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免猜忌,他装了三十六年的疯子,最后却成为一代明君野史趣闻
百变历史秀,秀出不一样的精彩。身在皇家,有很多时候,都会是身不由己的,哪怕是身为皇帝的儿子,都会被这皇家的种种所束缚。
言归正传,今天给家讲的就是这样一位皇子,他身在皇家有种种的无奈,但是他却是凭借自己的机智过人,最终在这勾心斗角的皇家里获得了最高的地位。这位皇帝就是唐宣宗李忱,他是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初名李怡,长庆元年,封光王,在会昌六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以皇太叔继位。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读《贞观政要》,他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皇亲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李忱在对外关系上,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
李忱在位时期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大中十三年八月,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
那么为什么说唐宣宗李忱是一个聪明的皇帝呢?这得从他未当皇帝之前开始说起,元和五年,李忱出生于大明宫,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按照继位的顺序,李忱是永远没有机会做皇帝的,而且,他的母亲郑氏出身卑微,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宫女,所以李忱虽然是皇子,也享受不到其他皇子一样的待遇,因为自己的身份,他总是被其他皇子嘲笑捉弄。
为了掩饰内心的卑怯,不被其他人所陷害,李忱便将自己封闭起来,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他只能报之以沉默,于是,连父亲都觉得这个儿子可能有些痴呆,长大后的李忱已经被大家所熟识的认为是一个傻子。但是,皇家就是皇家,不会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迂腐的,有一次,唐文宗李昂在十六宅宴请诸王,席上,众人把酒言欢,热闹喧腾,李忱依然不言不语地,一个人坐在角落发呆。李昂看到了,便指着他说:“谁能让李忱开口说话,朕重重有赏。”李昂本来是李忱的侄子,可是在他眼里,李忱显然只是一个供人取乐的小丑而已。
面对一哄而上的诸王,李忱依然保持沉默,不管他们怎么戏弄,面色丝毫不改,始终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这让众人很得意,却让座中的亲王李炎起了疑心(李炎是李昂的弟弟,就是后来的唐武宗)。面对始终不悲不喜的李忱,他开始怀疑此人是否真的痴呆,于是在后来的日子,他抓住一切时机对李忱进行试探。
后来,唐武宗李炎即位后,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李忱和诸王一起随皇帝外出踏雪,众人兴尽而返时,已是日薄西山,加上中途休息时设宴畅饮,谁也没有注意到,那个傻乎乎的李忱已经从马上坠落,掉在了冰天雪地中,这次被丢在冰天雪地之中,李炎料定他不会再回来了。可是没想到,李忱又出现在了十六宅。
就这样,李炎更认定李忱有蹊跷,于是决定直接弄死他,以绝后患。几天后,可怜的李忱被突然闯入的宦官抓进了永巷,永巷从汉代开始就是幽禁宫女和嫔妃的地方,跟监狱差不多,关押在那里的大多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李忱被关押后,又被人捆成肉粽一样扔进了厕所,当时,李炎身边有一个宦官姓仇,他对李炎说,这种傻子留着也没用,干脆一刀杀了,李炎同意了,可是,这个宦官并没有真的杀了李忱,而是偷偷将他运出宫里藏了起来,以备日后之用。从此,这个一度被人取笑的傻子就从宫廷消失了。
会昌六年春天,李炎病危,他的儿子都年幼,立不了太子,皇位的空缺让朝野上下人心浮动。唐武宗时期,当时的宦官势力很大,一等到武宗驾崩,仇姓宦官联合其他宦官,大臣等拿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李忱。
正是因为李忱一直被众人视为弱智,而且他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论资历绝对够老,而且有宦官力挺,朝臣也不敢反对,于是,已经被人遗忘的李忱又回来了,并且顺势当上了皇帝。
会昌六年,李忱登基,是为唐宣宗,而拥立这个傻子皇帝的宦官们以为可以通过操控李忱来控制天下时,却被李忱的一系列大动作吓傻了眼。他非但没有像众人想象的那样不知所措,反而对处理政务非常熟稔,好像久经磨练的储君一样,众人这才如梦初醒,原来之前的一切都是演戏。
这位隐忍了三十六年的皇帝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他迫不及待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执政第二天,就解决了持续40多年的牛李党争,使中央政权更加巩固,随后,趁着吐蕃内乱,收复吐蕃,使大唐版图由分裂而统一。
如果不是李忱能够隐忍这么久时间,那么也许他早就被有心之人所陷害了,也不会再有他之后能够统领大唐了。历史有太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是有着很多的必然性。
好啦,今天的百变历史秀就到这儿啦,感谢各位看官的支持与厚爱,咱们下期再见。
本文作者:花卉果树种植达人(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