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概况野史趣闻

2018-08-14 16:30:32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醇贤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最后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与李淑贤结婚。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1987年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人物生平

折叠

幼年登基

摄政王载沣与其子溥仪、溥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正月十四日出生在北京醇亲王府。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之子,母亲是摄政王的嫡福晋苏完瓜尔佳氏。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心腹重臣荣禄的女儿,慈禧很喜欢收养在宫中,就把这个瓜尔佳氏指婚给载沣。时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已为他定亲,奏告慈禧太后。慈禧坚持给载沣指婚,刘佳氏只有将儿子已订婚之福晋退亲。“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就想着废掉光绪,光绪又没有儿子,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为嗣,兼祧光绪皇帝为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废除“大阿哥”这个名号。废除称号以后慈禧年龄越来越大,光绪帝又没有儿子。此时慈禧和光绪帝的关系非常不好。

光绪三十四年冬(1908年),光绪帝载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消息传来,醇王府顿时发生一场大乱。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奕譞次妻)刚听完载沣带回来的的懿旨就晕厥过去。未来的皇帝溥仪连哭带打不让内监抱走。溥仪的乳母王焦氏抱着溥仪一起进宫。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尊祖母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是日,慈禧太后病逝。尊封文宗祺贵妃为祺皇贵太妃,穆宗瑜贵妃为瑜皇贵妃,珣贵妃为珣皇贵妃,瑨妃为瑨贵妃,大行皇帝瑾妃为瑾贵妃。并颁布大行皇帝的遗诏。此时安庆发生兵变,被清军剿灭。十一月,颁大行太皇太后遗诰。诏四时祭飨祝版,醇贤亲王称曰“本生祖考醇贤亲王”,嫡福晋称曰“本生祖妣醇贤亲王嫡福晋”。十二月二日,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1]。加庆亲王奕劻以亲王衔并世袭罔替,贝勒载洵、载涛加郡王衔。并且设立禁卫军,命贝勒载涛、毓朗、尚书铁良专门管理训练。命张之洞兼督办川汉铁路大臣。

折叠

三载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

宣统[2]元年(1909年)正月,设置呼伦贝尔沿边卡伦。重整海军,命肃亲王善耆、镇国公载泽、尚书铁良、提督萨镇冰筹划重整海军的事宜,命庆亲王奕劻总司稽查事务。罢免铁良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闰二月,下诏责成预备立宪,避免部臣、封疆大吏因循敷衍,逃避责任。命前内阁学士陈宝琛总理礼学馆。三月,再次裁撤奉天巡警道。增设洮昌等处兵备道,临长海等处分巡兵备道。改奉锦山海关道为锦新等处兵备道兼山海关监督,东边道为兴凤等处兵备道。六月,免去庆亲王奕劻管理陆军部事务之权。吕海寰被罢,以徐世昌充督办津浦铁路大臣,沈云沛为副职。八月,考察宪政大臣李家驹进日本司法制度考等书。

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同盟会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失败。二月,下诏让新噶勒丹池巴罗布藏丹巴代理前藏的事务。葛宝华死后,调荣庆为礼部尚书,以唐景崇为学部尚书。三月,王士珍因病被罢免,命雷震春署江北提督。革命党人汪兆铭(汪精卫)、黄复生、罗世勋密谋以炸药刺杀摄政王,被发觉后逮捕下狱。七月,贝勒载涛上奏考察各国军政的结果。以毓朗、徐世昌为军机大臣。九月,资政院举行开院典礼,监国摄政王载沣亲自前去并且颁布训词。十月,下诏改于宣统五年开国会,并且命溥伦、载泽充纂拟宪法大臣。十一月,庆亲王奕劻上奏请求免去军机大臣及总理外务部的职务,皇帝下诏挽留。资政院请求下达剪发易服的上谕。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爆发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清廷一片慌乱。溥仪下《罪己诏》。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队两镇南下,同时命海军驶入武汉江面配合陆军作战。但荫昌指挥不动北洋陆军。在“养病”的袁世凯,一直密切注视局势的变化,同在北京官场和北洋陆军中的心腹徐世昌、段祺瑞等保持着联系,对政局了如指掌。武昌起义的胜利,引起帝国主义的仇视,各国公使一致促请清廷起用袁世凯。清廷不得已任命袁为湖广总督,令其督师南下。袁以脚病未好为借口,不肯应命,暗中却操纵北洋军怠战,并提出组织责任内阁,给他指挥水陆各军的全权等条件,要挟清廷。清廷被迫召荫昌回京,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和节制水陆各军。袁在彰德“遥领圣旨',下令北洋军向革命军进攻。十一月二日攻下汉口后,即按兵不动,而后带卫队抵京。十六日组成责任内阁,迫使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袁世凯总揽政府大权,接着便下令北洋军猛攻汉阳,炮击武昌。南北内战爆发后,华南地区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朝中央,但清廷仍控有北京附近省份。最后孙中山与袁世凯密约,若袁能使溥仪退位,就让他担任大总统。袁世凯便一面胁迫,一面劝说好让溥仪退位。袁世凯一面施加压力,一面提出优待条件作为诱饵。南北和议代表先后举行了五次会议。除讨论军队停战和政权体制问题,还议定了溥仪退位的优待条件。经多次磋商,双方达成优待清室条件八条:清室退位后暂居官中,日后移居颐和园;仍用皇帝尊号,民国政府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每年提供400万两的费用;特别保护皇家私有财产等等。

