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散文家」常崇信~散关古世今何在野史趣闻

2018-11-14 22:01:46

散关古址今何在

常崇信

从陕西宝鸡市南的清姜河进入秦岭山区,翻越秦岭梁就到了长江流域。交通工具不论是乘汽车,还是坐火车,都在古陈仓道上行走,只是原来的古道变成了现代公路或铁路。在宝鸡工作30多年,每年穿越秦岭不少于5—6次之多,看多了秦岭的青山绿水,却对历史有名的大散关熟视无睹。今年是1952年以来最热最长的酷夏,去秦岭避暑纳凉,大散关一带成了不错的选择。避暑纳凉,看群山观散关,对大散关有了比较深透的了解。暮秋时节,当秦岭的红叶挂满山坡时,又一次次走进大散关。

在宝鸡市区工作30多年,对市区之南的大散关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要问及大散关的前世今生,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对它的了解可以说是个皮毛而已。经常身临其境,对我国古代最著名的26关之一,关中最有名的四大重要关隘之一的大散关知之甚少,不能不说是个憾事。在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而且此三关均可绕行,唯大散关不可绕行,说明此关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据说,西周初年,散宜生救周文王有功,封此地为散国,散关得名于这里是周朝之关隘。后来散国被灭掉了,关隘尚在,就称之渭散关。散关在秦岭之中,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扼南北交通咽喉,又称之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如今乘汽车从入口的神农镇前行,到达秦岭主脊哑口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而在冷兵器时代靠爬山涉水恐怕一天也不可能到达。

古人对道路、关隘十分重视,因为它是通行到达之必需,是守一方安宁的必要,随着人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出行的道路,关隘也发生着变化。特别是明代以后,作为关的作用弱化了,只起到通行作用,设关做卡的职能消失了,关在那时对人们的制约作用没有了,也就没有定位的位置概念了。据宝鸡的有关专家考察研究,大散关作为关隘口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起着变化,北为益门,南为秦岭梁下的煎茶坪长80余里中,不少地方曾经设为关口。甲午年从夏到秋,历史半年,在大散关地带逛游,寻找古大散关在那里的呼唤。

清姜峪口之说。东汉时关址在散水出峪处。现在的清姜河,古称散谷水。散水出秦岭山的峪口现在叫清姜峪。古人在河谷山体出峪处设关口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有人研究散关最早的关址在今神农镇清姜河右岸山坡到跨过清姜河对面的山崖间。

散谷中游之说。南北朝时期,关址向南迁移,即从清姜峪口向南,但这一关口在什么地方,已无从考证。

二里关之说。唐宋元时期,关址南移到今宝鸡市西南26公里的观音堂1.3公里处的半坡上。上世纪30年代,主持修建川陕公路宝(鸡)汉(中)段的赵祖康,在二里关村西侧发现了有关城遗址的废墟,并因此得出大散关在二里关三西的论断,并题写“古大散关”于路西侧秦岭山崖上,即现在的川陕公路19.5公里处的二里关石崖上。据资料,二里关的名字来源于二里驿,是距关二里,还是距关口二里,现代人说不清楚。关城遗址南的峡谷最窄处不足20米,一条公路旁,就是十多米的河道,湍急的散谷水(清姜河)哗哗北流。从地形上看,这里作为一个关口,确有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态势,但却没有藏兵纳容人物的空间。如今二里关被开辟为3A级大散关风景区。山门在路西上北的道路上,具有古代营寨式建筑风格。进入山门正面是新修的老子祠大殿,一条68级台阶连接关山路,关岭上连的烽火台,敌楼,塑有吴玠、吴璘等抗金英雄塑像等供人们凭吊。

