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抗日英雄张自忠殉国日▏张自忠殉国是报国还是“洗冤”野史趣闻
▲1936年,张自忠在天津市市长任上的戎装照。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的这句话,向安友极为推崇。
向安友,湖北省宜城市(张自忠殉难地)政协原副秘书长。多年来,一直从事张自忠将军有关资料研究,并与张自忠将军后人过从甚密,是张氏后人公认的研究张自忠的权威专家。他认为,张自忠将军是模范的炎黄子孙,抗战军人之魂,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宣传张自忠将军要尊重历史,依据史实,把握以下五个原则,以免误导后人。
将军是受命留守北平还是“逼宫”?
张自忠将军在“卢沟桥事变”后,于7月29日至8月6日留守北平。他是“临危受命”,还是“逼宋离平”?
1937年7月28日晚,宋哲元离开北平赴保定,是“奉令赴保”。据台湾解密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事变后,宋哲元将军作为中国在冀察平首屈一指的军政要员,虽然“以不说硬话,不做软事自信”,“忍辱负重,委屈因应”(宋语),但蒋介石绝不愿宋留在北平落入日本人手中。遂于7月8日、9日、12日、26日、28日连着五个急电,促宋哲元离开北平赴保定。28日又急电北平市长秦德纯“不论如何,应即硬拉宋主任离平到保。”7月29日宋哲元通电全国,奉命移保,北平军政事宜由张自忠负责处理。
在代理北平市长、冀察政务委员长等职期间,张自忠苦撑数日,最后化装潜离北平脱险。蒋介石称他“忍痛含垢与敌周旋”,周恩来赞他“忍辱待时”。
可见,张将军是临危受命,绝不是趁乱逼宫,更不是勾结日本人做汉奸。
将军殉国是报国还是“洗冤”?
事变后,人民爱国心重,对一切不利国家的人和事义愤填膺。一些人对张自忠留守北平不明真相,颇多误会,甚至有人辱骂他。张自忠将军在精神上是很痛苦的。
1937年12月7日,张自忠回到(38师扩编)59军驻地,在会见营以上军官时,他激愤地说:“张某有生之日,当以热血报效国家,就是要带着大家去找死路,看将来为国家死在什么地方。”全场无不痛哭。应当说,此时的张自忠是一位“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爱国者,但内心可能也不免带有委屈和洗冤的成分。
▲张自忠将军手迹。
随后,张自忠率军一战淝水,二战临沂,三战随枣,驻守鄂西北,战功卓著,晋升为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5月2日晋升为上将衔。此时的张自忠一扫内心阴霾,更多的是报国之心、军人职责和国人良心。
张自忠将军殉国前给前线将领的信中说:“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由此可见,张自忠将军绝不是“一战成名”,更不是“一战洗冤”。
将军殉国是必然还是“偶然”?
1940年5月,张自忠将军写下两封遗书,东渡襄河与敌鏖战。在给冯治安副总司令的遗书中,他说:“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需过河与敌一拼……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
▲1939年,张自忠赴渝受蒋介石召见时的照片。
由于总部与高层密集来往的电报被敌侦知,5月16日凌晨,张自忠将军在十里长山一线遭敌反噬。他不顾安危,带领部队反复冲杀。在战事吃紧的时刻,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先后在上午9时和10时两次派部队送走了苏俄顾问和总部文职人员及伤兵,自己力战不退。
由此可见,张自忠将军的殉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综观张自忠将军报国之志,他的殉国是必然的。
将军殉国是可敬还是“可惜”?
1939年至1940年初,中国正面战场连连失利,汪伪政权公开投敌,“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一些部队主官躲在大后方歌舞升平,部队触敌即溃……失败气氛弥漫全国。
张自忠将军不顾苏俄顾问的反对,亲率33集团军总部渡河督战,终以惨烈的血和崇高的人格震撼了敌军,昭示了庄严的国魂。张自忠将军以铁血唤醒的国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直至取得抗战的胜利。
由此可见,张自忠将军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至大至刚的民族气节,取义成仁的英雄气概,是永远值得我们景仰的。
“有名”将军与“无名”英雄孰轻孰重?
我们纪念张自忠将军,因为他是抗日名将。抗战是全民族的胜利,牺牲了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
在抗战中,从白山黑水到怒江腾冲,从凇沪会战到芷江受降,沦丧、自卫、相持、反攻、冲锋、牺牲……一寸山河一寸血。据统计,有300多万国民革命军献出了鲜活的生命。他们中有将军,但更多的是士兵;他们中有的勒碑留名,更多的却是长眠在战地黄花中的无名英雄。
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不管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他们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是为国家为民族生存而牺牲的英雄。
本文作者:中国聊城视窗(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