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退位诏书中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民国政府与清室协商,保留了许多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承诺每年支付清室费用400万两银元,新币发行后,改为400万元,民国政府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

折叠

宫内生活

溥仪与婉容

民国元年(1912年)九月十日,隆裕太后为六岁的溥仪请了师傅,开始读书。书房先设在中南海瀛台补桐书屋。曾是慈禧软禁光绪皇帝的地方。众多的师傅中,陆润庠、徐坊、陈宝琛、朱益藩和梁鼎芬先后教汉文,伊克坦教满文。在读书的六、七年里,溥仪学的主要是十三经、古诗、古文以及《大学衍义》、《朱子家训》、《庭训格言》、《圣谕广训》、《御批通鉴辑览》之类,没有学过算术,也没有学过地理、历史。

民国二年(1913年)元旦,袁世凯派人给溥仪拜年,对小朝廷仍然效忠。二月二十二日,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凯通电吊唁,全国下半旗致哀。溥仪退位仍在宫中的时候仍用宣统纪年,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内监,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

民国三年(1914年)十一月,民国参政院提出“维持国体建议案”,要求政府对小朝廷予以管制。袁世凯不得不派人向溥仪提出七条“善后办法”:其一、尊重中华民国,废止与国法令抵触行为;其二、用民国纪年;其三、赏赐只能用于家庭和家族,官民只能赐物,不能赐谥;其四、皇室机关不能对人民发告示,给处分;其五、皇室人员用民国服装;其六、由民国司法厅办理宫内犯罪案件,执事、太监违规由专任内廷警卫的护军长官处理;其七、裁内务府、慎刑司。

民国六年(1917年)六月十四日,前清遗臣张勋以调解段祺瑞代表的国务院与黎元洪代表的总统府之间的矛盾为名,率定武军4000人入京,把黎元洪赶下台。七月一日,张勋兵变,宣统复辟,年仅12岁的溥仪又坐上龙椅,大封群臣:封赠黎元洪为一等公,任命张勋、王士珍、陈宝琛、梁敦彦等为内阁议政大臣,万绳式、胡嗣瑗为内阁阁丞,梁敦彦、王士珍、张镇芳、雷震春、萨镇冰、朱家宝、詹天佑、沈曾植、劳乃宣、李盛铎、贡桑诺尔布为外务、参谋、度支、陆军、海军、民政、邮船、传、学、法、农工商、理藩等部大臣,徐世昌、康有为为弼德院正副院长,还任命了各部尚书和督抚。七月三日段祺瑞出兵讨伐,十二日,张勋逃入荷兰大使馆,次日溥仪宣布第二次退位,只坐了十一天龙椅又下了台。复辟期间曾有一架共和飞机在紫禁城上空投下小炸弹,炸到了紫禁城东六宫当中的延禧宫,使当时的建筑轻度损坏。这被认为是东亚第一次空袭轰炸。

折叠

北京政变

溥仪

民国八年(1919年)二月二十二日,大英帝国苏格兰籍军官庄士敦至北京紫禁城,担任溥仪帝师,教育溥仪英文、数学、世界史、地理。师生感情甚笃,传为佳话,为人津津乐道。溥仪因此眼界大开,开始穿西服,并且剪辫,但是遭到陈宝琛、郑孝胥等保守人士的反对。

民国十一年(1922年)十一月十六日开始几乎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就是他以鉴赏为名,调阅清宫收藏书画。十二月一日,溥仪大婚,娶了一后一妃。皇后是婉容,妃子是文绣。在紫禁城中,溥仪或读书吟诗、作画、弹琴,或捏泥人、养狗、养鹿,有时还到宫外坐汽车,逛大街。

民国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西北军阀冯玉祥无视优待条件,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并获得大量宫中财物,历史上称这为“北京政变”。溥仪搬进北府(载沣的居处),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