益门镇之说。现在的神农镇是过去叫益门镇。益门是益州大门之意,辖现在四川及陕西汉中等秦岭以南13郡。明成化年间,益门籍进士白鸾做《益门镇》记载:“清江之阴,秦山参差而东,嵯峨压压,跬步难进……鸣一乌道,出镇之南,天梯之栈,勾连百拆,达荆梁,通滇益。”史书记载“凡有高梁者,必取道于此。”从此可知,宝鸡通往汉中等益州起点在益门镇。2011年2月,今人发现“益门雄镇”石额,额中“有大明弘治15年戌仲夏”字样,为时任县令许庄所书。《益门镇》中记载:“逐傍山之北麓,磊石为基,砌砖为台,裹铁为门,构楼三间其上,且完且美。”“此门之作,”殆天险秦蜀,金汤国家。明朝人在渭河二阶台地与秦岭迤丽的延伸的西山堡山体上建城,那时清姜河水大,南北通行在清姜河两岸须走栈道,从桑园铺向南,从安沟越山梁,两条道路,足见地位之重要。可以想像益门镇在许庄县令的组织下,在元末李思齐益门山口下筑城的基础上,重建后益门雄镇是何等气势,何等繁荣。随着川陕公路的开通,原来的西山堡老益门镇已成为空镇,在今宝鸡农校西有一隘口,既历史上的益门雄镇。在此设镇作为大散关的前哨,或建散关关址从理论和实际上是有这种可能的。

秦岭梁之说:也有专家学者经过考古分析论证,认为古大散关的关址在秦岭主梁的大散岭上,即现在的嘉陵江源头入口处和宝汉公路越秦岭哑口处,川陕公路秦岭梁上立“秦岭”石碑的地方。上世纪40年代,凤县东河桥村民在秦岭梁施工时,在分水岭处出土了半截石碑“重修大散关记”,清晰可辨,碑的正文有“嘉宝八年”的字样,上世纪九十年代,马头滩林业局在修建嘉陵江源头入口门楼等旅游设施时,出土了“明万历七年”和“清康熙3年”的石碑,均记述了修复大散关事宜。还在大散岭上发掘出了沉淀数千年的“秦井”。近几年,有专门工作者在此处发现施工宋瓷残片和古建筑痕迹、箭钫等兵器。此处秦岭主梁分水岭处,岭南之水是长江流域的嘉陵江,岭北是黄河流域的清姜河入渭河。此处是扼南北交通的咽喉,旁边又是大散岭,和尚原具有屯兵、坚守的优越地理条件,而二里关不具备这些优势,充其量可以作为一个前哨关卡。许多专家分析认为大散关应该在古和尚原西侧,今川陕公路秦岭梁上。陕西省把大散关遗址保护区的范围划定为北至益门,南至秦岭梁煎茶坪应该是正确的。

煎茶坪之说。宝鸡出土的西周文物“散氐盘”中记载,西周时期的散国,在今凤县一带,而大散关是散国的一个重要关口。凤县人在秦岭梁南坡下的煎茶坪,立了块石碑,用苏东坡的字体刻上“古大散关”字样。在如今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争名人、争名地方的潮流下,这种作法也无可非议。

从历史和史典考证来看,大散关在秦岭梁顶的说法是站得住的,虽然秦岭梁顶地面上大散关已无遗存,但史典和考证很清楚的说明这一点。从历史长河的变迁来看,某一时段关口设在那里,是根据当时的各种因素而变动的,只要能发挥关隘的作用就行,从这点上说,从益门口到秦岭梁之间设关隘都存在着可能性。大散关范围在长40里的秦岭之中,可谓是关的长廊,中国最长的关隘之一。陕西省把大散关遗址定位是专家们考证的结果,是否也是基于这种考虑呢?至于把旅游设施放在那里,与历史名关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人们希望的是旅游景点与历史遗存和史典尽可能的靠近些,让人们从旅行中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

会员作品

作者简介:常崇信,陕西凤翔人,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北农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共岐山县委副书记、县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综合执法局局长、党组书记,市水利局局长、党组书记。

曾获省科技进步奖两项,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两项,省农业区划成果一等奖一项;市科技进步奖五项。获科技部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人社部、水利部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在省及国家刊物发表论文等200余篇。先后出版专著、散文集多部;并编著有《农业产业化实践与探索》等10余部300余万字。

(来源宝鸡散文家)

本文作者:世间风情1(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