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耻”是怎样炼成的?明末官员的流氓化之路野史趣闻
明末官员的厚颜无耻,想必都有所耳闻,所谓'文臣个个可杀',即崇祯皇帝'一览煤山小'时的无力控诉。得此评语,实在也不是冤枉,才干不足就算了,一个个脸皮还极厚,遇谁跪谁,杀之确不可惜。而大臣们之所以一堆废材,也并非基因突变,实际上,自他们还是读书人起,就注定了既无耻又无能。

一:'八股'致无能
明朝科举首开八股取士,有道是'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甚于坑儒'。
考试只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本就让读书人视野狭窄,又以朱熹的标注为准,则彻底禁锢了士子思维。明初的某些科举人才,往往一副'两目瞪然视'的白痴面孔,这类人死读书,读死书,没什么危害,但用处也不大。
而自成化以来,'八股'成为科场定式,'死读书'现象倒是减弱了,很多人却开始不屑于看书,转而狠下功夫,研习如何写好一篇酸腐的八股文章。
当时的读书人,看得最多的是一种被称作'房稿'的东西,而房稿,即新科进士所作八股文。士子们秉烛达旦,日夜临摹,倒不是说房稿有多精深,而是清楚此物能让自己科场夺魁,娶白富美,享荣华富贵。因此,沉浸于'房稿'当中的士子,学问之差,令人叹为观止。

据史书记载,某些'八股精英'考中进士后,分不清朝代顺序,读不懂经史典籍,有的甚至认不全偏旁部首,真正是'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唐宗宋祖是哪朝人物?'一滩烂泥,实不足挂齿。
二:'功利'致无耻
而不学无术,紧随而至的便是底线全无,当时的士子,与今日之'文痞'毫无二致。
'举业至于钞佛书,讲学至于会男女',读书人以君子为名,袖手清谈,互相吹捧,整日游走于勾栏瓦舍间,人越多,越流氓,遂结成团伙,为害乡里。仗着朝廷优待士人,士子们争先恐后与当地富商勾结,为其谋利,动辄冲击县衙,欺压百姓,更有甚者,为个人恩怨就敢鼓噪众人暴打县官,堪称地痞流氓之集大成者。
以至于崇祯年间,打开城门迎接闯军,绑地方官吏投敌者,大多出自所谓的'读书人',品行之劣,可见一斑。因此,当时的士子群体又被称作'魏博之牙军,成都之突将',并有一个响亮的外号——'丘九'。所谓丘九,比丘八还丘八者是也,这真是一群什么东西。

如此环境下产出的官吏可想而知。
据顾炎武先生记载,当时新官一经上任,即以听戏唱曲度日,继而溜须拍马、拉山头、贪污受贿,无所不包,但就治下民生从不过问。而身居高位者,则沽名钓誉外加流氓气十足,逢人即骂,逮人就咬,字典里就没出现过'廉耻'二字。
士习风气自上而下败坏至此,不要说崇祯殚精沥血,就算羽化成仙,明朝也不得不亡。
本文作者:历史骚客(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