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接辖地而论,唐朝疆域大还是明朝疆域大?野史趣闻

2018-08-13 18:30:25

文|小河对岸

关於明朝之疆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朝幅员辽阔、为近古未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朝的疆域较为蹙小,仅相当於我国今天疆域之一半。而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是源於两种不同的核算方式,一种囊括了羁縻地区(今西藏、吉林、黑龙江及俄罗斯部分远东地区等地)。

另一种则以大明的直接辖地而核算,也即所谓的“两京十三省”。其中,两京为京师(北直隶)与南京(南直隶),十三省(正式称谓为布政使司)为:山东(辽东都司,在行政上隶属於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

而我国历史课本上的各时期版图,基本上都囊括了羁縻地区。一则,是为了彰显出我们过去的荣耀。二则,也有为证明这些边疆地区自古就属我国所有的目的。而实际上,当今世界对一国领土的公认,都是以近代以来各国的实际控制疆域为依据,而不会以某争议地几百上千年以前归谁所有去界定。

现今“疆域”一词,是自西方而传入的。我国古时候有“天下”的观念,而并无现今的疆域认识。《诗经·北山》即言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观念,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认为整个天下都属於自己。故而,我国在历史上常以“天朝上国”自居,也只有我国的君主才有资格称皇帝,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而“疆域”的概念,则是建立在一种较为平等的认识之上,彼此界限很明确。故而,有些西方学者认为长城乃是我国历史上的北部边界,就比较荒谬了。

华夏王朝与北方的游牧民族之间并不会有明确的疆域划分,而长城绝不是修筑在国境线上以作彼此之疆界用的,而只能是依地势修筑以便於军事防御。比如,明初有九大塞王,宁王、辽王、韩王等人的封地就在长城之北。而游牧民族更是居无定所,飘忽不定,更不会有疆域认识。比如满清乾隆年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因不堪沙俄的野蛮统治,从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一直迁徙到新疆的伊犁地区。那肯定不能说从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一直到新疆的伊犁地区,都是蒙古土尔扈特部的疆域。

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其本身就不像农耕民族那样对土地有明确的产权认识,而更接近一种公共产权意识,他可以在这里放牧渔猎,别人也完全可以来。故而,有人会认为假使满清没有入关,我们的现今疆域也只有三、四百万平方公里,而这种假使本身就是错误的。历史上的华夏王朝没有向北方游牧渔猎之地开拓与定居,乃是在当时并不具备开拓定居的条件。

而随着近代对游牧渔猎之地,开拓定居条件的渐渐完备,以及华夏核心区人口的几何增长,华夏核心区的人口自然就向周围人口较为空虚的地区溢出。满清后期,关内人口大规模“闯关东”、“走西口”乃至“下南洋”,其本质上就是如此。而满清在很大程度上,反而迟缓了这进程(满清将“关东”列为禁地,而严禁汉人闯人)。我国现今疆域的奠定,乃是“闯关东”、“走西口”、“战新疆”、“进西藏”的一系列经营开拓、血战牺牲的结果。以满清之孱弱无能,若不是被推翻,还不知道疆界又在哪呢?

我国历史上的华夏王朝,虽与周边的国家、部落之间没有明确的疆界划分。但华夏王朝的直接辖地,还是有边界的。如按今天之疆域概念来论,汉、唐之都护府实则上与驻韩、驻日的美军并无本质的区别,也算不上是汉、唐之疆域。汉、唐之都护府为军事机构,而非民政管理机构,在都护府的势力范围之内,只有汉、唐的少量(几万)驻军而已,当地仍是各自完整的国家、部落状态,这与我国今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绝不一样,而更像是美国与日、韩之间的关系。

故而,历史上的华夏王朝在实力不逮的时候,对羁縻地区的丢弃也并不那么痛心。而丢失“燕云十六州”的感觉,跟丢弃西域的心情绝不可能一样。那以直接辖地而论,大明的疆域只有三、四百平方公里,那大唐的疆域与大明相比又如何呢?

实际上,大唐的疆域还远不如大明。大唐的直接辖地在安史之乱后,就彻底见了底,而后来的五代十国版图(燕云十六州被割之前)就基本上算是大唐的直接辖地。与大明相比,大唐的直接辖地少了辽东、云南、贵州及今天的甘肃、青海的一部分。而实际上,唐朝时期的大片江南地区,还都有待开发。尤其是岭南地区,更被朝廷当作是莽荒流放之地,其统治力甚微,更不能与明朝并论。

参考史籍:《资治通鉴》等

本文作者:历史闻知社(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