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与唐代的另一次可彻底改写历史的“玄武门事件”野史趣闻

2018-11-13 22:04:01

将唐代与“玄武门”联想起来,恐怕绝大多数人都只会想到李世民发动的那场政变;然而,唐代还有一次有关玄武门的事件,几乎令皇帝、朝臣还有后来的武则天”全体尽墨“,如此的话,后面还有没有唐朝的存在就不得而知了,历史必将被彻底改写。

不过,”此玄武门非彼玄武门“。古代的玄武门特指的是宫城的北门,跟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可不是同一地方。《新唐书》里记录:“高宗幸万年宫,山水暴至,夜突玄武门”,这里明确指出了,事发地点是是“万年宫”的玄武门(北门)。

今日的万年宫(九成宫)复建遗址

万年宫位于陕西麟游县(今宝鸡市)天台山,建于隋开皇年间,开始叫“仁寿宫”,贞观年间改为“九成宫”,唐高宗则将其易名“万年宫”,后来又恢复为原名,即九成宫。唐高宗李治曾经和武昭仪(即武则天)八次驾临万年宫,“万年宫事件(水冲万年宫)”后,就再也没去过了;唐玄宗期间,这壮丽的宫殿开始荒芜,终于在唐末“再次”遭遇大水并被彻底摧毁,今天仅存遗址及丰富文物。

而薛仁贵“玄武门救唐高宗”的故事正是“万年宫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书里的薛丁山等都是扯淡,而薛仁贵却是如假包换的大唐猛将

唐永徽五年三月,李治率一班大臣前往万年宫“春游”,时至五月的一天深夜,天台山上下了大雨,结果引发山洪,山洪卷着树枝泥石冲向万年宫玄武门,守卫士兵见洪水来势凶猛,吓得一个个四散逃命去了。

也该李治和武则天命大,当天的值夜将军正好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薛仁贵见士兵都跑光了,大水正汹涌冲向宫门,而当时,李治武昭仪及众大臣都在熟睡中。由于大门无人把守,薛仁贵一时无法入内,他对四散的士兵怒吼道:“当天子缓急,安可惧死?”情急下他爬上了大门,踩着大门上的横木对宫内竭力呼叫。李治等人终于被惊醒了,众人连忙跑出宫殿登上高处,大水也同时冲进了李治的寝宫,正如好莱坞大片般“惊险万分”。

李治:好险!虽名里带治,却差点被水给“治”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水淹死了士兵及附近居民三千多人,李治每念及此,总是很感激薛仁贵,“赖卿以免,始知有忠臣也。”这是李治一生中最严重的一次生命威胁,不过,正是因为这次“玄武门大水”,才有了其后的“永徽之治”。“玄武门”这三个字再次在唐代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万年宫事件”之前,李治刚登基五年,朝政一直由顾命大臣长孙无忌(李治的舅舅)、褚遂良等人掌管着,他作为皇帝,并无应有的待遇和实权。

永徽三年,长孙无忌等人更是利用高阳公主诬告房遗爱(房玄龄之子)的案件大开杀戒,李治的兄弟吴王李恪、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房遗爱等人均在该事件中被杀,连正直功高的亲叔李道宗(他可不是《薛仁贵传奇》评书里的那种奸臣)也被流放至死。李治曾向长孙无忌等人请求赦免他们的死罪,却被一句冷冰冰的“No”挡了回去,可以想像,当时的李治心里该有多郁闷:“到底谁才是皇帝?”

“万年宫事件”后,李治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他再次联想起自己有名无实的状况,心里终于萌生起“我要努力,我要奋斗”的念头,一场“甥舅之战”由此拉开了帷幕,这次“玄武门大水”成了李治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其后的事情则正如许多唐代宫斗戏说的那样,李治与长孙无忌集团之间的斗争正式全面展开。期间,李治借口“与王皇后再无感情”,提出将其废黜,立武昭仪为后,这就是历史上的“废王立武”。几经波折后,永徽六年,“废王立武”事件在李绩等老臣的支持下,以李治武昭仪一方获得了最终胜利,褚遂良遭贬斥,长孙无忌被迫自缢。

李治武昭仪虽胜,但“二圣临朝”其实也成了隐患

实际上,“永徽之治”只是李治政治生涯的开始,前后总共才六年。之所以以“永徽之治”代表唐高宗的政治亮点,自然是因为他在该期间夺得了他作为皇帝的权力,否则就没有其后近三十年的统治了。

唐代疆域也在唐高宗统治期间达到了空前。后人提起“永徽之治”多忽略了“万年宫事件”中的玄武门大水,如果没有这样的生命威胁,李治可能一直会是刚即位时的软弱皇帝,长孙无忌集团专权到最后又不知会引发怎样的政治风波。

再如果,这次“玄武门事件”中的大水淹死了李治、武则天及众大臣,这可是历史上不曾有过、也是无法想像的事情了!

本栏目内容均为“坊间五千年”结合资料的原创,图片部分来源网络,观点均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阅读转发及评论!

本文作者:坊间五千年(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