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猫听历史之九:合纵连横野史趣闻
等等猫听历史之九:合纵连横
撰文 / 老六
美术:邓邓
全文3053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划重点:
苏秦张仪的传奇是真的吗
张仪的真正的对手是谁呢
苏秦怎样帮助燕国灭齐国
齐国在两次击败不可一世的魏国之后,独霸东方。而西方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强大。
公元前340年,乘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大败,庞涓战死,秦国在商鞅的策划下,向魏国发起了改变战国形势的一战,史称秦魏第五次河西之战。此战中,商鞅诱俘魏军主将公子卬,大败魏军,收复了当年被吴起夺占的秦国河西地区。魏国势力全部退回黄河以东,不得不将首都从山西夏县迁往河南开封。
从此,秦国左翼尽在黄河保护之下,右翼有秦岭天然阻隔,身后是广袤的汉中平原,向东据守潼关、函谷关,占尽地利优势,虎视东方诸侯国。战国的形式,也因此开始悄悄的发生了变化。
【 合纵连横 】
上文提到,春秋战国奇人鬼谷子有两对学生,一对是孙膑、庞涓,另一对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是兵家人物,苏秦、张仪是纵横家的代表。
根据《史记》、《资治通鉴》的记载,苏秦和张仪是同年代的人,且关系非同一般,故事十分传奇。
苏秦是周王国的人,因家境贫寒,常遭人冷眼。起初,他想为周王效力,可是周王根本就不见他,连他的妻子和嫂子都不拿正眼看他。
苏秦没有就此沉沦,而是更加发奋学习,历史上著名的锥刺股事件,就是他在这段时期的杰作。在闭关修炼完成升级改造之后,苏秦重出江湖。
他先去了秦国,想帮助秦国一统天下,结果碰了一鼻子的灰。离开秦国后,苏秦直接走向了秦国的对手那边,开始推销他的最新理论成果,合纵制秦。
苏秦最先说服了燕国,之后又依次说服了赵、韩、魏、齐、楚五国,共同组成合纵群,对付秦国。苏秦一人独掌六国相印,一笑而诸侯喜,一怒而诸侯惧。他衣锦还乡时,周王十分害怕,命人清扫道路,千里相迎。他的妻子、嫂子跪伏在地上,头都不敢抬起来。
为了使合纵能够长久,苏秦用激将法安排他的同门师兄弟张仪去秦国做卧底,指望张仪掌握秦国大权后,影响秦国政策,不要对赵国动武,以免破坏合纵。
张仪在知道此事的来龙去脉后,竟然感叹苏秦的用心良苦,答应配合他上演无间道,并许下诺言,苏秦在世一天,绝不向赵国动武。
看到此处,不免又让人感叹起古人的同窗之谊。这种交情,简直比当年的管仲和鲍叔牙还要传奇。
有一句话,叫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放到读史书时说,最合适不过,如果具体到战国时期苏秦的身上,更是恰如其分。如果我告诉你,刚才讲的这一段纯属子虚乌有,你肯定很吃惊,又要骂我胡说。但事实就是,《史记》也好,《资治通鉴》也罢,关于苏秦的记载矛盾和演义之处,多到令人发指,读罢之后,有一把火烧了的冲动。
提起长沙马王堆汉墓,很多人可能都熟悉,但你或许不知道,在这里出土了一批战国时的重要史料,其中包括不少关于苏秦真实言行的书信,彻底揭开了战国纵横家苏秦的真实面纱。苏秦到底是何人物,我们在后文再细细说来。
张仪与苏秦其实不是同一年代的人,张仪比苏秦早大约三十年。张仪合纵连横的真正对手不是苏秦,而是公孙衍。
公孙衍是魏国人,但在秦国就业,是商鞅死后秦国的二号人物,在秦魏河西之战中为秦国立了大功。但说到底,公孙衍与战国时期朝秦暮楚的策士一样,不过是些没有家国立场的政客。
魏国失败后,重金收买了这位老乡。于是,公孙衍开始向秦惠王提出新的战略建议,秦魏和好,进攻别国。
这时候,张仪周游到秦国,揭露了公孙衍的误国行径,公孙衍无奈离开秦国,到魏国做官。魏国此时被秦国打得千疮百孔,弱不禁风,公孙衍便提出了一个抱团取暖的战略,合纵。
合纵有一个很重要的仪式就是“相王”。魏国在战国初期强大无比,继春秋时期楚国称王后,第二个称王。如今,魏国衰落,为了寻求合作,开始主动尊其他诸侯国的国君为王,这种互相承认王号的行为就叫相王。
魏国第一个合纵的对象是齐国,两国相王之后结成联盟。作为反制,张仪用拉齐打魏的策略,使得齐魏同盟很快瓦解。之后,在秦国强大的压力下,魏、韩两国与秦国互相承认王号。接下来,公孙衍又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五国相王”,以此达到合纵抗秦的目的。但最终在秦国的破坏下,合纵失败。
