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虞天虢”看上阳野史趣闻
虢都上阳
公元前655年,晋国用荀息“假虞灭虢”计,借崎岖虞坂小道发兵,围攻虢国上阳城达四个月之久,终将上阳攻陷。从此,虢都上阳永远从史籍中消失了。随着对晋、虢文化的深入研究,探寻和了解虢都上阳城,成为晋虢文化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经过考古人员不懈地努力,上阳这个曾遭灭顶之灾,已被历史淹埋二千多年的虢国古城,带着累累伤痕,终于与世人见面了。
上阳城遗址在三门峡东南崖底乡李家窑村,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北依上村岭虢国贵族墓地,南邻青龙涧河,是一处形胜之地。在这里揭露的文化层东西蔓延达两公里,但比较单纯,很容易识别。
《左传》杜预注载:“上阳,虢国都,在弘农陕郡县东南。”《后汉书·郡国志》载:“虢都上阳在县东,有虢城。”以上的记载均与李家窑遗址相吻合。1987年春,在遗址东部偏北清理出铸铜作坊区,发现有炼铜渣、炼炉烧土块、陶范及鼓风管等物。1989年秋,在遗址中部清理出储粮窖仓21个。1989年冬,在遗址西南部北端,清理出陶质排水管道一段,管道共12节,总长5米。1992年春,在遗址西南部教学楼下,清理出陶窑6座,出土蘑菇状制陶工具陶拍子和一些变形的陶器等,这里应是一处制陶作坊。在遗址中部,出土了大量骨料和半成品骨器,这里应是制骨作坊区。
2000年元月,河南省和三门峡市的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上阳城残断的城垣和护城壕,在护城壕外边,有一处埋葬多人骨骸的大型墓地,很可能是阵亡将士的公墓。通过这次发掘,发现上阳城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1000~1050米,南北宽560~610米,城垣墙基宽4.5~6米,残高0.5~1米。城垣外平行环绕着两条护城壕,内壕宽13~17.5米,深6.4~10米;外壕宽15~22米,深4.3~6米。宫城位于城内西南部,平面近方形,东西长310~450米,南北宽315米,宫城城外也有一条沟壕环绕。在宫城西南部,发现有大型建筑遗址,其地面部分已无迹可寻,地下却遗存着直径近一米的夯土柱墩。在遗址内发现的宫城和城垣遗址,为上阳城的考证定位划上了句号。
我国古代直到春秋时都是“城邦国”,《辞海·词语分册》载:“国,古时候指都城”。当时有一座或几座城,便可以独立称国,反之,也可以以国相叛,孔子便讲过“赵鞅以晋阳畔”的话。都城当时即代表一个国家,上阳城就是虢国的象征。与上阳对应的城是下阳,下阳在黄河北岸,《路史·国名记》载:“夏阳,序之封,晋灭之。今陕州之平陆。”指的就是这里。考古发现的这些遗迹遗物,为了解上阳城、宫城、作坊和城市布局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考古探秘
李家窑遗址的地层堆积,主要是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即虢国时期)的文化层。该文化层下面叠压着一些早期墓葬,可知虢国在这里建都前,当时曾是一处前人的墓地。虢国文化层上面没有发现略晚时期的文化层叠压,而是被春秋早中期的墓葬所打破,由此可知,虢国灭城后该城已被度弃,不再有人居住,并且被辟为平民墓地。在遗址南部和西南部有断断续续的战国、汉代、唐代及宋代文化层堆积,很容易将各个历史阶段加以区分。
从虢国贵族墓丰厚的随葬品和规模宏大的车马坑群可以断定,虢国是一个有一定经济储备和军事实力的国家,上阳城不仅建有奢华宫殿、宗庙和贵族豪宅,还有成规模的作坊设施,面积广国的兵营马厩等。此外还应有广大百工和百姓的生活设施,通过大面积的认真发掘,发现除宫殿、宫城等大型建筑的基础因掩埋地下而未遭破坏外,其它地面设施的基础已全部荡然无存。
