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干群携手播“绿” 忙野史趣闻

2018-11-14 22:01:17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兰天 通讯员赵富生

步入深秋,百花摇落,草木凋零,但土壤墒情稳定,气候适宜,正是秋季植绿的大好时节。

连日来,崇信县抢抓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组织干部群众迅速掀起新一轮植绿造绿的新热潮。

10月31日,崇信县锦屏镇朱家寨阎后沟面山上,人头攒动,彩旗飘扬,负责苗木调运和拉水上山的车辆来来往往。来自全县90多个单位2000多名干部和群众一道,挥锨扬镐,浇水扶苗,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植树现场,王锦、张拴会等县上领导和机关干部分工协作,或抡锨挖坑,或搬运树苗,或浇水培土,或铺膜保墒,每一道工序都做得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到秋季造林绿化“大会战”中来,为建设美丽崇信再添绿彩。

朱家寨——阎后沟造林工程是崇信县重点规划的面山绿化区,也是县直及省市驻崇各机关单位义务植树点。工程地处锦屏镇关村和木林乡野羊村,涉及朱家寨子、阎后沟、姚上社、刘崾岘等6个社,总规划面积11530亩,其中今秋完成7072亩,明春完成4458亩。

西面山头上,树立着“卫计系统干部义务植树点”的牌子格外显眼。“每年种活一棵树,自己心里就踏实几分。”今年53岁的梁小琴是同事心目中栽树的“老把式”,经她亲手种下的树苗,成活率几乎能达到100%。据梁小琴介绍,参加工作31年来,每年春秋两季造林绿化,自己从不会缺席,积累了丰富的栽植经验,每种活一棵树,就是为全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纵深推进国土绿化过程中,民生林业工程为老百姓带来了福音。王虎林是锦屏镇关村村民,肢体四级残疾,儿子患白血病,2013被确定为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摆脱困境,他利用自家院落搞起了生猪养殖,年均收入3万元。今年,在镇村干部的扶持下,他将自家的4亩山荒地栽上了“宝石”核桃,三年挂果五年即可丰产。让王虎林欣喜的是,在核桃树栽植后的五年内他可以享受每亩地五年1200元的退耕还林补助。“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王虎林对记者说。

为了保障造林质量,崇信县林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跟踪服务,严把种苗、整地、栽植、管护等环节,确保栽一棵活一棵。

今年56岁的邢国杰是这次秋季造林绿化工作的技术总指导。“这几年崇信县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干部群众的同心努力。在栽植工程中,我们严格落实挖好一个坑,选好一个苗,浇好一桶水,铺好一张膜的‘四个一’栽植标准,达到了栽一颗、活一棵,植一片、绿一片的效果。”邢国杰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崇信县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国家森林城市目标,今秋共规划落实造林面积2.5万亩,包括果树经济林、“三荒”造林、水源地绿化、苗木繁育基地建设等。截至目前,全县完成造林工程整修1.3万亩,栽植苗木70多万株。

本文作者:每日甘肃网(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