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这个封狼居胥的人物到底担任一个怎样的历史角色?野史趣闻
摘要:每当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内心由衷的产生想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里的'封狼居胥'的典故主角就指的是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3岁。武帝很悲伤,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本文主要从冠军侯霍去病的出身,事业的起步,经历三场战争,最终成为一代冠军侯,再从宫廷内斗,汉武帝偏霍抵卫的偏心,足以证明这位封狼居胥的大人物,在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角色,文章将为你揭开疑惑。
一、霍去病的出身
首先,霍去病出身卑微,是一个小官和奴婢私通生下来的私生子,他的母亲和卫青是同母异父。卫青的母亲名叫卫媪,也是一个传奇女子,在《平家物语》中便有提及。早先,卫媪与一名卫姓男子生下一子三女,其中次女就是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后来卫媪与平阳公主府中的小吏郑季私通,生下了三个儿子,老大就是卫青。霍去病的母亲和卫青的关系是同母异父的关系,皇后卫子夫其实是同母异父的姐姐。起先,卫氏一家落魄的时候在平阳公主的家中为奴仆,卫媪的家风,深深地影响了其子女,其中卫少儿曾经与平阳公主府中一名叫霍仲孺的人私通,生下了霍去病,但是霍仲孺宁可维持与卫少儿的关系,也不愿成为卫少儿肚子中霍去病的父亲,因为这一态度,卫少儿也不说,使得霍去病从小就不知道父亲是谁,更没法体会父爱,卫青给了他父爱般温暖。



霍去病在机缘巧合下成为皇亲国戚。《史记》记载,霍去病刚满周岁,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怀孕后很快被封为夫人。卫青也被任命为建章监,卫氏家族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当时的汉王朝,边境时常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对农耕为主的汉朝烧杀掳掠无所不为。秦朝时候,秦只能寄希望于修筑长城进行防御,而汉朝却以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平安,秦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而他很快培养了一批自己的下属,对他也很是忠心耿耿。


二、三次汉朝的大规模战役
汉朝元光五年,卫青拜车骑将军,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这次出兵,从出塞三路大败,意想不到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观初次领兵的卫青,从上谷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斩敌无数。卫青的军事才能就显现出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战果累累。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享受长辈的荫庇。他也有和卫青的报负,上战场、杀匈奴,成为大汉王朝的一名站将。

第一次战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第二次战争、史称元狩战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万余人。俘虏匈奴王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

第三次战争,史称漠北之战。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让卫青、霍去病(时年22岁)两舅甥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将军、相国、当户等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经此一战,匈奴单于逃到漠北。此次战争后,霍去病大获全胜,并获得了封狼居胥的称号,并被封为冠军侯。


从此,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的佼佼者。

四、霍去病的死因
冠军侯霍去病是一员驰骋战场的武将,善骑射,在战场上如虎狼一般,势不可挡,无所畏惧,令匈奴闻风丧胆。遗憾的是23岁的他,《史记》记载,风华正茂之时,身体也积劳成疾,最终得病身亡。其实,生病之死只不过是一个措辞,在当时根本就没有人相信,司马迁更不相信是生病而身亡。但是太史公司马迁是一个对历史负责的人,可能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或是其他原因,没有去细探他,不想将虚假死因写在他的史书上。从《史记》得知,里面这方面记载的少,但是这里我们提起一个人,可以帮我们分析判断,太子刘据。按照霍去病去世的时间推算,刘据当时还是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各方面还不成熟。