民国十四年(1925年)二月,溥仪移居天津租界张园和静园,与清朝遗老遗少以及张作霖、段祺瑞、吴佩孚等往来。溥仪被逼宫后,日本各大报章都刊登出同情溥仪的文章,为以后建立伪满洲国造势。不久,被日本人护送到天津。

折叠

傀儡皇帝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同年十一月在日本驻屯军司令官土肥原贤二的帮助下从天津潜赴旅顺,不久到奉天。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三月一日,日本扶持溥仪在满洲地区建立伪满洲国。九月与日本签订了《日满议定书》,日本政府正式承认伪满洲国,而伪满洲国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溥仪自是年三月一日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二月二十八日任伪满洲国执政,建年号为“大同”。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国号为伪“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元“康德”。三月一日登基。还兼任伪“满洲帝国”陆海空军大元帅、伪“满洲帝国”协和会名誉总裁。溥仪作为当时亚洲一个政治人物两次登上《时代》周刊,特别是该周刊有关“解决远东危机的四个人”的画像中。[3]

折叠

战犯岁月

被苏军俘虏的溥仪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八日,苏联对日宣战并进攻伪满洲国,伪满政权覆灭。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后准备前往日本,与日本关东军的将兵们于奉天机场的候厅室被苏联红军抓获。在苏联被监禁五年。在软禁五年期间曾有一次去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为日本统治者在中国的罪行做证明。八月十九日,溥仪在沈阳东塔机场候机,准备前往日本时,为苏联红军空降逮捕,留在通辽至八月二十日。八月二十一日,溥仪被一架双引擎杜格拉斯载到苏联赤塔一号军用机场,被囚于莫洛可夫卡三十号特别监狱直到十一月初。后被拘押在伯力四十五号特别监狱直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春。

然而,在拘留所里受到优厚的待遇,令溥仪多次上书向苏联表示愿意永久居留苏联,请求加入苏联共产党,但也有推测认为有可能是溥仪害怕日后追究责任,故而申请永居。

在苏联拘押期间,曾作为证人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证言中,声称自己在任满洲国皇帝期间,完全为日本占领当局摆布,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做为满洲国元首相应的权力和尊严,是自己被日本关东军胁持到内满洲的。但是,被转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溥仪承认由于惧怕日后被中国政府追究,作证时将部分责任推卸给日本方面(含如何到达内满洲),在部分涉及双方责任的地方皆有所保留。

1950年8月1日,溥仪与其他满洲国263名“战犯”在绥芬河由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送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约十年的思想再教育与劳动改造。此时,他的编号是981。

折叠

获得特赦

溥仪出庭作证

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讲话,进一步发表了他那篇《论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明确提出溥仪等人是“大蒋介石”,对他们处理方式,只能是逐步地改造,而不能简单地处决。从这以后,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度过三年时光。其间,他认真进行改造,或者在东北各地参观游览,或者专心写前半生的自传,或者在高墙内的医务室以及房前屋后参加轻微劳动,在这和风细雨的改造生活中,溥仪倍感温馨,他把监狱当做自己的家了。

1959年9月1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通过了关于特赦确实已改恶从善的罪犯的决定。随后,刘少奇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赦令》。然而,对首批特赦,溥仪却不报多大希望,他说:“有谁也不能有我,我的罪恶严重,论表现我也不比别人强。我还不够特赦条件。” 不但溥仪自卑,别人的看法也差不多,都认为只有官小的、罪恶小的,才有可能首先被特赦。

毛泽东主席与溥仪

1959年12月4日上午,抚顺战犯管理所首批特赦战犯大会隆重召开。由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代表宣读给特赦人员的通知书。溥仪怎么也不会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1959年度赦字001号”。

1960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园担任园丁及卖门票的工作。

1962年4月30日,溥仪与朝外关厢医院的护士李淑贤结婚。

1964年,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6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因周恩来将溥仪列为保护对象之一,当时并未遭到文革冲击。

折叠

患病去世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来总理闻讯,亲自打电话指示政协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溥仪的病治好。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

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去世。

溥仪的遗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规火化,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995年,他的遗孀李淑贤将他的骨灰葬于北京西南120千米的河北省易县华龙皇家陵园,溥仪墓在清西陵附近。为政举措