公孙衍、张仪、苏秦是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他们的故事虽然史书中记载的比较混乱,但并不影响历史的整体脉络。
在战国中期的一百年里,合纵和连横始终结伴出现,针对秦国的合纵并非只有一次,建立了瓦解,瓦解了再建立。合纵对抗的目标也并非只有秦国一家,燕、赵、魏、韩、秦也曾组成合纵联军,共伐齐国。
但是,秦国从战国中期开始表现出的整体强势,使得其他六国始终以秦为患,合纵抗秦是这一阶段的主旋律。针对这一局面,秦国始终审时度势,抓住各家之间前世今生的恩怨情仇,挑拨离间,连横制约。
纵横捭阖之间,国与国的信任日益脆弱,为一个短期利益结成的联盟随时可能崩溃。这种乱局,对于弱国来说,无疑是灾难,因为他们失去了抱团求生最后的心理基础,而对于怀有强烈野心的秦国来说,正是求之不得。
马王堆出土战国纵横家书,网络图片
【 终极无间 】
公孙衍推动合纵,靠的是树立共同的敌人,而张仪能屡次成功破坏联盟,是看准了他们共同的死穴,只在乎眼前利益。
第二次针对秦的合纵联盟刚一瓦解,燕国就发生了内乱,发生内乱的原因让人啼笑皆非,是因为“禅让制”。燕王姬哙效法尧舜,主动退位,把王位禅让给了大臣子之。这种看似谦卑的做法不但没有为他自己赢得美名,而且引发了燕国历时三年的夺位内战。
内战中,燕国死亡数万人,一片大乱,齐国趁乱大军入侵,仅用了五十多天的时间,就一举将燕国灭国,那个尧舜一般的燕王姬哙和子之全部战死。
可惜,山东人只顾征服,不懂安抚治理,北京人又天生谱大,不尿外来政权。没两年,燕国人民起义,将齐军驱逐出境,燕国复国成功。齐国在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掠夺和不成功的入侵之后,与燕国结下了梁子。
公元前314年,燕国复国,姬哙的儿子被拥立为燕昭王。三年后,纵横家苏秦来到了燕昭王面前,比《史记》记载的时间晚了二十五年。
苏秦开始向燕昭王推销自己的合纵理论,但他合纵针对的敌人不是秦国,而是齐国。燕昭王对此十分感兴趣,因为他太想报灭国之仇了。于是,苏秦被大加重用。为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苏秦主动要求前往齐国上演无间道,而且是终极无间。
来到齐国后,苏秦成功骗取了齐王信任,开始左右齐国政策的方向。他的目的是,使齐国“西劳于宋,南疲于楚”,让齐国在攻打楚国的过程中逐步削弱自己,并在攻打宋国的过程中得罪其他几个大国,四面树敌。
公元前288年,秦国自称西方大帝,尊齐国为东方大帝,意图瓜分世界。在苏秦不断洗脑之后,齐王的野心终于膨胀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公元前286年,齐国终于在第三次对宋国的全面进攻中,吞并宋国。
战国二线国家中排名第一的宋国灭亡,引起了一线国家的警惕,他们开始把齐国看成最大的威胁。燕昭王的目的达到了,苏秦的任务完成了。
齐灭宋仅两年,燕、秦、赵、魏、韩五国就组成联军,共伐齐国。在燕国大将乐毅的率领下,五国联军对齐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苏秦仍在齐国扮演着一个忠诚的间谍,他在隐蔽战线上不断给乐毅提供着支持,而乐毅的节节胜利也使得苏秦的间谍身份逐渐暴露。
苏秦最终被齐王车裂而死,他死后不久,齐国就被燕国灭国,齐王田地被抽筋悬梁,折磨而死。苏秦用一生的光阴和生命报答了燕昭王的知遇之恩。
燕灭齐之后,有两个城池始终没有攻下,一个是莒邑,一个是即墨。而正是这两座孤城,使得齐国起死回生。齐被灭五年之后,燕国内部开始出现内斗,燕昭王死,新王与乐毅关系不和,乐毅被免,逃遁到赵国。即墨城守将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号召百姓反燕起义,仅用了几天时间就驱逐燕军,完成了复国的奇迹。
齐国虽然复了国,但战争已经使得整个国家残破不堪,二次崛起后积累的力量丧失殆尽,彻底从战国中期两个超级大国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如今,全中国只剩下一个霸权了,他就是秦王国。
美术:颜语
声明:
文章、图片及音频,均系老六胡说头条号作者老六及相关授权人原创。严禁一切形式的抄袭及无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来自互联网的图片文中已注明,尊重作者版权。
本文作者:老六胡说(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