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刀光剑影,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野史趣闻
“十三棍僧救唐王”,可谓是家喻户晓,讲的是少林寺十三个侠义僧人,勇闯敌营,救出唐王李世民的故事。
大致情节是,隋末王世充独据洛阳,自立为王,定国号为'郑',霸占乡里,横行霸道。距洛阳50里有柏谷庄,为少林寺田地。一日,智守和尚得'秦王之印'玉印一枚,主僧志操认为,该印为秦王李世民的官印,又得知李世民被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扣在军中,遂决定召集十三个棍僧,闯进郑军大营,搭救李世民,擒获王仁则。
舞台剧 十三棍僧救唐王
整个故事,情节荡气回肠,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且有少林寺观音殿“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画、大雄宝殿前“太宗文皇帝御碑”、李世民封赏“耕地四十顷和水磨一具”等文献为佐证,按说应是铁证如山的事实。
可惜,这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大戏,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说它是传说,理由有三:
舞台剧 十三棍僧救唐王
其一,整个历史典故没有正史记载作支撑。关于少林寺救唐王的相关记载,只有公元621年4月27日,少林寺和尚联合轘州司马赵孝宰,里应外合,将王仁则扣押,送给唐军。并未记录少林高僧营救唐王的情节,也未提及李世民被扣何地、玉印下落等个细节。开元十六年,少林寺立的“太宗文皇帝御碑”,具有很高的史实价值,但也只是表彰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并未提及其他。
其二,当时的李世民不存在被郑军掠走的可能性。当时的李世民,官拜太尉、尚书令、雍州牧、上柱国、秦王等多重官衔,攻城略地,势如破竹。而王世充军队则是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没有必要只身一人,独探敌营。发生被敌军掠走扣押的事情,实在是不在情理之中。
十三棍僧救唐王 剧照
其三,少林棍僧救唐王的行为动机值得思考。少林寺心怀芸芸众生,搭救唐王,为的是推翻王世充统治,协助唐王李世民建立新朝。但值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得知,那时的少林寺是处于“郑王”王世充的绝对统治地盘,一个跳出“三界外”的佛家寺院,为何会淌政治的浑水呢?李世民在《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中提到少林寺“深悟机变,早识妙因”这八个字,可以理解为少林寺已悟出“郑国”将亡,唐朝将兴的时局了。
而实际在公元728年,裴漼所撰写《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记载,少林出手相救,是因为王世充“窥觎法境”、“将图梵宫”。原来,十三棍僧是为了保护少林寺寺产,才决意与王世充对抗的,将王仁则擒获并送进唐营,也是寄希望于李世民能够将王世充之流灭掉,从而保护少林圣地。
十三棍僧救唐王 剧照
由此可见,“十三棍僧救唐王”并不是电影里演的那样,李世民也没有挫到一入敌营就被擒获的地步。至于说“救唐王”,我认为这个“救”字,不应是搭救唐王本人,而应该是“解”唐王之困境。
因为,当时的王世充虽节节败退,但半路杀出的窦建德,阻止了李世民建立伟大的唐朝的脚步,少林寺一举擒获王仁则,帮助唐王李世民拿下洛阳要冲之地,实为是“解”了唐王之困境。
十三棍僧救唐王 剧照
在此,向十三位少林高僧致敬,他们分别是少林寺上座善护、少林寺住持志操、都维那惠、寺僧昙宗、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僧满、僧丰。是您们为后世大唐盛世立下汗马功劳。
本文作者:春秋莫小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