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入关第一帝顺治:你只知道我人前风光,怎知我背后孤寒?!野史趣闻

2018-11-20 23:00:47

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远的如战国时期秦国人甘罗,12岁因功得到秦始皇赐任上卿(相当于丞相);近的有明末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夏完淳,“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英武不凡。这些现在看来也就是初中生的少年,成就已经够很多成年人羡慕,而一位刚读完幼儿园的超小少年,则更是“凌绝顶,众山渺”。

1644年10月30日,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这位被后世称为顺治帝的少年,时年仅6岁半。

很多大辫子戏里,每位皇上都是龙姿英发,君威不可一世。而顺治帝福临,虽然身居高位,享受文武百官、天下黎民的跪拜风光,实则内有叔叔清成宗义皇帝、摄政王、和硕睿忠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亲生母亲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等人的掣肘,外有尚存强大实力的南明政权、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张献忠领导的大西政权威胁,真正是“高处不胜寒”。而此前一年的登基,也是险象环生,并非天位己属,只是叔叔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和大哥和硕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两大集团相持不下的妥协产物。

悦史君无法想象,372年前,热闹非常的登基仪式结束后,超小少年顺治帝福临在偌大的深宫中,会有怎样的恐惧与孤寒,但也试着从他惊心动魄的童年经历,来解读这位幼童天子的内心世界。

先皇身故两雄相争 意外登基福祸未知

明朝崇祯十一年、清朝崇德三年(西元1638年)3月15日,顺治帝福临在清朝当时的首都盛京(今辽宁沈阳)皇宫的永福宫出生,父亲是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母亲则是时年25岁的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他是父亲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前面还有5个哥哥(二哥爱新觉罗·洛格、三哥爱新觉罗·洛博会和八哥爱新觉罗氏在此前已经早夭),所以并没有得到忙于朝堂和后宫的父亲特别的宠爱,平时只有母亲和乳母陪在身边,倒也过得平静。

不过,在清初贵族普遍的尚武精神熏陶下,福临天生就有一种好胜的性格和优越感。

明朝崇祯十五年、清朝崇德七年(西元1642年)年底,皇太极带领皇亲勋贵到叶赫一带打猎,也带了小福临一起前往。当众人行猎于噶哈岭时,小福临竟然“射中一麅”,众人皆惊,父亲皇太极也龙颜大悦。因为,当时的小福临还不满5岁。哎,不知道各位悦友四五岁的时候能否拉得动弓箭,至少在悦史君的记忆里,当年也就和小伙伴玩玩捉迷藏、过家家,回家听父亲讲讲三国、隋唐罢了,莫得比啊!

明朝崇祯十六年、清朝崇德八年(西元1643年)八月,当朝天子皇太极猝然去世,由于生前没有来得及指定皇位继承人,清朝皇室内部再次出现继位争斗。当时,皇太极在世的儿子,除了时年5岁的九子小福临,还有34岁的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16岁的四子爱新觉罗·叶布舒、14岁的五子爱新觉罗·硕塞、6岁的六子爱新觉罗·高塞、6岁的七子爱新觉罗·常舒、4岁的十子爱新觉罗·韬塞、1岁的十一子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等7人。在兄弟们中间,福临年纪太小,母亲庄妃博尔济吉特氏的地位也不高,基本上只能作为吃瓜群众围观。而事实上,当时皇太极的儿子中,只有长子豪格有实力竞争皇位,和他相抗衡的,便是时年31岁的十四叔和硕睿亲王多尔衮、60岁的二伯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和44岁的堂叔、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等3人及其背后代表的勋贵集团。那么,4强相争,为什么最后会是毫不相干的第五人福临得到君位呢?下面,悦史君将对豪格、多尔衮、代善、济尔哈朗等4大争位集团和懵懂幼童福临,一一分析他们继承皇位可能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给各位悦友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豪格是皇太极的第一个儿子,明朝万历三十七年(西元1609年)出生,当时还是祖父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打天下的时候。豪格自幼力大超群,作战勇猛,跟随父祖打仗屡获战功,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

明朝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西元1627年),豪格的父亲皇太极即位为后金大汗。豪格谨遵父亲的调令,多次大败明军。

明朝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西元1632年)六月,豪格因战功进封为和硕贝勒。

明朝崇祯九年,清朝崇德元年(西元1636年)四月,皇太极称帝,作为皇帝的长子,豪格被进封为和硕肃亲王。

皇太极去世后,作为先皇长子的豪格成为很多人拥立的对象。一则他久经沙场,屡建军功;二则按“立嫡立长”的古代继位传统,由豪格继承大统,也在情理之中。实力强大的、原由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将领,坚决主张拥立豪格继承大位。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继造访肃王府,表示拥戴豪格为君。此外,豪格的堂叔、掌握镶蓝旗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而豪格的二伯、拥有两红旗的和硕礼亲王代善,也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然而,尽管豪格在兄弟中各方面都最有优势,但皇太极生前却从未有立豪格为继承人的举动。

