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宫廷戏,让张居正身败名裂,草根宰相, 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野史趣闻
在明朝历史上有过三位丞相,李善长 徐达 胡惟庸,先后都被朱元璋所杀,为了防止大权旁落,朱元璋严令后世不允许设置丞相一职,有胆敢提议者,全家处死,自此在明朝历史上就在也没有了这个职位,取而代之的是首辅一职,虽没有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
明朝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皇帝,而且还具有连续性,这也许跟血缘是有关系的,要不真想不出什么理由来解释,正德皇帝:常常离开京城,一走就是几个月或是一年,整日和一群宦官在一起练兵,自封为“威武大将军”、“太师”,嘉靖皇帝:年轻那会还行,到了中年专心求仙问道,基本也就不过问朝政了,隆庆皇帝:这个更绝,直接把早朝给免了,遇到这样的一群帝王,如此大的国家,要想正常运转首辅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
张居正在明朝历任首辅中,是少有建树的一位,在他掌权的时代,北方的“虏患”、东南的倭寇基本绝迹,国库充实,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也算是明朝少有的太平盛世。
9岁登基的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太后对张居正十分仰仗,都尊称他为“元辅张先生”,张居正病了,万历皇帝亲自为其调制汤药,呈报的奏折,只是按照张居正的“票拟'改用朱批抄写一遍,对于呈报上来的官员任命,他懂得排在第一个的是张居正希望他选择的,他只需要在这个名字上拿朱笔画一个圈就好。对于小皇帝的教育,张居正也是亲力亲为,遇到课业没有用功,张居正会严厉的斥责。
皇太后想用自己的私房钱修建一座娘娘庙,听了张居正的劝告,修建了一座桥,万历皇帝出完天花,皇太后准备在宫里设坛拜神,张居正反对也作罢,秋决前,皇太后准备大赦天下,张居正认为不可以,皇太后也被迫放弃。
张居正在整个政局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一是皇帝年幼,需要一位乾坤独断的首辅来维持政权的稳定,二是在万历皇帝登基初期,首辅高拱不将小皇帝和太后这对孤儿寡母放在眼里,是张居正采用果断措施解决了高拱,在危难之际保障了皇权的稳定,取代高拱的首辅理所应当。
在朝廷张居正具有绝对的权威,无人敢于逆鳞,在内,有冯保司礼监太监这个铁杆盟友,不用过于担心来之于后宫中的暗箭。
王世贞是张居正是同年进士,也是本朝的大才子,按理说两人应该感情深厚,王世贞一直想升为尚书,多次送给张居正许多贵重礼物,表示亲近,被张居正羞辱一番不予理会。
汪道坤也是跟张居正同年为官的同年,任职兵部,一次在报销边防款项时,被查出有不实之处,上门请求张居正给予周旋,张居正将其革职。
对万历皇帝、皇太后或是满朝的大臣张居正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种铁面无私,在以后并不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
数年后,张居正父亲病亡,按祖制,必须停职回原籍守制,十五岁的万历皇帝十分不安,没有这位首辅国家大事他哪里能决断,于是“夺情”而不丁忧守制,张居正多次上书请求,都被驳回,这件事情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大臣们纷纷上书,弹劾张居正贪恋权位,万历皇帝将上书的大臣全部廷杖六十、贬为庶民,由此张居正的地位达到了历史高点。
1582年,57岁的张居正因腹疾突然病逝,刚刚在几天前,万历皇帝加封他为太师,这个官衔,在明朝两百年来从没有人有过这个荣誉。
张居正的离开让万历皇帝失去了约束,当他准备放手开创一片天地时,却受到来自各方阻止,大臣们对这个年轻的小皇帝始终持怀疑态度,处处都用不要轻易更改“元辅张先生”定下的制度为借口,万历皇帝一次在观看《华岳赐环记》中听到”政由宁氏,祭则寡人“(出自《左转》,意思说:重要政务由宁氏处理,作为国君,只能主持祭祀)很不舒服。
摆脱张居正的影响,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成为万历皇帝的目标,这时的风向明显刮到了有利于'反张居正'的这边,皇帝下诏质疑张居正主持的全国土地测量,张居正才去世才半年,就被定为欺君罔上、接受贿赂、任用私人等。两年后,万历皇帝下旨抄没张居正的府邸,将张居正三个儿子革职查办。
----------------------------------------------------------------------------------------------------
喜欢就点击下方“关注”本号,反正多关注一个又不会怀孕
“史谏”,讲历史的自媒体,认认真真做历史原创,我们让事实说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sjsj1978(长按可复制)
本文作者:史谏(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