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张勋野史趣闻
张勋(1854年-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江西省奉新县人,中国近代北洋军阀势力之一。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
清朝覆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被称为'辫帅'。1913年镇压讨袁军。后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进入北京,于7月1日与康有为拥溥仪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后病死于天津,谥号忠武。
- 中文名称
- 张勋
- 外文名称
- Zhang xun
- 别名
- 原名张和,字少轩,号松寿老人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族
- 出生地
- 江西奉新
- 出生日期
- 1854年
- 逝世日期
- 1923年9月11日
- 职业
- 军阀、将领
- 毕业院校
- 北洋武备学堂
- 信仰
- 佛教
- 外号
- 辫帅
- 官职
- 定武上将军、北洋大臣
- 谥号
- 忠武
张勋早年丧父母,于1884年(光绪十年)在长沙参加军队,坦率直白、敢作敢当,随清军进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晚清时期,初隶广西提督苏元春部,为参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隶属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营长),行营中军(督练处总务长)。后随袁到山东镇压义和团。1899年升至总兵。1901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1909年(宣统元年)溥仪即位后,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对抗革命
武昌起义后,奉令镇守南京,戒备第九镇新军,顽抗革命军。仍被清政府授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为表示忠于清廷,张勋及所部均留发辫,张勋人称'辫帅',所部定武军人称'辫子军'。1913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张勋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11月,任中国孔教会(总会会长康有为,主任干事陈焕章)名誉会长。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屠杀民众数千人。旋被袁世凯授为将军府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调往徐州,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1915年,拥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公爵,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清廷。
兵变复辟
1916年,袁世凯去世,黎元洪当上大总统,实权掌握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
张勋
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谓'参战'问题上发生矛盾,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和国会则坚决反对。张勋因德国支持他的复辟主张,而反对对德宣战,但同时又蔑视黎元洪。因此,黎、段争相拉拢张勋,张勋却另有打算。他伪装成黎、段之间的调解人,企图坐收渔利,同时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拼凑实力,积极策划清室复辟。
1917年5月下旬,当黎、段因解散国会问题争执不下时,段祺瑞策划武力推翻黎元洪并解散国会,黎元洪得到消息,先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国务院总理。张勋乘机提出'非复辟不可'的主张,于6月7日率'辫军'北上。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国会。14日张勋到达北京。
经过一阵紧张的策划,张勋于1917年6月30日潜入清宫,决定当晚发动复辟。
1917年7月1日凌晨1时,张勋穿上蓝纱袍、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瓴,率领刘廷琛、康有为、陈毅、沈曾植、王士珍、江朝宗及几位辫子军统领共50余人,乘车进宫。
北京街头挂起清朝龙旗
3时许,废帝溥仪在养心殿召见张勋。张率领诸人,溥仪行三拜九叩礼。同日,溥仪发布'即位诏',称'共和解体,补救已穷',宣告亲临朝政,收回大权。他公布9项施政方针,一连下了8道'上谕',大举封官授爵,恢复清朝旧制。参加复辟的重要分子,均被授以尚书、阁丞、侍郎等要职,康有为任弼德院副院长,张勋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并被封为忠勇亲王。张勋还通电各省,宣布已'奏请皇上复辟',要求各省应即'遵用正朔,悬挂龙旗',史称'张勋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使馆,溥仪退位,被通缉,继逃到天津德租界地区。
病逝天津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对洪宪衲首和辫帅复辟案犯均一律实行特赦。获自由后一直蛰居津门德租界6号(今河西区浦口道6号)寓所。
张勋独资或投资经营的当铺、电影公司、银行、钱庄、金店、工厂、商店等企业有70多家。他家的佣人不下百余,花匠、木匠、厨子、司机、丫鬟、仆人等分门别类,一应俱全,门口还有英租界工部局派来的警察站岗。有人估计,张勋的动产、不动产加起来达五六千万元之多。
1920年5月,张作霖向徐世昌提出恢复张勋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之职,被张勋拒绝。后来,徐世昌甚至还请他出任全国林业督办,他依然无动于衷。他在天津的松寿里闲居,一日,有一位客人劝他要识时务,该剪掉辫子了。张勋手捏辫梢学着杨小楼京剧念白:'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1923年9月12日,张勋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溥仪赐谥'忠武'。 张勋逝世后,政界闻人和文化名流纷纷致电哀挽,祭文、哀诗和挽联不计其数,或敌或友,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几乎都对其孤忠大加赞美,后来他的家属在门生故吏的帮助下,专门编辑了一本《奉新张忠武公哀挽录》。张勋灵柩经过几番周折运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无数赣籍百姓自发相送,成为当年在江西地方上最为轰动的大事之一。
本文作者:少有话说(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