所以,豪格的优势就是,他得到了正黄、镶黄两旗势力的拥护,还有一些宗室勋贵支持他;劣势却是,父亲皇太极没有来由的不重视。不过,最让豪格头疼的,还是下面这位。

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明朝万历四十年(西元1612年)十一月十七日,出生于辽东赫图阿拉城,生母乌喇那拉·阿巴亥是父亲努尔哈赤宠爱的大妃,因此他从小就备受父亲疼爱。

明朝泰昌元年,后金天命五年(西元1620年)九月,努尔哈赤立多尔衮为和硕额真。

明朝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西元1626年),多尔衮又被努尔哈赤封为贝勒。

努尔哈赤去世时,时年15岁的多尔衮原本在21岁的同母哥哥、正白旗旗主爱新觉罗·阿济格,和12岁的同母弟弟、镶白旗旗主爱新觉罗·多铎的支持下,有望继承后金汗位。但奈何34岁的八哥皇太极太厉害,多尔衮只好附和众议,拥立皇太极登上汗位。

明朝崇祯元年,后金天聪二年(西元1628年),多尔衮因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

明朝崇祯九年,清朝崇德元年(西元1636年),多尔衮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

皇太极去世后,虽然他的子嗣众多,两黄旗将领也表态拥立他的长子豪格,但功勋卓著、文武全才的多尔衮,也再次有了问鼎帝位的野心。一则他本身能力出众,二则两个勇猛善战的同母兄弟,和两白旗的将领,也是多尔衮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勋贵暗中支持多尔衮,就更使他如虎添翼。多罗郡王爱新觉罗·阿达礼(和硕礼亲王代善的孙子、贝勒爱新觉罗·萨哈廉的长子)、贝子爱新觉罗·硕讬(和硕礼亲王代善的第二子),甚至急不可待地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

所以,多尔衮的优势就是,他得到了正白、镶白两旗势力的拥护,还有一些宗室勋贵支持他;劣势却是,先皇皇太极子嗣众多,他作为弟弟没有充分的理由,来继承帝位。不过,让多尔衮举棋不定的,除了势均力敌的豪格,还有下面两位。

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代善是皇太极的哥哥,生母佟佳·哈哈纳札青是父亲努尔哈赤的元妃、第一代大福晋,因此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重视。

明朝万历二十七年(西元1599年),代善因军功被父亲封为贝勒。

明朝万历三十五年(西元1607年),代善再次因军功,被父亲赐与“古英巴图鲁”美号。“古英”是满文音译,意为“刀把顶上镶钉的帽子铁”,“巴图鲁”为满语中“勇将”之意。这个尊号,有清一代仅为代善所独有,可见努尔哈赤对代善的欣赏。

明朝万历四十年(西元1612年),代善的大哥爱新觉罗·褚英被废后,代善被父亲立为继承人。

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西元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国,封代善为和硕贝勒,从此被称为大贝勒。

明朝泰昌元年,后金天命五年(西元1620年),代善的家族矛盾爆发,被父亲努尔哈赤公开宣布,废掉储君之位,但仍为四大贝勒之首,参与治理国政。

努尔哈赤去世时,代善势力大,勇将多,本有机会争位,但再次因家族矛盾,被迫主动低头,拥立皇太极继承汗位。

明朝崇祯九年,清朝崇德元年(西元1636年),代善被封为和硕礼亲王。

皇太极去世后,他的大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都想登基为帝,但作为当时八旗王公中资历最老、地位最高的人,代善同样拥有争位的资格。一则他拥有两红旗,曾经统兵出征咤叱风云三十年,为后金和大清国的建立与强大,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二则他有硕讬、瓦克达、阿达礼、罗洛浑、满达海等一批封授王公爵位的儿孙,势力其实是最强大的。

所以,代善的优势就是,他得到了正红、镶红两旗势力的拥护,资历最老、地位最高,子孙实力雄厚;劣势却是,先皇皇太极子嗣众多,他作为哥哥没有充分的理由,来继承帝位,而且他已60岁,退居幕后多年,家族矛盾还是很大。看到了吧,悦史君在这里要提醒各位悦友,要想成功什么最重要,家庭和睦呗!不服气就看看代善,哎!

