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贞观不是唐朝野史趣闻

2018-08-18 19:00:26

很多朋友看到我这个题目可能感到非常奇怪?贞观怎么能不是唐朝呢!且不说我们只要一说到唐朝,往往就想到贞观之治,而且这明显违背了历史常识,贞观天子李世民不就是唐朝开国君主李渊的儿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吗?我要说的是,此唐朝非彼唐朝。如果是单纯从政治上皇朝上来看的话,贞观当然是唐朝。但是如果是从社会文化等方面来看的话,那么贞观恐怕就很难说是唐朝。

如果从历史的大时代划分的话,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典型的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而唐朝一般被我们视为门阀士族终结,由平民占据统治中心的时代。但是,直到贞观年间,中国历史上真正占据统治地位的仍然是门阀士族。在贞观年间,诸如崔、卢、李、郑各家世家大族其享有的威望并不亚于皇帝,甚至像魏征这样的名臣也均以和他们联姻为荣。而李唐的上层本身也可以说是门阀士族的一部分。因此,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贞观年间仍然算是魏晋南北朝门阀社会的延续。

从政治与经济制度上来看,贞观年间的变化也并不大。诸如均田制、租调制、府兵制等等重要的制度大多沿用了西魏、北周。很大程度上说,贞观时代的政治与经济制度也是魏晋南北朝的一个延续而非创新。其虽然相较之魏晋南北朝时代有一些变革,诸如三省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建立等等,但是,这些变革主要也是发生于隋代,体现不出来唐朝作为一个朝代的独立性。正如费正清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指出的:

【隋代和初唐不是制度剧变或创新的时期。其真正的成就是修改现行的行政方法,以适应大大扩大的帝国的需要以及变化和变化中的社会秩序。这是一个使行政程序合理化、简化和效益化的时期;是消灭冗员(例如在地方政府)和多余法律的时期。公元583年隋朝法典的篇幅是北周法典的1/3,是南梁503年颁布的法典的1/5。它又是行政活动进行法典化和正规化的时期,当时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长治久安满怀着信心,致使政治家们都倾向于以全帝国适用的统一制度和社会行为的持久准则来考虑问题,而不是用老经验来处理出现的具体问题。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年)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统治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订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的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期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

如果是从文化的发展来看,那么贞观时代的魏晋南北朝色彩更加明显。像我们一想到唐代的文化,马上就会想到唐诗的繁荣,然而贞观时代恰恰是整个中国历史上诗歌的一个低谷。所谓初唐四杰和开启了唐代诗歌繁荣的陈子都是生活在武则天统治的那个时代。而贞观年间流行的却是和唐代诗歌相对立的齐梁宫体诗,而主要推动者正是唐太宗本人。他自己就带头写淫靡浮艳的宫体诗,又命令魏征、房玄龄、虞世南等大臣编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文馆词林》等等类书,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供给当时文人们采集典故词藻之用。虞世南是这时期遗老诗人的代表。他在陈朝,就因为'文章婉缛','徐陵以为类己'而知名。在隋代他就写过《应诏嘲司花女》等宫体诗。入唐以后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奉和、应诏、侍宴等类的作品。只有《咏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等个别诗句尚有兴寄。但他死后,唐太宗却叹息说:'今其云亡,石渠东观无复人矣!'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贞观年间的诗坛,实在比齐梁还要空虚。

史学的情况与文学大体相同,贞观年间修成了八部纪传体正史,但是,这些所谓的正史,不仅没有达到《史记》和《汉书》的水平,即使是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国志》,《后汉书》也远远不如,其中充斥的鼓吹门阀士族内容大大超过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史书。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八部纪传体正史基本上只有史料性的价值。其并不能体现史学的繁荣,而恰恰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受到门阀士族势力影响史学走向衰败的表现。它们和武则天以后直到中唐时代的《史通》和《通典》等著作相比较,不仅在水平上远远不及,而且在体例与思想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与其说贞观时代的史学是唐代史学,不如说这一时代的史学是魏晋南北朝史学更为合适。

因此,从社会上、制度上、文化上等角度来看,贞观时代都与我们所熟悉的唐代有很大的区别,而与魏晋南北朝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整个贞观年间都是充斥着腐朽的士族力量的,直到武则天逐渐掌权之后,才不断的打击士族集团,让中国的社会与文化都发生了一个静悄悄的变革,从而为盛唐繁荣打下了基础。仅以文学为例,武周时代陈子昂开创的古文运动奠定了盛唐与中唐诗歌繁荣的基础,而古文运动恰恰是否定贞观诗风的。历史的发展并不等于王朝的更迭,相反,在社会与文化方面的许多变革恰恰是在王朝统治相对稳定的一个静悄悄的年代。我们之所以把贞观时代视作唐代的一部分,甚至视作是唐代盛世的代表,恐怕是有些人羡慕世家大族的统治,偷梁换柱的一个代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贞观年代统治还是比较清明,社会比较稳定的。但是,这更多的是在隋末农民战争对于世家大族势力的一次冲击,使他们不敢肆意妄为。而且,这一时期的统治,也是大多数比较长命王朝普遍采取的措施。诸如像刘邦朱元璋也都采取了一些恢复经济的休养生息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却很少有人提起。恐怕就是因为刘邦与朱元璋的出身是平民布衣,而李世民的出身是门阀权贵,所以在历史的书写上受到了不同的待遇。

总之,盛唐气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武则天的时代,而不是在贞观之治当中。贞观时代在社会与文化上是魏晋南北朝的延续,如果我们超越王朝体系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观察,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武周时代才是唐代的开启。从这个角度来说,贞观不是唐朝。

不过,历史的发展总是有一定连续性的。虽然贞观时代较之魏晋南北朝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其一些做法,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也对后来的整个唐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李世民虽然主要依赖于世家大族的统治,但是,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特别是与华北平原地带的山东世族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李世民也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同时,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导致整个唐代都存在着严重的继承危机,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前后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这个角度来说,贞观也是唐朝。

【鹿野,察网专栏作家】

本文作者:察网(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