折叠

政治

丁巳复辟

民国六年(1917年)五月,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带3000辫子军入京。六月三十日夜,张勋等潜入故宫,与陈宝琛等会议,将复辟事告知前清宗室。七月一日凌晨,张勋率康有为、王士珍等50余人进入宫中。溥仪将当天改为宣统九年。溥仪连发九道上谕封官授爵:封黎元洪为一等公;授七位内阁议政大臣,他们是张勋、王士珍、陈宝琛、梁敦彦、刘廷琛、袁大化、张镇芳;授各部尚书:梁敦彦为外务部尚书、张镇芳为度支部尚书、王士珍为参谋部大臣、雷震春为陆军部尚书、朱家宝为民政部尚书;授徐世昌、康有为为弼德院正副院长;授赵尔巽等为顾问大臣;授原各省督军为总督、巡抚;授张勋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仍留北京;冯国璋为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等。七月二日日,授瞿鸿等为大学士,补授沈曾植为学部尚书、萨镇冰为海军部尚书、劳乃宣为法部尚书、李盛铎为农工商部尚书、詹天佑为邮传部尚书、贡桑诺尔布为理藩部尚书。要求全国“遵用正朔,悬挂龙旗”。当天,北京街上出现大门挂龙旗的现象。

七月十二日,段祺瑞率领的讨逆军进入北京,张勋的军队兵寡失败。张勋逃到东交民巷荷兰公使馆内。溥仪的师傅和父亲替他拟好批准张勋辞职的谕旨和退位诏书。

伪满洲国“皇宫”

伪满“皇帝”

九一八事变之后,溥仪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九月与日本签订了《日满议定书》,成立伪满洲国,自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两年间溥仪任伪满洲国执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日伪军的扶植下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三月一日登基。“康德”是康熙和清德宗光绪的缩称,意在纪念,并寄托了祗承清朝基业之愿。伪满洲国成立后,根据事先的安排,溥仪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日满议定书》这一卖国条约,使得日本侵略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全面控制了伪满洲国。

兼任伪“满洲帝国”陆海空军大元帅、伪“满洲帝国”协和会名誉总裁。

折叠

经济

伪满洲国期间,溥仪在东北四省作为日本本土来建设,这种机遇合定下让这个傀儡政权表面上成为了“亚洲第一经济大国”,看似比中国关内要富裕。

溥仪在担任伪满洲国皇帝期间,由于伪满洲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日本侵略者所垂爱,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虽然伪满洲国虽然GDP世界第四,亚洲第一,但根本命脉在日本占领者关东军手里。

折叠

外交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已经就任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在关东军的安排下,乘坐三万五千吨的比睿号战列舰访问日本。当时,作为合作的标本,溥仪在日本政界视野中如日中天,日方为这次访问下了不少工夫,所到之处,随处可见挥舞小旗欢迎的日本民众,表现出一副“日满和谐”的姿态来。

对于这次访问,日本做了周密安排,组成了以枢密院顾问林权助男爵为首的14人接待委员会,军部还派出“比睿”号战舰和多艘护航舰来大连迎接。溥仪登上日本战舰,检阅了日本“球摩”第12、15驱逐舰队。溥仪一行到达日本横滨后,乘火车前往东京,日本天皇亲自到车站迎接。随后溥仪由秩父宫陪同,乘宫廷仪装马车,来到天皇裕仁当皇太子时居住在赤坂离宫下榻。在日期间,溥仪先后检阅了日军近卫师团、羽志野骑兵第二联队及战车第二联队,并到曰陆军第一卫医院慰问了日本伤兵。历史评价

溥仪

《清史稿》:帝冲龄嗣服,监国摄政,军国机务,悉由处分,大事并白太后取进止。大变既起,遽谢政权,天下为公,永存优待,遂开千古未有之奇。虞宾在位,文物犹新。是非论定,修史者每难之。然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所见之世且详于所闻,一朝掌故,乌可从阙。傥亦为天下后世所共鉴欤?

阎崇年:宣统冲龄登极,成为大清末帝。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以降,到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历经2132年,溥仪不仅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既是大清皇朝的终结,又是中华帝制的终结。

李淑贤:溥仪当过皇帝,而我却是个普通护士,然而我们真诚相爱,无论是溥仪所在的全国政协,还是我所在的医院,人们都知道溥仪对我特别好。

李茂杰:所谓‘满洲国是王道乐土’根本就是日本人制造出来的谎言。溥仪则在谎言中自欺欺人地继续着他的皇帝梦。溥仪登基用过的大殿,那局促的空间正是溥仪有如笼中鸟一般生活的写照。

毛泽东:迩者李守信卓什海向绥进迫,德王不啻溥仪,蒙古傀儡国之出演,咄咄逼人。日本帝国主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周恩来:你当皇帝的时候才两三岁,那时的事不能让你负责。但在伪满时代,你是要负责的。

喻大华:无疑,末代皇帝溥仪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人类历史上拥有非凡经历和传奇命运的特殊人物,然而,他身为皇帝却没有掌握过一天国家政权;长期处于政治漩涡中却未发挥关键的作用。亲属成员