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堂弟,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的第六子,努尔哈赤的侄子。他自小就生活在努尔哈赤的宫中,由努尔哈赤抚养长大,所以他和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因此他受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信任与重用。

明朝崇祯九年,清朝崇德元年(西元1636年),济尔哈朗因军功累积,晋封为和硕郑亲王。

皇太极去世后,他的大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都想登基为帝,但作为镶蓝旗的旗主,屡立战功的济尔哈朗,也是争位各势力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角色。

所以,济尔哈朗的优势就是,他有镶蓝旗在手,而且战功显赫;但他的劣势最明显,对于豪格、多尔衮、代善等人来说,济尔哈朗只是个外人,继位的正当性更低。

爱新觉罗·福临

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前面有5个哥哥(在世的),后面有两个弟弟,母亲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在宫中地位也不高,在兄弟中间没有任何优势,而且他当时才5岁,也没有主动争位的能力。

皇太极去世后,争夺皇位的大战,将朝廷内所有的王公贵族席卷其中,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多铎兄弟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势均力敌,剑拔弩张,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枪走火。

这时,权贵集团必须拿出让朝廷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个方案,特别是让豪格和多尔衮都能接受的方案。见没人说话,和硕豫亲王多铎提出:“不立我,论年纪,应当立礼亲王代善。”

代善显然不愿接这个烫手山芋,赶忙辞让说:“睿亲王(多尔衮)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否则,豪格是皇帝的长子,当承大统。至于我,年老体衰,难得胜任。”一句话,把皮球又踢回了原点。

这时,两黄旗的大臣坐不住了,他们佩剑上殿进言:“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显然,两黄旗的大臣已经不再坚持必须豪格上位,但他们的要求是,皇位必须由皇太极的儿子来继承。

在两黄旗坚决反对、两红和两蓝四旗不明确表态的情势下,多尔衮自立的条件还不成熟,最终他提出,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5岁的福临继承帝位,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摄政。这个方案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豪格也没办法反对。于是,福临得到了皇位,年号顺治。

那么,肯定有悦友会问,就算豪格因意见不统一,无法继承皇位,包括福临在内还有7位皇子,凭什么幸运之神会落到福临头上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记住悦史君的这句话,爸爸一样的情况下,就只能拼妈了!

皇太极的四子叶布舒,母亲是庶妃颜扎氏,地位太低,排除;五子硕塞的母亲是侧妃叶赫那拉氏,地位比庄妃博尔济吉特氏低,排除;六子高塞的母亲是庶妃纳喇氏,地位太低,再排除;七子常舒的母亲是庶妃伊尔根觉罗氏,地位太低,再再排除;十子韬塞的母亲是庶妃克伊克勒氏,地位太低,再再再排除;十一子博穆博果尔的母亲是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地位比庄妃博尔济吉特氏还高,为什么也排除呢?听好了,娜木钟是蒙古末代大汗孛儿只斤·林丹巴图尔,也就是后世著名的林丹汗之囊囊福晋,而林丹汗是清朝的敌人。嗯,不多说了哈。

说回福临的母亲庄妃博尔济吉特氏,虽然她在后宫的地位不是很高,但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却是她的亲姑姑,而后宫地位第二高的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则是她的亲姐姐。虽然三人共事一夫,但老公已经死了,支持共同的下一代福临,当然就是题中之义了。

中原混乱内奸接应 权臣横死大权独揽

明朝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大顺朝永昌元年(李自成)(西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四月,固山额真何洛会等人以悖妄罪告发肃亲王豪格,福临废豪格为庶人,他的党羽俄莫克图等人全部处死,豪格势力被清除。大学士范文程向多尔衮进谏,应当趁机进入中原。福临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并赏赐多尔衮以及从征的诸王、贝勒、贝子。

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遣使向多尔衮乞师讨伐李自成。四月二十一日,答应援吴的清军便在一片石击溃了李自成派去切断吴三桂后路的唐通部农民军,四月二十三日,李自成与吴三桂军激战于山海关前,接着清军猝然袭击,农民军失利,李自成败退京师。清军正式入关。五月二日,清军进占京师。多尔衮奏请六岁的福临迁都京师。10月30日,在多尔衮率领的诸王以及满、汉大臣的劝进下,福临即皇帝位于北京故宫武英殿,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此举标志着清王朝由地方政权开始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

不过,对于年仅6岁的顺治帝来说,表面的风光远远掩盖不了内心的孤寒。内有战功赫赫、权势逼人的叔叔多尔衮,外有南明政权、大顺政权、大西政权虎视眈眈,可以说,他就是坐在了火山口上。但他还是呆下来了,并在多尔衮突然病逝后,先假意安抚,然后反攻清算,把他的势力全部铲除,真是雷霆万钧。当然,最后他壮年去世,也有可能是出家,两种结果都不怎么好,可能也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在此,悦史君祝福这位少年英雄,安心吧,另一个世界不会再有伤害。

(文章系本头条号主编悦史君原创内容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使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同时也欢迎关注悦史君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每天阅读新鲜有趣的历史点滴。)

本文作者:历史这样说(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