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五等十八级官员野史趣闻

2018-08-16 20:30:30

编者按:秦朝统一之后,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以谷物给予官员做俸禄,汉代的俸禄制度开始正规化。


汉承秦制,官吏没有品级,以若干石表示官级的大小。当时的俸禄以实物(谷)的方式发放,以石为单位,谷是没有脱粒的粮食,主要是小米。俸禄等级以年俸计算,按月发放。因为月份不同,粮食有新有陈,就不能以重量来衡量,而是采用斛,这一容量单位来计算。每斛合十斗,而斗是有国家标准的,任何官员都不能随意解释和质疑。

斗食一种容器,秦始皇统一之后,有严格的标准,不得私自更改

现代的印章,单位的称为公章,有圆型和椭圆型;个人的称为私章,多数为正方形和长方形。古代则不同,秦始皇称帝以后,皇帝和天子的印章被专称为玺,因为是用玉雕琢成的,方形的,也称为玉玺,玉玺也代指皇帝;政府机关的公章被称为印,方形的;个人的被称为章。玺印章都是用篆书,放到认识的人也不多,更不要说文盲率很高的古代了。绶是系印用的丝带,方便随身携带。根据用印的材质和绶的颜色,区分官员等级。有金印紫绶、银印青绶、铜印黑绶、铜印黄绶,简称金紫、银青、铜黑、铜黄。

古代的印

结合俸禄和印绶,区分汉朝的官员为五等十八级:

第一等有二级,金印紫绶,年俸名义万石,出将入相位极人臣,担任最高职务;

第一等官员有两级,俸禄都是万石,月谷350斛,一年合计4200斛谷,不同的是印绶,有金紫和银青之分,能担任这一类职务的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级领导人,编者称为国家级或者将相级;

萧相国萧何,汉朝第一丞相

一等一级,正国家级:丞相、太尉、大将军等都是万石俸禄,金印紫绶。

一等二级,副国家级:御史大夫俸禄是万石,沿用秦朝制度银印青绶,毕竟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实际俸禄提高,还是要显示出来不一样的;

第二等有三级,银印青绶,年俸二千石,担任郡国级职务

第二等官员都是银印青绶,俸禄都有二千石的名义,汉朝采用郡国制,编者称为郡国级。

第二等第一级 “中二千石” ,这里的“中”是满的意思, 月谷180斛,一年合计超过二千,达到2160斛谷;中二千石官员有九卿和中尉(执金吾)、京畿三辅主官等;

第二等第二级 “二千石”,虽然也是二千石,但是 月谷120斛,一年合计仅有1440斛谷;二千石官员有典属国、大长秋、州牧、郡的太守、王国的相(内史)、等,这一等级员额比中二千石多出太多;

第二等第三级“比二千石” ,徒具二千石虚名,月谷100斛,一年合计有1200斛谷;比二千石官员主要在郡国,郡的都尉和王国的中尉、京畿的司隶校尉等,这一等级主要是武官;

第三等共有四级,铜印黑绶,俸禄千石至六百石,担任正县级职务

第三等官员有四个等级,都是铜印黑绶,主要担任县令县长。汉朝沿袭秦制度,大的县长官为县令,小的县长官为县长,根据具体事务繁杂程度和地域经济状况,给予县官不同俸禄。

A 千石 月谷90斛,一年合计1080斛谷;B 比千石 月80斛,一年合计960斛谷; C 六百石 月谷70斛,一年合计840斛谷;D 比六百石 月60斛,一年合计720斛谷;

谷穗下垂,即将迎来丰收

第四等共有六级, 铜印黄绶,年俸四百旦至比二百石,担任副县级职务

第四等官员都是铜印黄绶,主要是县丞和县尉,县令县长位缺,可以临时代替,也可以负责县域某一方面事务,根据各县具体政务繁杂程度和地域经济状况,给予不同俸禄:

A 四百旦 月谷50斛,一年合计600斛谷;B 比四百旦 月45斛,一年合计540斛谷;C 三百石 月40斛,一年合计480斛谷;D 比三百石 月37斛,一年合计444斛谷;E 二百石 月30斛,一年合计360斛谷;F 比二百石 月27斛,一年合计324斛谷;

清代官斛

第五等有三级,没有印信,作为基层官员,可能担任乡亭级职务

第五等官员没有印信,在县衙内充当一般干部,也有可能担任乡和亭的职务,权且称呼为乡亭级:

A 一百石,月谷16斛,一年合计192斛;B 斗食 ,月谷11斛;C 佐史 ,月谷8斛;

伊洛河畔看春秋:根据俸禄多少区分官员等级,这种制度简单明了,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本文作者:伊洛河畔看春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