折叠

妻子

婉容

(1906年-1

溥仪和婉容合影

946年):达斡尔族旗人。1922年,她17岁跟溥仪结婚,为皇后。父亲荣源为内务府大臣。起初夫妻关系尚好,溥仪在婉容与文绣中明显偏向婉容,生性多疑的溥仪曾表现对婉容的信任,后天津时期文绣出走后,溥仪迁怒婉容,婉容开始遭到溥仪冷落,染上鸦片烟瘾,满洲国时期婉容并不愿去东北,却被日本关东军强行带去,常年不堪忍受日本人暴行而发疯。日本投降后,婉容被中共游击队俘虏,最后释放。烟瘾发作,卒于中国吉林省延吉,葬地不明。经其弟润麒同意,于2006年10月23日招魂与溥仪合葬于河北清西陵外的华龙陵园。

文绣

(1909年-1953年):满洲鄂尔德特氏旗人。1922年,她跟16岁的溥仪结婚。溥仪首选的第一位妃子是文绣,但是父亲逝世后端康太妃为首的四大太妃们,皆认为文绣家境贫寒、长相不好,让王公劝溥仪重选。文绣被册封为淑妃。1931年文绣与溥仪离婚。

文绣

1909年12月20日生于北平方家胡同锡珍府邸。父去世后,母蒋氏携三女析居花市,过平民生活。8岁时,就读于花市私立敦本小学,聪颖好学,颇谙事理。1922年,以照片入选皇妃,早婉容一日迎娶入宫,以便大婚时跪迎皇后。初期,与溥仪感情尚好。1924年被逐出宫之际,袖藏利剪,自尽殉情,未果。反对溥仪投靠日本人、以图复辟大业,加之后妃争宠,与溥仪感情疏离、龃龉不断。1931年8月,伺机脱出天津*,登报公开表示与溥仪离婚,“刀妃革命”一时间成为天字号新闻;10月,正式宣告与溥仪离婚。1932年,任教于北平私立四存中小学,后因不堪忍受骚扰辞职,过隐居生活。“七七事变”后,坚辞拒绝日伪的威逼利诱,大节不亏。抗战胜利后,生活艰辛,以糊纸盒、上街叫卖为生;后于华北日报社做校对工作。1947年夏,与国民党少校军官刘振东结婚。一年后,因时局动荡,刘退役,靠租平板车生活。解放后,因有立功表现,刘被解除管制,成为一名环卫工人。1953年,因病去世,年仅44岁。

谭玉龄

谭玉龄(1920年-1942年):北京满洲人,老姓他他拉氏。1937年,经贝勒毓朗之女介绍下与溥仪结婚,封为“祥贵人”。六年后病故,由溥仪追谥“明贤贵妃”。

关于谭玉龄的死,至今还是个谜。

当时在宫廷中的毓先生的回忆,提供如下情况:

溥仪的第三个妻子叫谭玉龄(初封“祥贵人”,死后封“明贤贵妃”),身患膀胱炎,引起症。经吉冈推荐。满铁医院小野寺院长前来治疗。据说,小野寺来时和吉冈在内廷候见室谈了一个小时的话。然后进入内廷“辑熙楼”的玉龄寝室内诊治。不料经注射后不到天明即行死去。人们都说玉龄之死是吉冈所下的毒手。因为早在婉容精神失常以后,吉冈就向溥仪提议选一个日本女人入宫。溥仪推说已在北京选好,不久即将接来,这就是谭玉龄。吉冈当时虽然不满,但也不便过分干涉。恰好玉龄有病,遂下此毒手。

“吉冈”就是在皇帝身边监视他一举一动的“御用挂”,他的全名是吉冈安直中将。谭玉龄是否确系吉冈所害,众说纷纭,没有更多的证据,溥仪对此也深表怀疑。

李玉琴

李玉琴(1928年-2001年):吉林长春汉人。1943年,被日本官员挑选入宫,封为“福贵人”。1957年5月,正式与溥仪离婚,后再嫁。文化大革命期间,她因为曾作过溥仪的贵人而受到迫害。2001年,因肝硬化病故。

谭玉龄死后,吉冈向溥仪又提前议,并给溥仪找来不少日本女人的像片,让溥仪选择。溥仪害怕自己的私生活会让日本人知道,便推托说:“谭玉龄尸骨未寒,暂时不想结婚。”后来,在60多张伪满中、小学校的女学生照片中,溥仪选中了李玉琴。因为李玉琴才15岁,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她的天真、单纯和幼稚,这正是溥仪所需要的。

李玉琴被册封为福贵人,溥仪看着胖乎乎的玉琴说:“以后遇到什么不吉利的事情,用你的福就可以克住了。”[4]

李淑贤(1925年-1997年):汉族护士。1962年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与溥仪结婚。未育有任何子女。

