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对宇宙天文学的影响 |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哥白尼的天空野史趣闻

2018-11-20 22:31:11

引言

李氏自修是:以自我为中心,审视宇宙,解构宇宙;内省自己,解构自己,解构出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建构成一个系统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后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像一个哲学家一样过完这一生,争取更幸福的人生吧。

这一章内容是李氏自修(宇宙篇)的第五章。第四章链接:宇宙图像:张衡 | 印度教 |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 都怎么看?

数学对古希腊天文学和宇宙观的影响

介绍古希腊的天文学之前,有必要提一下,古希腊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的辉煌成就,因为数学的发展,为天文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数学是逻辑科学,人们也开始用理性的目光注视我们存在的宇宙。数学对天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人们开始用数学(几何)模型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古希腊属于海洋国家,人们在海边向远处眺望,看到天球像是从海中升上来的。人们开始怀疑地球的表面是否是平坦的。如果地球是有弧度不平坦的甚至就是球形的,怎么证明呢?

早在公元前3世纪,哲学家埃拉托塞尼斯就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进行证明。实验是这样,若地球的表面是平坦的话,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地方就应该有相同的影子。这样,他在某一天的同一时间,在两个相距数英里的地方各树立同样高的标杆。结果这两个标杆的影子的长度不同。所以就证明了地球的表面是弯曲的。从影子的角度,他计算出地球的圆周约两万五千英里,误差不足100英里。

还有一个证明是,人在海边眺望的时候,看到远方的船时,总是先看到船帆,船好象是慢慢从海中升起来似的,有个说法叫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水面不可能是不平的,那就只能这样解释,地球本来就是弯曲的。

还有人们认识到月蚀的成因是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是圆形的,如果地球是平板的话,那地球在月球上的影子大多数时候就应该被拉成椭圆形,除非月蚀总是发生在太阳位于地球圆盘中心之下的时候。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能够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学术的革命,因为只有地球是圆形的,人们才有可能想象到它可以自转产生日夜四季的变化。

虽然在理论上似乎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但是在很长时间内,就算人们相信地球是球,也不相信地球在运动,因为人类感官的局限,感受不到地球在动,所以地心说才会那么深入人心。关于地球是个球,有人提出疑问,地球对面的人怎么没有掉到太空里去,不是相对与我们头朝下吗?而我们相对于他们也是悬在天空的,为什么呢?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各方重物都向地球坠落。后来,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进行了一次环球航行,地球是球变得无可非议。

人们还用数学方法估算出太阳、月亮及地球到太阳月亮的距离,也发现了岁差现象。由于数学的缘故,人们相信天体的运行也应该体现出数学的完美,然而事实却不像数学那么完美,也许创世的上帝并不像柏拉图所讲是几何学家,他好象没有研习过几何学。

数学给人们认识宇宙提供了帮助,却也阻碍了人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古希腊哲学有两大权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哲学中有一种关于善的理念,由此他希望天体的运动是非常有秩序,单纯的美的,即做完美的圆运动,以符合他的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中明确提出,地球是球形的位于宇宙的中心,天体的自然运动便是圆运动。他们的看法主要是美学的,不是科学的。大部分建立在想象,少部分建立在观察之上。这就是他们关于宇宙图象的描述。

不过人们通过观察很快也发现了事实并不是如此,人们发现天上有五颗星星是流浪者,他们并不合群,他们的运动似乎令人捉摸不透,很不规则,人们称他们为行星行星的运动并不是完美的圆形,后来托勒密(生活于公元后2世纪)修改了以前的说法,他重新画出一副关于宇宙的图画,也就是著名的地心学说。

我们要知道宇宙的图画,首先得知道宇宙中有些什么,图象就是如何摆放这些天体,以及说明这些天体如何运动。人们在发展中早就知道宇宙中存在恒星,因为恒星间的相对位置不随时间变化,所以才会有固定的星座的出现。才会认为一切恒星都是镶在一个天球之上的。但是当时人们还不知道太阳其实也是一颗恒星。只不过人们能看到的天空只是半球,也就是中国人讲的“天似穹庐”。人们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当然很容易知道天球也是球,但是当人们以为地球是扁平的时候,怎么知道天球是球呢?肯定不会是北半球的人跑到南半球,然后回来告诉别人说自己在南半球看见的天空也是另一个半球。也许人们是看到太阳落山后,总得有个去处,于是知道了地球下面还有一半天球。

天空中除了相对不动的恒星,还有不断变动位置的行星和他们的卫星(当然那时候人们没有卫星的概念,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发现木星的4颗卫星),以及特殊的流星体和彗星,人们称彗星是扫把星,是一种不详之兆。却把流星当作是上帝用于实现人类愿望的令箭。

