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乱世英雄,三朝(宋、金、蒙)之敌野史趣闻

2018-11-20 09:31:00

推荐:汉墓故事:紫帛咒(下)

文/陈二虎

(古装表演《天马忠魂》,再现杨妙真抗金历史)

【作者简介】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马耆山位于莒县城东南35公里处,是与莒南县接壤的界山,海拔662.2米,面积25平方公里。其山气势雄伟,远远望去如烈马扬鬃。因山产石磨,又名磨旗山。南宋红袄军曾踞此抗金。)

十分喜欢李全这个悲剧人物,周旋于宋、金、蒙元之间,高奏自强自立、自由自在的人性自觉与人格独立的最强音,拥有兼济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漠视传统,振奋着英雄主义,豪宕不羁,傲视倜傥,枪中起波澜,弓里发惊雷,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系为一体,到头来却落个报国无门,身败名裂的悲怆下场。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动荡岁月,他真的好想力挽狂澜。中华民族的传统讲究忠贞不二,铁骨铮铮,但李全这“忠贞有二,心系大宋”凛凛热血、烈烈雄风被南宋君臣一伙碌碌无为、昏庸腐败之辈陷害,自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真乃忠节被摈,奸佞当道,阴阳颠倒,英雄末路。把李全挷在历史的“三朝”叛臣的耻辱柱上,更令人可歌可泣可悲可叹,其灵魂深处是一种:“如欲平冶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慷慨,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也造就了李全悲剧命运的深层根源,个人的悲喜爱恨融入一个时代的兴亡史,给予后人无尽的反思。

(一组红袄军据点马耆山图片)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让我回眸一下李全吧!

李全,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是当时金朝末年红袄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首领,《宋史》有传,坚持抗击金朝、蒙古、南宋三国夹击十余年,甚至左右着时局的走向,人送绰号“李铁枪”,是因为少年时在河中洗马,无意中在泥泞之中发现一条七八尺长的镔铁枪杆,重达五十斤上下,据说这枪杆是当年金将抹撚史扢搭所用。他在上面打造了枪头,拜师习枪,终于练成一手出神入化,动如蛟龙的枪法。

金末蒙古兵入山东,他的母亲与兄长被蒙古军杀害,此时山东杨安儿红袄农民军壮大,李全就与仲兄李福聚集几千人,也以红袄为号召,起义报仇,成为潍州北海红袄义军首领。

按照五行的说法,红色为火,火能克金,是“克杀金人”的意思,取名叫“红袄军”。

红袄军中的杨妙真,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毅然随兄杨安儿起义,征战沙场,人称“四娘子”,在军中极负盛名。精通骑射,善使一杆梨花枪,纵横无敌。其兄阵亡后,众人共推她为首领,转战淮、莒一带抗金,占据莒州磨旗山(今莒南东南的马耆山)为据点,不久,李全也率部来到此地,他早闻杨妙真之名,二人在磨旗山下比武,大战了三天两夜,李全竟然胜不了杨妙真,就暗下绊马索,把杨妙真的马绊倒……于是,二人结为夫妻,义军壮大,并迅速向周边地区发展,引起宋、金、蒙古各方的高度重视,纷纷派使者前来招降,一时间门庭若市。但李全与杨妙真对蒙古、金的招降不屑一顾,并斩钉截铁地对金使说:“宁作江淮鬼,不为金国臣!”体现了民族气节。

南宋的使臣来游说时,他轻蔑红袄军,据说有一次使臣来,杨妙真端茶接待,使臣想就她手中伸嘴来喝,企图羞辱杨妙真,李全怒火中烧,拔剑斩了来使。

不过李全夫妻是汉人,对宋、金、蒙的态度原本不一样,出于民族气节,李全决定归宋,改红袄军为“忠义军”。先后统兵打败金将完颜霆(李霆)的花帽军(金完颜仲元的军队,因头戴花帽而得名),随后攻克金海州、莒州、青州、密州地,打得金兵节节败退,被宋王朝授予京东路忠义总管、武翼大夫、京东路兵马副都总管。随之屡立战功,为南宋收复山东失地……

但昏庸的南宋君臣,十分担心转战北方的李全,杨妙真夫妻坐大而反宋,各种控制与破坏,封锁淮河,不准义军南下,在楚州,李全的顶头上司是朝廷派来的制置使,先后贾涉,许囯几任,都是小人,给予李全义军不公平的待遇,令李全手下怨言四起,发生兵变,几次杀死或赶跑了坐镇“大人”。因此,宋廷也派人暗杀李全夫妻,没有得手。

后来李全与蒙古军队大战,被围在青州,与蒙古军大大小小战斗百余次,尽显“李铁枪”与“梨花枪”合璧的威风,杀得敌人闻风丧胆。

蒙古郡王带孙率军包围益都城,蒙古国师木华黎也派儿子孛鲁统兵驰援,李全陷入困境,“粮尽路绝”,李全经过与仲兄李福商议,派李福星夜出围赶往楚州搬取援兵。

然而腐败透顶的南宋政府,不仅不出援军,还认为恰是消灭李全的大好时机,派大将夏全(这人也要红袄旧将)陈兵楚州城下。而此时杨妙真只领很少兵马在楚州,形势危机。这夏全收买义军将领张林,邢德等人,密谋杀害杨妙真与李福,因杨妙真外出得免,李福和李全的次子均遇害。

李全一腔肝胆,在青州苦苦支撑了一年多,却得到宋军袭击他的部下,杀了他的兄长与儿子,不由大哭,仰天长叹,无奈投降了蒙古军队。并被授予山东淮南行省,代蒙古专制山东……

当时,李全仍旧心仪南宋,破其左手一指铭心,又一次归宋,但卑鄙的南宋君臣谁也不相信他,多方制约。

绍定三年(公元1230),李全的运粮船只被盐城的宋军夺走。李全心血上涌,起兵水陆数万,攻打盐城,要夺回粮草。

南宋当局立马慌了,一面安抚李全,宋相史弥远答应给一万五千人的粮饷,并封他为两镇节度节,令其退兵,私下集结人马。

李全已经看透了南宋君臣的嘴脸,说:“朝廷把我当小孩子玩,哭了就给个果子!”

南宋君臣见李全没听,便集重兵进剿。两军在扬州城外大战,李全是越战越勇,宋将用计,假装向李全投降,却暗伏精兵于西城门。

李全不知是计,率部进城,伏起,李全马陷泥泞之中,一代英雄,被乱枪刺死,随后宋军十万杀进楚州,“无论老幼皆杀之,烧寨栅万余家”,“哭声震天”……

写到这里,笔者哽咽,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便是历朝历代亡国之根源。

鲁迅先生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得不容易察出底细来。”

(红袄军营地复原)

推荐:

在古代,你的仕途谁做主?李白的教训

《本草》植物志之苦荞:药食同源,你知道它救了多少人吗?

欢迎访问头条号《悦读圈》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com

125926681@qq.com

顾问:朱鹰、邹开歧

编辑:洪与、姚小红、邹舟

本文作者:写乎(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