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说话?看完你会笑出声来!野史趣闻

2018-11-19 06:01:21

古人说话不应该是满嘴“之乎者也”么?他们日常交流到底是咬文嚼字还是像现代人一样通俗易懂?这得从中国古代书面语和口语两条线的发展轨迹说起——

雍正写给年羹尧:“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尔此等用心爱我处,朕皆体到。

从康熙到光绪朱批'知道了'。(你觉得哪个皇帝写的最好看呀)

一、书面语和口语的双轨发展:从合拍到脱节再到合拍

首先,我们厘清四个概念:口语、书面语、文言文、白话文。

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产生的,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是书面语。只不过前者建立在先秦汉语口语的基础上,而后者则建立在近代汉语口语的基础上。

1、先秦时文言和口语基本一致,与现在倾向使用双音节词不同,当时的汉语里单音节词占据上风。《论语》《孟子》这类,可以说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时说话,就是这么个腔调。但是由于书面语本身的保守性,加之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儒家著作经典地位的确立,以及汉字对于汉语的巨大影响,文言文和口语很快就进入了漫长的双轨发展时期。

大约在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离。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前者远远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离越拉越大。

2、唐代出现白话文宋代文言彻底脱节这种情况在唐朝出现变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佛教的大发展。由于潜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于方便传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译的佛经和佛教故事多使用当时的口语,成为早期白话的重要来源。

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

宋朝的文人和学者们有时也使用白话文。譬如苏轼最爱用“呵呵”,在给挚友兼亲家文与可写信时、在给同事和文友鲜于子骏写信时、在给“河东狮吼”男主角陈季常写信时,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点评史书时也是一口白话:“南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宋人的日常对话,就是这么通俗。

3、皇帝也爱说大白话:成吉思汗和朱元璋的圣旨

到了元代,由于汉语并非统治者的母语,很多时候连皇帝的诏书也直录当时的口语。《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一篇成吉思汗写给丘处机的诏书,全文如下:

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起身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沿海有倭寇来犯,怒而下诏:

“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4、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书面语和口语发展的双轨发展,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立的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终结。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等,吹响“白话文运动”的号角,终于让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了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

本文作者:深思浅说(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