有很多好心的员外愿意收留旅客(相当于现在的民宿)。
“客官,打尖还是住店?”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吧!
不过呢,过去的客栈,即使是天字一号上房也不见得能有多好。
(可是大部分美景都在这些地方~)
这个问题直到现代才真正的得到了彻底解决
毕竟到了现在
对于爱游山玩水的人儿来讲
干净舒适又实惠的靠谱酒店
并不是到处都是!
在古代,有人出游是为了避乱求生,有人出游是为了快意人生,前者如杜甫颠沛流离,后者如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而到了现代,我们出游的目的更加多元,更多的人是为了旅行的过程而旅行。出门,就是要住得好住的舒适,享受过程,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本文作者:百家旅游媒体联盟(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