李淑贤

李淑贤她是杭州人,从小失去父母。当时她是北京朝阳区关厢医院的护士。婚后两人相亲相爱,几乎达到不能分离的地步。溥仪曾向李淑贤说:“以前我在宫中时,根本不懂夫妻之间应有的相互关系,妻子是我的玩物和摆设,高兴了就去玩一会儿,不高兴就几天不理。我是从来不知爱情为何物的,只是遇见你,才晓得人世间还有这样甜蜜的东西存在。”

溥仪无微不至地关怀妻子,1963年夏季北京暴雨如注,公共交通一时受阻,溥仪下班后,急忙从家中取了一把伞,冒雨趟水去接李淑贤。他等了半天,不见李淑贤的人影,只得往回走。突然,他发现路上有个没上盖的水道口,溥仪生怕妻子路过那里踩了进去,于是,就在那里直挺挺地守了好一会儿。

溥仪和李淑贤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5年。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患肾癌而逝世。溥仪逝世时,正处于“文革”期间,李淑贤在周总理和政协的关怀下,生活一直很好。

折叠

皇子皇女

溥仪没有儿子,于是在他被苏联红军囚禁时,曾经想让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远房侄儿毓岩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于是就把毓岩作为自己的干儿子。因为毓岩的曾祖父(道光皇帝皇五子)是溥仪的祖父(道光皇帝皇七子)的哥哥。溥仪一直没有张扬。有人猜测,这可能是他自感性命不保,只是想有一个后代,所以,仅有私认毓岩做儿子。这件事情当时不为人知,文革之后,此事才被某些人知晓。

折叠

皇弟

皇二弟 溥杰(1907年-1994年),乳名“誉格”,字“俊之”,号“秉藩”,英文名“William”。娶唐石霞,字怡莹,后离婚;再娶嵯峨浩,生两女。

皇三弟 溥倛(1915年-1918年),不满三岁夭折。

皇四弟 溥任(1918年-2015年),乳名“联格”,字“友之”,改名“金友之”;娶金瑜庭,生两女三子。

折叠

皇妹

皇大妹 韫瑛(1909年-1925年),乳名“毓格”,字“蕊欣”,号“秉瑛”,英文名“Lucy”。嫁婉容胞兄润良,无子女。

皇二妹 韫和(1911年-2001年),乳名“硕格”,字“蕊菡”,号“秉熹”,英文名“Mary”,现名“金欣如”。嫁郑广元,生一子三女。

皇三妹 韫颖(1913年-1992年),乳名“佩格”,字“蕊秀”,号“秉颢”,英文名“Lily”,改名“金蕊秀”;嫁婉容弟润麒,生两子一女。

皇四妹 韫娴(1914年-2003年),乳名“来格”,字“蕊珠”,英文名“Ellen”,改名“金韫娴”;嫁赵琪璠,生一子一女。

皇五妹 韫馨(1917年-1998年),乳名“悦格”,字“蕊洁”,英文名“Rose”,改名“金蕊洁”;嫁万嘉熙,生三子一女。

皇六妹 韫娱(1919年-1982年),乳名“星格”,字“蕊乐”,改名“溥韫娱”;嫁完颜·爱兰,生一子四女。

皇七妹 韫欢(1921年-2004年),小名“姞格”,字“蕊莟”,号“璧月”,改名“金志坚”;嫁乔宏志,生两子一女。轶事典故

折叠

读书生活

溥仪

溥仪[5]读书极不用功,除经常生病不上学外,还不时让太监传谕老师放假。他读书的兴趣远不如对毓庆官外那棵大桧柏树的勃勃兴致。溥仪常常蹲在那儿看蚂蚁,一蹲半天,玩得把吃饭都忘掉。后来又被蛐蛐、蚯蚓所吸引,叫人搬来大批古瓷盆缸喂养这些昆虫。老师们对于这个学生无可奈何,只好采用权宜办法,每天早晨起来后,由总管太监张谦和站在卧室外,把昨天的课文大声诵读几遍给溥仪听;在溥仪到太后面前请安时,则以“见面礼“,让他在太后面前把书从头念一遍,促使他记忆。这样,学了几年,当然背不出几篇文章。满文学得更糟,连字母都没学会,随着师傅伊克坦的去世而彻底了结了这门功课。

老师们为促进溥仪学习,想了个伴读的办法。伴读的学生每月可以拿80两银子的酬赏,另外还赏“紫禁城骑马”,即从东华门、西华门进宫以后还可以在宫内骑一段路程再下马,这是朝廷对臣下的一种特殊恩典和荣誉。先是由贝子溥伦之子毓崇伴读汉文,后来又增加溥仪的弟弟、醇亲王次子溥杰伴读汉文。这时溥仪稍有长进,当着老师面能在书房里坐住凳子;老师对溥仪的过失也可以用训斥伴读生的办法加以规劝、训诫。

