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玄奘取经之谜野史趣闻
唐太宗贞观元年,长安饥荒,朝廷允许百姓自行求生,25岁的玄奘只身徒步出发,离开长安西行,路途非常艰苦,就是配备齐全的取经队伍,也常常走不到目的地。
世界上恐怕再难找到一条路线比玄奘所行的更加艰苦危险。玄奘是一个身高貌俊的文弱书生,声音洪亮,爱穿鲜艳的衣服。这位文质彬彬的学者意志坚强,离乡背井,勇往无前。他西行8000余公里,经华北,出敦煌,过戈壁沙漠,越天山山脉连绵冰峰,至撒马尔罕(今中亚细亚南部),然后南行到喀布尔(今阿富汗),再下印度次大陆西北部。辗转奔波,尚有几百公里才到达西行求经的目的地:摩揭陀国王舍城以东,当时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
西行途中,玄奘还遇到很多了骇人听闻的历险故事。有一次玄奘徒步穿越戈壁沙漠,差点被极度骇人的妖魔鬼怪吓死;曾经一连4天5夜没有水喝,差点渴死了。有一次遇到雪崩,差一点就丢了性命。不是灼人的酷热,就是冰霜雪雨,或者是强盗来掠劫,有一次还差点被恒河上的强盗杀死。
玄奘每到一地,总是不忘记观察当地的民情风俗、景物特色,看到不合情理的事情,往往直言不讳的指出。例如印度有些苦行僧,很不讲究卫生,不是全身赤裸,处处伤疤创口,就是带着一圈骷髅,身上沾满了牛马粪便。玄奘就义正言辞的斥责他们,一个个像睡在火炉里的猫,一课枯萎的树,坟地里的吸血鬼,猪圈里的猪。
佛教圣地那烂陀寺的长久修行,玄奘终于得到了真经。于贞观19年(公元645年),即离国19年后,重新返回京城长安。玄奘带回了印度佛教徒赠送的需20匹马驮运的梵文佛经和佛教圣物。
印度的佛教徒对玄奘恋恋不舍,不愿他就此离去。玄奘凯旋久违的故国,因为他学佛国外,悟道弘法,早已声名远扬,消息传回中土,连皇帝都希望听玄奘亲自讲述取经的种种见闻和经历。事实上,皇帝听了很多非常感动,他希望留玄奘在朝廷中做官,但是玄奘无意仕途,利用余下的时间,写下一生经历,并将带回来的珍贵梵文翻译成汉文。
玄奘于公元664年逝世,肉身虽灭,他的故事却方兴未艾。许多通俗小说、民间寓言都以他的生平作为题材,最著名的是十六世纪吴承恩编写的想象丰富、场面离奇的小说《西游记》。
其实,唐代玄奘本人是非常坚强和勇敢的,他的伟大成就可以跟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查理曼大帝和亚瑟王等武功盖世的人相提并论。
本文作者:历史趣探(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