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读《左传》:假道伐虢说“昭穆”野史趣闻

2018-11-23 20:31:08

一友人翻家谱,问我何为“昭穆”?

正好读《左传》假道伐虢一节。晋伐虢向虞借道,虞大夫宫之奇谏曰,不能借呀,虢国与虞国是唇齿关系,虢亡虞也不保。虞君不信,我们与晋国是同宗兄弟,都姓姬,晋国怎会打我们主意?宫之奇于是说了这样一番话: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里面就提到“昭穆”。所谓昭穆,是周时宗法制度内容之一,用来区分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亲疏远近。通俗说,就是同宗内排辈份先后血缘远近的方法。如宗庙排序,时天子七庙,始祖庙居中,子孙庙便一左一右一左一右拱卫排列,左叫昭,右叫穆(春秋时以左为尊);还有像墓葬、始祖庙中的祖先神主排序,也是如此。若是兄终弟及,则并列为昭或穆。其好处,自然是千秋万代,秩序分明。死者如此,活人亦然。周时参加祭祀、飨宴及其他大型活动,皆须按此位序,不得错乱。几千年过去,中国一直承继这一古老习俗,如修宗谱讲究的祖先排序。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无处不有昭穆的影子,如领导开会的座次、拍全家福、请客吃饭......

再来看宫之奇的理由。“大”即“太”,当年太伯、虞仲猜度父亲太王古公的心思,借故出走江南,断发纹身,以让位给弟弟季历(王季)。从周人始祖后稷(始祖这代不算)往下排,太王古公是第十二代,为穆,那么儿子太伯、虞仲、王季就是昭。后武王灭商封建,想起大祖父二祖父的高风亮节,遂遣人至江南寻访,得悉虞仲后裔周章已据有吴国(太伯无子传位给虞仲),于是封周章之弟于现晋南,为虞国。而虢国始祖虢仲虢叔,则是王季之子,文王之弟,为穆。至于晋国始祖唐叔虞,则是武王之子,成王之弟。那么按血缘远近,晋国相对两国,谁更亲呢,当然是晋国与虢国更亲了。因晋、虢皆出自王季,王季是其共同祖先;而晋、虞的共同祖先是太王古公,要远一个辈份。宫之奇提到昭穆的意思是,现晋国连比自己还要亲的虢国都要灭,还会对虞国留情面吗?

宫之奇进一步讲道理。如果说晋与虢、虞血缘关系总体上已比较远,已隔了无数代,那么,桓庄之族与晋君献公可算最亲的了,结果又怎样呢,还不是照杀不误吗!桓庄之族指曲沃桓叔、曲沃庄公的后代,也是晋献公同一祖父、曾祖父的从兄弟。其实晋献公自己也属桓庄之族,无非他一支是大宗。对未出五服的亲人尚且如此,他还会对虞国讲客气吗?

宫之奇的说理可谓清晰客观,要是头脑有几分清醒的人早已开悟,可昏愦的虞君固执到底,他还是借道了。结局我们已知晓,晋军灭了虢国后,归途中顺手牵羊,将虞国也捎上了。故孔子《春秋》曰:“晋人执虞公”。《左传》解释说,这是在责备虞公,“执”说明太容易了,皆因他贪贿拒谏,故不费吹灰之力被灭国,也是应得的了。

讲句题外话,晋国是春秋时中原诸国中最不讲规矩的国家,是对同姓骨肉最无情,最痛下狠手的国家,也是破坏宗法制、亲亲尊尊最彻底的国家。为一己之私,哪管同宗昭穆、血缘亲近,该贬则贬,该杀则杀。却又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其实力沿袭至战国,七雄中竟占了三席。这个现象,及里面诸多因素,颇值后人思索。

本文作者:life慢生活(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