以前人们认为一切天体都是绕着地球做完美的圆运动的,天体都在天球上,没有距离的远近托勒密修整了古老的观点,他认为地球静止于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绕地球沿圆轨道运动。而行星的运动(就是修改过的部分)很复杂,行星绕着一个空的中心作圆运动,称为它的本轮,同时本轮绕着地球做圆运动。他对天体的距离也作了调整,天体在离地球的远近不同的轨道上运行。而行星外面的镶着恒星的天球还像以前一样做着周日运动。其实那时候的理论也是有科学的成分的,人们先提出假说理论,然后根据实际观测,对理论进行修正。

那时候正好基督教在西方盛行,基督教相信一切都是上帝所创,上帝创造了人类,并把人类居住的地球放置在宇宙的中心。托勒密的地心说正好符合《圣经》创世纪的说法,所以基督教把地心说理论立为正宗,其他人不许再提出疑义了,不然就是对上帝不虔诚,是要受到宗教异端审判所的审判的。

其实在基督教还没有盛行之前,就有人违反了《圣经》的教义了。亚里士达克在公元前3世纪就提出个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图象一切行星包括地球都以圆形的轨道绕着太阳运动,太阳和恒星不动,而地球每天还要绕自己的轴自转一周。这也可以解释日夜和四季的变化。因为运动是相对的,所以不管谁绕着谁转都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哪个理论更简单,更能与观测相符合。也就是哪个更为科学。但是偏偏这种理论没有传播开来,亚里士达克也无法证明。等到基督教在精神上统治西方的时候,就更得不到传播了。

但是地心说的理论起初倒是能准确预报一些天体的位置,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就多了,它预报的位置与实际的观测位置有偏差越来越大,但是后来的天文学家只是继续在这基础上修正学说,而不是推翻它,他们在行星运行的本轮上继续加第二个本轮,后来竟然加到几十个,虽然这可以用复杂数学计算认证。但是已经阻挡不了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怀疑了。理论是产生于实际观测的,当理论经不住观测检验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怀疑观测,而是应该首先怀疑理论的可行性。

但迫于宗教的威望,人们只能在私下研究,不敢公开发表反对的言论。所以人是害怕犯众怒的,特别是当他侵犯到大多数人的信仰时。个人意志与群众意志的较量,是要付出代价的。16世纪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相信太阳位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本身也在自转。他也偶然知道了公元前的亚里士达克的理论,更坚定了他对自己学说的信心,但是他是在教会工作的,深深知道如果他公开这个学说,可能会遭遇到的不幸,所以起先只是匿名传播,直到1543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才出版了一本著名的书《天体运行论》,书中详细讲述了日心地动学说。哥白尼本人没有因为这个学说遭到迫害,因为他自己升入天堂去向上帝忏悔去了。不过我不知道他的坟墓是否保存完好?

但是哥白尼在凡尘的支持者们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而另一位可以说是近代物理学的开山鼻祖的人物—–伽利略也因为支持哥白尼的学说,被软禁到死亡。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把望远镜(望远镜是1608年荷兰的眼镜商李波尔塞发明的,当望远镜传到意大利时,伽利略立刻就想到用它来进行天文观测,这就是科学的洞察力,但在这之前它已经被用与战争了,所以一项有用的发明使用范围是非常广的。很悲哀的是,很多发明都是在战争中实现它们的价值。)引进天文学观测,发现几颗小星绕着木星转,就像月亮绕地球转一样。这是对地心说的又一次重创,因为木星的伴星没有很直观的绕着地球运动。尽管这样,教会的人还坚持木星的伴星是以一种很复杂的方式绕地球运动的,不能凭这个对地心说提出质疑。而那时候的教皇还是伽利略的朋友,伽利略并没有因此逃脱惩罚,所以在信仰面前友谊是苍白的。

哥白尼的理论是行星绕太阳做圆运动,用这个理论预测行星位置和地心说一样,也有误差,17世纪的天文学家开普勒相信八分之差(预言与观测相差八分)不能当作观测误差来处理,这样的情况下,他偶然发现如果把行星运行轨道换成椭圆,则预言就能很好的和观测相符了。

对宏观宇宙图像的探讨,先到这里。下面的章节和大家一起探讨古代哲学家对宇宙本源的探索。

------------------------------------------------------

这个头条号叫后悔药,就是我认为一个一个知识点,就是一颗一颗后悔药,日食一粒,不再后悔。请订阅我吧!头条号:后悔药。我们一起探讨关于人生的知识,慢慢更新哦:一个坏学生,关于人生的思考。

看完文章,请您返回 文章标题处,点击 关注订阅我吧,谢谢。还有文章下面可以 收藏和转发,如果您觉得还行请帮忙 收藏和转发 一下吧,叩谢!

本文作者:礼释自修(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