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叹为观止的超强记忆力!野史趣闻

2018-08-19 21:00:29

人与人的记忆力是有巨大的差异的,有的人能回忆起10岁以后每一天发生的事情的细节,而有的人连刚刚说过的话都想不起来,我这里指的都是智力正常的普通人。

让我们来说说记忆力强大的例子:

伏生,又名伏胜,秦朝大儒,官至博士。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儒时,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在墙壁之夹层内,由此逃避焚烧之难。秦亡汉立,儒家学派逐渐复兴,惠帝四年(前191年),除“挟书律”。伏生掘开墙壁发现尚有29篇保存完好,这便是成为中国古代史宝贵资料的《尚书》。伏生壁藏《尚书》并将其传播的事迹传到朝廷,汉文帝非常重视,欲召他进朝,但此时伏生已年愈九十,不能出行。于是文帝派时任太常掌故之职的晃错到章丘伏生家中,当面授受。伏生因年迈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说话,他的话只有其女羲娥才能听懂,只好先由伏生言于其女羲娥,再由羲娥转述给晃错。终于将伏生胸藏《尚书》整理记录下来,补叙出所失篇章,才使《尚书》得以完整流传。

蔡文姬

对于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来说,能背出诸多古书篇目,可以称得上记忆力相当了得,不过在汉代,拥有这样惊人记忆力的并不止伏生一人。汉末著名女诗人蔡文姬,生于书香门第的蔡文姬,自幼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其父蔡邕生前藏书四千多卷,死后遗给文姬,不幸的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这些书渐渐散失了,甚至连蔡文姬本人也在乱世中被掠到匈奴之地。而后,曹操平定北方,将她从匈奴人手中赎回,对于蔡邕那些珍贵书籍的散失,曹操感到很惋惜,但文姬却说不用着急:“书虽然没有了,内容我却还能记得。”于是就凭她的记忆,默写了四百多篇。

应奉

东汉时,有个叫应奉的人,是有名的学问家。他小时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情,都能牢牢记住。应奉在郡里担任官职的时候,曾去过四十多个县,记录了上百数千个囚犯的情况。后来郡太守询问这些人的情况,他都能对答如流,甚至说出这些囚犯的姓名及定罪的轻重,这使太守等人很惊讶。

有一回,应奉去拜访彭城长官袁贺,袁贺不在家,应奉正要转身回去,袁贺家的车匠突然推开大门,从门缝露出半张面孔看了应奉一眼,而后又关上了大门,二十年过去后,一天应奉出门在路上偶然见到这个车匠,立刻认出他来,并同他打招呼,这个车匠很吃惊,经过交谈他才明白,原来以前和应奉见过半面。车匠不由惊叹地说:'应奉的记忆力真了不起啊!'

景清

明代洪武年间的御史大夫景清到京城国子监求学时,跟他同住的一名书生藏有一本好书,景清向他借,约好明天就还。可第二天早上,那名书生向景清要书时,景清却说:“我不知道什么书,也没有借你的书。”那名书生很生气,向地方官员状告景清。景清就拿着所借的书,去公堂与对方对证说:“这是我灯下辛苦所学之书。”说完便在众人面前将书整篇背了出来。当官员问到状告景清的那名书生时,那人却一个字都背不出来,于是官员将书判给了景清。不过,令这名书生大感意外的是,从公堂出来后,景清立刻把书还给了他,并说道:“我看你平时特别珍爱这本书,却又不读,所以特意用这个方法与你开个玩笑。”事实上,景清用一个“恶作剧”告诉这位书生,书是用来阅读的,如果只拥有一本好书而记不住它上面写了什么,就没有价值了。

顾炎武

在古代,像景清这样能在短时间内将一本书背熟的人并不是个例,清代大学者顾炎武,能将儒家十三经—包括《诗》《书》《易》等全部背出。

周鼎

史料还记载,清初浙江有一位名叫周鼎的文人,有一次,读一首《南征诗》,共二百韵,他朗诵了一遍,就能从末句倒背到第一句,这样的记忆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作者:记忆能力可以训练(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