折叠

复辟名词

溥仪(左)、载涛(中)、溥杰(右)

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率兵入京,溥仪第二次登基当皇帝,是为溥仪复辟或宣统复辟。这年为丁巳年,史称“丁巳复辟”。但是,历史教科书及论著文章称作“张勋复辟”,这很值得商榷。“复辟”二字:“复”,《史记·平原君列传》:“三去相,三复位。”其意思是恢复;“辟”,《尔雅·释诂》:“辟,君也。”其意思是君位。“复”与“辟”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恢复君位或恢复帝位。这次宣统复辟,是由张勋统兵进京,扶持溥仪重新恢复皇位。张勋何许人也?张勋仅是一个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相当于省军区司令。许多书文称“张勋复辟”,其有何“辟”之可“复”?实际上是张勋兵变,溥仪复辟或宣统复辟,而不是张勋复辟。

折叠

法庭作证

溥仪撰写《我的前半生》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春夏之交,苏联内务部门对溥仪以下各伪满大臣开始了一系列传讯。溥仪开始不知道苏方这样做是为什么,直到八月苏方通知他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当证人,他才明白。

溥仪在苏联军方押解下前往日本。在法庭上,溥仪陈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奴役满洲的计划和实施过程。他详细叙述了“九·一八事变”后,天津日本驻军司令香椎浩平如何强迫他去旅顺,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怎样威逼他从旅顺到长春去当“满洲国皇帝”,以及他如何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监视,无权甚至无个人的人身自由。

当溥仪控诉日本人杀害他妻子谭玉龄时,情绪开始失控,他用手使劲地拍打证人台。在讲到天皇裕仁送给他天皇神器宝剑和镜子时,溥仪再次无法抑制激动的情绪:“当我拿着这些东西回家时,家里人都哭了。这是我这一代人的耻辱。”日本战犯的辩护律师认为这是攻击日本天皇的祖先,溥仪大声回击:“我可没有强迫他们,把我的祖先当他们的祖先!”这句话引起哄堂大笑。

从八月十六日起,溥仪连续出庭8天,创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单人作证时间最长的纪录。作证完毕后,他又回到了收容所,继续他的特殊俘虏生活。1950年7月30日,苏方向溥仪下达了回国通知。即使此时,溥仪仍对第45特别战俘收容所的翻译别尔缅拓夫表达想要留在苏联的意愿。

1950年7月31日,溥仪登上回国的列车。

折叠

集体皇帝

1964年对于溥仪而言是最快乐的一年。这一年,他的著作《我的前半生》几经删改终于付梓出版;他携妻子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参观团,亲眼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十年的建设成果;更重要的是,他成为了一名全国政协委员。

1964年12月30日,溥仪手持红色封皮印着烫金字的出席证,出现在全国政协四届一次会议的大厅里。这是他第一次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参加会议。会上,溥仪做了发言,通过现存的发言稿可以看出他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今天,我能够作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一个成员在这里发言,心情非常激动……有许多外国记者访问我,他们觉得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在新中国存在,是个奇迹。不但生存,而且生活得很好,更使他们迷惑不解。在我们的社会,确实出现了这样的奇迹:把战争罪犯改造成新人。

1960年11月26日,他郑重其事地穿上了会见外宾时才穿的中山装,在与同事们一起投下选票时,他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事后他这样写道:

“1960年11月26日,我拿到了那张写着“爱新觉罗·溥仪”的选民证,我觉得把我有生以来的一切珍宝加起来,也没有它贵重。我把选票投入了那个红色票箱,那一刹那,我觉得自己是世界最富有的人。我和中国六亿五千万同胞一起,成了这块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主人。”

获得特赦后的溥仪共参加过三次选举,第三次是他刚刚做完肾切除手术出院不久。那一次,溥仪拖着病体在李淑贤的陪伴下,与街坊们一起听取了街道负责人对候选人情况的介绍。介绍结束后,溥仪还抢着发言。令李淑贤惊讶的是,刚刚出院的溥仪,那次说话声音出奇的洪亮。几天后,溥仪和李淑贤在附近的南操场小学参加了投票。李淑贤记得,在排队等待投票时,溥仪始终带着一种庄严的神情。看他虚弱的样子,李淑贤曾想跟前后排队的老街坊们商量插一下队,但溥仪无论如何也不肯。直到把选票郑重地投到票箱内,他才在李淑贤的搀扶下回了家。

普通人看似平常的选举权,溥仪却格外珍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这一张薄薄的选票对他意味着什么,它代表着新社会对于他作为一名国家公民的认可。