在石油公司、交警队工地,都清理出构筑坚实的夯土柱窝,有豪华建筑的遗迹,但这些柱础和柱窝多为零星分布,没有残存物或成形的模式。由此可以判定,晋人在假虞灭虢后,对建筑设施进行过“扫穴犁庭”处理,不仅地面建筑被夷为平地,而且连地基地础也惨遭发掘。水管道的位置在宫城南部,管道虽然深埋于地下,但也遭到严重破坏,清理出来的仅是少量的残存物,且多数已脱节错位,管壁破裂,对管道的布局与方位都无法搞清楚。
储粮窖仓在宫城北侧,共清理窖仓21个,有15个小仓,6个大仓,小仓有半数基本完好,6个大仓却无一完好,上口和仓壁都遭到严重破坏。陶器作坊在宫城西南部,在清理的6座陶窑中,仅有一座比较完好,4座陶窑仅剩下半部,还有一座几乎摧毁殆尽,仅存部分窑底。铸铜作坊是这里最大的作坊,也是虢国最重要的产业,但遭受破坏也最为严重,不仅地面设施全被毁坏,连铸铜陶范也都杳无踪迹。目前发现的遗物有:模,未浇注的范,鼓风管,熔炉碎片及炼渣等。模共有3块,均黄褐色,细泥质,1块为容器模,破碎严重,仅有36厘米,刻有精致花纹,但物件器形不明。另一件为车模,较完整,刻有精细的变形蝉纹。一块为鼎耳,残破无纹饰。范,有生产工具铲范两套,一套完整,一套残破。另有50多件铲范芯,鼓风管,完整者两件,一件直形呈喇叭状,另一件是弯曲牛角状。2001#国君墓出土铜器2487件,重量达455.15kg,其309#铜鼎,通高39.8cm,口径44.2cm。45#编钟,通高58.7cm,下部口径32.5m,重30.1kg。从铜器的器形和工艺可以看出,虢国的青铜器器形较大,工艺水平很高。
在晋军伐虢的战争中,虢国军队能够与团团围困的晋军鏖战四个月,使晋军连攻不克,这除了虢人的抵抗顽强外,与上阳城的良好城防设施自然不无关系。上阳城被攻陷后,晋国视上阳为眼中钉、肉中刺,城墙破坏得尤为严重。考古发掘得知,上阳城的四周仅存有东城墙的地下墙基。南城墙临近青龙涧河,西北两面均在平地上,其南西北三面已经毁损殆尽,故此,北、西两面的城墙位置只能依墙外的两条壕沟而确定。在城西南的护城壕内,发现了不少被毁城墙的大型夯土块,可佐证城墙位置是无误的。在解剖东城墙的壕沟时,清理出两座打破城墙的墓葬,,墓内的随葬品陶鬲、盆、豆、罐与虢国墓地的小型陶器墓基本相同,时代应为春秋早期略晚,由此证明城墙被毁的时间应早于墓葬,即随着虢国灭亡而城墙被毁,否则不会将墓葬筑在城墙上。考古人员在发掘遗址的过程中,对惨遭破坏的上阳城痛心疾首,感慨颇多。
中原风云
晋献公晚期,中原局势发生了诸多变化。晋灭虞虢后,周室失去了股肱之臣,扛鼎之臂,周室局势便日趋衰微。此时,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已经辞世,这更激发了楚国争霸的野心。踌躇满志的楚成王逐年北进,在击败迂腐可掬的宋襄公后,楚国霸业局面已基本形成。
晋献公中晚期,秦穆公“攻茅津之戎,获胜”,秦国发展到黄河岸边,与晋国山水相依,填土相连。秦国也跃跃欲试争夺霸权。此时阻挡秦国东进的,自然也是虞虢二国。虞扼茅津,虢据崤函,秦程公对虞虢窥视已久。兴许秦国正在犯愁时,晋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虞虢二国,使秦穆公懊丧万分。楚秦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北方之众多附焉”的晋国。
