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朝的开国功臣,刘邦喊他为哥,因两件事却引起兄弟反目!野史趣闻
楚汉战争初期,刘邦入汉中。王陵则据有南阳一带。 及刘邦还定三秦,准备出关击楚,王陵以兵从刘邦,并受刘邦之命与王吸、薛欧所部汉军一起迎接刘邦家属。项羽闻之,发兵至阳夏,这次军事行动失败。

刘邦与项羽作战,项羽为拉拢王陵,置王陵之母于营中,礼遇有加。 但王陵之母最终伏剑自杀,以死坚定儿子事汉决心。 项羽大怒将王陵之母烹煮。王陵于是一心为汉。
之后,王陵在楚汉战争中从刘邦击项羽,建功立业。项羽败亡后,论功行赏时,刘邦仍记着他当初不欲从汉、且与自己仇人雍齿交厚的事,所以对王陵晚封。 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八月,才封为安国侯。

虽然刘邦对这位“王陵”意见很大,但在临终前还是把辅佐少主、守护刘氏江山的重任托付给他,对他可谓一百个放心。这个令刘邦既崇拜又猜忌,同时又极度信赖的功臣,便是曾担任右丞相职务的王陵。那么,王陵有怎样传奇的经历?他最终的结局又如何呢?
王陵出身于沛县豪族,因为喜欢广交朋友、打抱不平,在当地的名望极高,属于大佬级的头面人物。刘邦当年混社会、做痞子的时候,对王陵非常巴结、讨好,天天跟在对方的屁股后面转,整日大哥长、大哥短地称呼对方,颇像马仔之于“带头大哥”、粉丝之于偶像的关系(“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刘邦混社会时,经常喊王陵为哥
不过作为辅佐者之一,王陵却很看不起刘邦泼皮无赖的习性,几乎从没拿正眼瞧过他,每每令后者郁闷至极。等到刘邦在沛县起兵后,王陵因为不想屈居其下,便同样聚集起数千人的队伍,离开沛县到南阳郡一带活动,并自称穰侯,不肯臣服于任何诸侯(“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引文同上)。
楚汉相争开始后,项羽听说王陵仍在南阳,便把他的母亲“请”过来,明着是照顾,暗着则是威胁,要求王陵投靠自己。王母认为项羽残暴好杀,不是个可以成大事的人,于是没多久便自杀,遗言给儿子要其辅佐刘邦平定天下。项羽闻讯后大怒,竟然又把王母的尸身处于烹刑,这下算是彻底把王陵逼向刘邦阵营。

项羽怒烹王陵老母,逼使后者投靠刘邦
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引文同上。
王陵因为跟项羽有泼天的仇恨,所以在战场上非常卖力,立下赫赫战功,功劳仅次于曹参、樊哙。刘邦在封赏功臣时,心里面仍对王陵当年鄙视自己、不愿随他起兵的行为耿耿于怀,再加上王陵同雍齿关系亲密,而雍齿又是自己最痛恨的部将,所以对他猜忌颇深,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封王陵为安国侯(“以善雍齿,雍齿,高帝之仇,而陵本无意从高帝,以故晚封,为安国侯。”引文同上)。

刘邦临终前将大事托付给王陵
刘邦虽然对王陵很有意见,但内心却也很清楚,他这个大哥是个质朴少文、生性耿直的汉子,把大事交给他来做,自己还是很放心。所以等到驾崩前安排后事时,刘邦特意叮嘱吕后,一旦相国曹参薨逝,可让王陵接任。可刘邦转念一想,王陵过于憨直,恐怕不能独自承担重任,便又下令让陈平来辅佐他,共同管理朝政。果然在曹参薨逝后,王陵和陈平便分任右、左丞相(古代以右为尊)。
等到汉惠帝驾崩、吕后临朝称制后,便想把族中子弟全部封为王侯,并将此事交与朝臣们商议。王陵对这项提议很抵触,以刘邦当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盟约为由,坚决反对。但陈平等人迫于吕后的威势,却大多表示赞同,让王陵很有种被出卖的感觉。

吕后临朝称制后,王陵开始闭门不出
吕后见王陵不肯合作,便用明升暗黜的方式,进拜他为太傅,但却夺去其丞相职权。王陵虽然在地位上更进一步,但被剥夺实际的权力,心情很是愤懑,加上又不愿看见陈平等人“丑恶”的嘴脸,索性以养病为由,躲在家中不肯再上朝。如此过了七年时间,王陵在家中薨逝,到地下去追随自己的小弟刘邦。
本文作者:社会威武哥(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