溥仪自述 :“我曾经做了四次皇帝。第一次是三岁时继承先人的皇位。第二次是1917年,张勋在北京复辟,拥戴我做了十天的皇帝。第三次是1932年,日本人在东北把我扶上了伪满洲国皇位,这一幕在1945年结束。第四次当皇帝,是在前年。我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获得了选举和被选举的全部权利。现在我同其他中国人民一样,是一个‘集体皇帝’。”

折叠

晚年恋情

李淑贤和溥仪

1962年,来自统战部、全国政协的同志,以及溥仪的家人、同事一百多人参加了溥仪的婚礼。溥仪身穿笔挺的中山装,郑重地拿起提前拟好的发言稿,发表了长长的致辞。溥仪说,之所以选在这一天举行婚礼,是因为第二天是劳动人民的节日。

就这样,末代皇帝的最后一段婚姻开始了。其实,溥仪早就想找个伴侣,开始一段新生活。主动给他介绍对象的人也不在少数。就连毛泽东也非常关心他的个人问题,在接见溥仪时毛泽东风趣地问:“你还没有结婚吧?‘皇上’不能没有娘娘哟,你可以再婚嘛!”但找一个合适的伴侣对于溥仪而言并不容易。刚刚回京三个月,七叔载涛就给他介绍了位张小姐。这位小姐穿着入时,还热情地请溥仪跳舞、抽烟。但当溥仪知道她父亲以前是醇亲王府的仆人,曾深受皇恩时,两人的交往戛然而止。

婉容有位表妹人称王大姑娘,一直高不成低不就,直到50岁还是单身。此时,她也对溥仪产生了兴趣,又是请他吃饭,又是约会,令溥仪不胜其烦。一位过去的随侍想“攀龙附凤”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溥仪,也被溥仪拒绝了。他说:“他们要嫁的是那个‘皇帝’,不是我这个普通百姓。”

大家看出来了,跟大清贵族沾边的溥仪是一概不要,他要找的是一个新社会的新女性。1962年1月,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这些日子里,不少人为我找对象。屈指算,已然说了七八个对象,还没有看好。等我说妥了对象,一定告诉你。可见,溥仪想找一个合适的对象,并不是件容易事。恰好,这天同为文史专员的周振强拿着一张照片来到办公室,说是人民出版社编辑沙曾熙托他给照片上的女子介绍个对象,照片上的女子正是李淑贤。看了照片溥仪很感兴趣,当他得知李淑贤还是名护士时,就更满意了。几天后,在周振强和沙曾熙的引荐下,溥仪和李淑贤见面了。

晚年,李淑贤向曾经是她邻居的贾英华回忆,听说老沙给自己介绍的对象竟是“小宣统”,李淑贤吓了一跳。她本来不打算见,但在老沙的再三劝说下,她还是怀着姑且一试的心理去了。

折叠

主要作品

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在当代出版史上,溥仪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问世43年以来,印刷21次,累计印数186.3万余册,而且仍然有长盛不衰的趋势。最早的《我的前半生》的基调即“我罪恶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悔过书性质的作品。《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溥仪晚年本想写一部《我的后半生》,可惜未如愿。1995年2月6日,北京市中级法院判决《我的前半生》著作权归溥仪个人享有。李淑贤作为溥仪的妻子及唯一法定继承人,生前未对该书的著作财产权进行处分,李淑贤去世后也没有继承人。至于溥仪的侄女金霭玲女士要求该书的著作权归自己所有的诉求,法院以“金霭玲并不是李淑贤的遗产继承人……于法无据”驳回,此后,金霭玲也没有再上诉。后世纪念

折叠

陵寝墓地

溥仪陵墓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逝世,遗体于10月19日火化。对于骨灰如何处理,周恩来总理当时作了明确指示:一是可由爱新觉罗家族决定;二是可由家属选择在革命公墓、万安公墓和其他墓地的任何地方安葬或寄存骨灰。20日家属聚会进行了讨论,经家族一致商定,将溥仪的骨灰寄存在八宝山人民骨灰堂。

1980年5月29日下午,在政协礼堂为溥仪、王耀武、廖耀湘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会后根据中央指示,将溥仪的骨灰盒移至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1994年,旅居海外的张世义先生在易县崇陵西北兴建了一座华龙皇家陵园。为了提高陵园知名度,张世仪经过不懈努力,劝动了李淑贤,将溥仪的骨灰迁葬西陵。

安放仪式于1995年1月26日举行,由李淑贤把骨灰盒捧至墓穴前,安放在铺着黄缎的灵台上。一个简单的仪式之后,陵园工作人员将骨灰盒放入水泥筑的“椁”内。面南背北,盖上“椁”盖,最后浇铸混凝土。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皇帝的骨灰就这样安葬了。

本文作者:中国旅游大全推荐游玩(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