虢国所在地三门峡是成周洛邑的西门户,它北有滔滔黄河,南依巍巍秦岭,黄河北岸是自古闻名的虞坂盐道,河东盐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向东、南各国。这里是黄河水道,陆路险要,南北津渡,东西锁钥,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假虞灭虢,晋国可谓一举多得,收益颇大。晋国占领虞虢后,等于打开了成周的西大门,给晋国带来诸多的发展机遇。公元前635年周室发生的太叔带叛乱事件,次年发生的楚国围宋战役,都给晋国以可乘之机。晋文公政治上打着“尊王攘夷”的大旗,军事上组织晋、秦、齐、宋盟国联军,靠着政治与军事双项发力,以政治和军事的“双刃剑”,顺利地南下东进,挺进中原,轻取“南阳八邑”,既获得了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又取得“诸侯方伯”的称号,一代雄主晋文公成为名符其实的春秋霸主。
鸡肠之君
被晋献公视为“不肖之子”的晋文公,司马迁曾经大加赞赏:“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宋苏淘《论管仲》一文,对晋文公也大加褒扬:“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晋文公即位后,不搞报复,不滥杀戮,宽恕加害他的勃鞮,宽容偷财物的头须,为求介子推复出,竟放火烧山……,他赤心大胆地重用反对过他的人,宅心仁厚的品质得于彰显。而其父晋献公,竞因“群公子多,不诛,乱且起,乃尽杀群公子”。后来,骊姬迫害前妇的二位公子,二公子“走为上计”,晋献公又是“使兵伐蒲”,又是“命其自杀”。这里需指出的是,群公子并没有谋逆或不轨,只因“公子众多”就心生疑窦,大开杀戒,这种过分强势的性格,已升华为残暴、蛮横、魔鬼般的暴行。晋献公的所作所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空前绝后。以致他死后酿成了严重的后果,他遗命册立的新君接连被杀,大臣之间纷争不断,秦国便趁机干涉晋国内政,一个强大的晋国顷刻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这种混乱局面竟然长达十多年之久。与暴虐的父亲作比,晋文公“爱亲戚,名贤良……礼宾礼,友故旧”的政策则要高明得多。
假虞灭虢一役,上帝给晋国以天赐良机,號国的铁器和铜器与其他诸侯国作比,其铸造工艺要先进得多,其科技水平也遥遥领先,这是虢人聪明智慧的结晶。上阳的“百工”、“艺人”,是当时的能工巧匠、智人超人,这本来是一笔不菲的“人力资源”,是弥足珍贵的“财富”。若将这些“资源”整合发挥,合理利用,对晋国的发展将大有好处。但大谬不然,晋国不仅没抓住这个机遇,反而对他们实行奴役和迫害政策。晋献公说:“始吾先君庄伯、武公之诛晋乱,而虢常助晋伐我,又匿晋亡公子,果为乱,弗诛,后遗子孙忧。”晋献公作为泱泱大国的君主,政治上更象一个狭私报复的小人。他演绎的人伦惨剧和充斥全身的血腥味,是他的性格缺陷所致。有这种赤裸裸的报复言辞,在对待“百工”、“艺人”时,自然也象对待上阳城一样,实行铁血政治和露雳手段,毁坏他们的生产作坊,强行迁徙他们到瓜衍。在晋献公看来,这些“百工”、“艺人”已经同“技工”断绝渊源,他们只能象罪犯一样,戍边或屯田,而不能有任何妄想。虢人迁徙瓜衍后,人们只能看到瓜衍的城垣遗址,屯田遗迹,史籍再也没有了虢人冶铜冶铁的记录。晋献公的专横、残暴、恣意妄为,给晋国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于假虞灭虢,人们归纳了四句话:毁坏了一座辉煌城市,开辟了一条驰骋之路;留下了一份千古遗憾,造就了一座郭氏丰碑。直到公元前475年下葬的晋卿墓,仍然未发现一件铁兵器,说明晋国兵器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同虢国2001#墓出土的铁剑对比,晋国的铁兵器要落后二百多年,这不能不算是晋国的悲哀。
本文作者:然升传媒(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