纵观司马迁论述汉匈战争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大多只是肤浅的,琐碎的。真正对战争起作用的决策谋略和大政方针司马迁没有记下来。说到底,司马迁在当时只是一个历史记录者,他仅仅站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叙述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但是,这个孩子背后的关系网非常强大,他代表的是与卫氏家族的利益休戚相关利益,他代表的一群贵族和外戚,围在他身边的太子少傅、卫氏一脉等等一系列政客的利益。在这,需要将太子刘据和卫氏家族的关系网简单叙述一下。太子与卫氏休戚相关,俱为一体,二着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
汉武帝后期,想了很多办法,希望将太子和卫氏分离,让太子独立起来。不要过度依靠外戚,但事实证明太子与卫氏根本就分不开,他们也不想分开。
五、迷雾的主线:太子和卫氏一脉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让我们先读读霍去病去世前后的几件史实。
短短数载,朝廷了发生了波动,两个丞相,一个大将,一个御史,新分封了三个王。无论是宫里宫外,到处弥漫着鲜血的味道。这一系列的变故,太子集团获益最大。让我们就以下几点来分析当时的情况:
一,漠北大战后武帝为何尊霍抑卫,以及霍去病与卫氏的关系。
漠北大战后,霍部得到了极高的封赏,蒸蒸日上,卫部日渐裒落,照此发展下去,霍去病大有取代卫青之势。卫霍之间在利益上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卫青为人彬彬有礼,性情温和,为人大度,对家人、朋友重情谊。从漠北大战时他身边的将领就可知其为人,他的救命恩人公孙敖,他的大姐夫公孙贺是,他的继子曹襄,他的身上承载着太多的家族利益,是卫氏家族最理想的强有力的支撑。然而卫青不同,卫青虽然一直谨小慎微,但是他的身上担负着太多人的利益,这些人汇聚在一起,势力十分庞大,武帝必须想办法扼制他,采取的手段便是以霍制卫。

霍去病,他的得力手下几乎全是匈奴降将,选的将士都是能骑善射的低级军官,一切只着眼于战场,没有亲友,甚至连一向由皇帝指派的裨将都可以拒绝不要。霍去病只打胜仗,没有处理人情世故的能力。霍去病的崛起,可以说虽然出自卫氏一脉,但他并不代表着卫氏的利益。

汉武帝在漠北大战后,为了打压迅速崛起的卫氏集团,开始重用霍去病,曾经具有丰功伟绩的卫青被弃之一旁。显然霍去病深受汉武帝的信任,而卫青的权利也在慢慢削弱。这激起了卫氏集团的不满。但是卫青倒是和外甥霍去病之间却并没有表现出矛盾和摩擦。


霍去病后期和卫青基本平起平坐,但是生性傲慢的他却一直对卫青表现的毕恭毕敬。两件大事就可以看出来,霍去病和卫青之间的感情还是非常深厚的。
第一件事:当时霍去病两次上书武帝请求封三位皇子为王。汉武帝第一次并没有理睬,第二次汉武帝无奈,让百官商议此事。令汉武帝没有料到,几乎百官都一致同意封三位皇子为王。汉武帝最后只得将三位皇子分封到了外地。封了王的皇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必须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封地,从此离皇权越来越远,很难再对太子的地位构成威胁,最终太子刘俊夺嫡大战以胜利告终。
霍去病如此做,主要原因在于:漠北之战后,卫青不在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卫氏一脉走逐渐走下坡路。当时卫子夫虽是皇后,汉武帝已经开始宠幸他人了,太子刘据在当时看起来恐怕也是虽是被替代。将三位皇子封王这可以稳固太子的地位,我想着大概就是不理朝政的霍去病两次请求汉武帝封三皇子为王的正真原因吧!
另一件事也可以证明卫青与霍去病之间是绝对没有矛盾和隔阂。
在漠北之战中,由于李广的迷路导致卫青没有全歼大单于。李广十分自责,拔剑自杀。这让李敢对于十分痛恨卫青。李敢父亲之死全部归罪与卫青。于是李敢行刺卫青并将卫青打伤。卫青素来仁义忠厚。他把这件事隐瞒,并未告知武帝。但是后来却被霍去病知晓,一次偶然的机会,汉武帝邀请百官在甘泉宫狩猎的时候,霍去病当着群臣的的面射杀了李敢。汉武帝又一次宽恕了霍去病。李敢乃名将李广之后,而他的叔叔此刻也是大汉丞相李蔡。足以证明汉武帝此时非常偏心霍去病,他想借霍的势力与卫氏一脉抗衡。

但是,霍去病在汉武帝面前射杀得罪卫青的人,足以看出霍去病对于舅舅卫青是十分尊重。不管是在以前还是在自己已是封狼居胥的人物。


在这里,我觉的汉武帝尊霍抑卫的做法,无法影响舅甥建立的深厚感情,霍去病和卫青的关系也并没有因为权力而产生摩擦。汉武帝偏心霍去病或许心里也是更倾向于的是卫青,汉武帝也无法去判断,难免霍去病不会成为下一个卫青。

本文作者:伟人杂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