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非柳/ 5、胡太后与杨絮诗野史趣闻

2018-11-13 22:04:27

以上讲的都是柳絮词,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杨絮诗。中国北魏时有一位胡太后,她有一首冠绝南北朝的好诗《杨白花》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 闺闼(闺房),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胸)。

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这首诗里的杨花当然就是杨絮,其中描绘出的自然之美呢,的确引人入胜,可是,胡太后写这首诗,可不是单纯的写景哦,她其实是在抒发思恋情人的幽情。

为了讲清楚这个故事,我们从胡太后的身世谈起吧,她老人家的一生,实在是波诡云谲,她没有武则天、慈禧太后那么成功,可是她的戏剧性,却丝毫不亚于那两位女元首。

胡太后出身于名门望族,乃父是司徒胡国珍,她是家中的长女。胡太后的平步青云,最初是缘于她的姑姑,她姑姑是一个尼姑,非常非常的辩才无碍,在北魏宣武帝即位之初,尼姑姑姑常常到皇宫去讲道,六道轮回、苦集灭道什么的,讲道的空闲啊,尼姑姑姑就时不时谈到她侄女儿胡女士多么多么的有德有容,慢慢儿这话儿传到宣武帝耳中,皇上动了春心,于是就将胡女士召入宫中,开始只是做了一个低级的嫔妃“世妇”,胡女士想要出类拔萃看来并不容易。可是好死不死,她险中求胜,逮到了一个好时机。

当时的北魏帝国有一个恐怖的制度,叫做“杀母立子”,就是说,儿子立了太子,生母就要被赐死,这个是因为北魏帝国想要避免可能出现的皇太后揽权,也就是所谓的“女祸”。因为这个恐怖制度,北魏的嫔妃们都只愿生女儿,不愿生儿子,就算生了儿子也希望他不要被立为太子。宣武帝也曾生过两个儿子,只是都莫名其妙死掉了,所以他膝下空虚,帝国王储空虚。胡女士看到这个大好的机会,于是决定铤而走险,她决定无论如何要为帝国、为皇上、为自己生一个太子,她面对众妃子“不愿生男愿生女”的正常心理曾“大义凛然”地驳斥到,“夫人等言,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嫡长子)也?”

大概这番话感动了上苍和皇上吧,因为上苍被感动了,上苍果然赐给了胡女士一个儿子(当然也是皇上赐的),这个儿子就是未来的孝明帝元诩。由于皇上被感动了,后来元诩被立为太子,皇上并没有杀胡女士,相反还废掉了“杀母立子”的祖制,胡女士也从此飞黄腾达了,她先是晋升为充华嫔,五年之后宣武帝蒙主西召,他唯一幸存的儿子元诩登基为孝明帝,元诩做了皇帝,于是尊其嫡母——此前宣武帝的皇后高英为皇太后,尊其生母胡女士为皇太妃,此后又加升为皇太后,由于此时孝明帝才五岁,胡太后就临朝称制

大家看,胡太后是不是很像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此前也不是皇后,她只是因为生了同治帝后来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可是,胡太后比慈禧太后还要狠,慈禧太后虽然擅权,但她还要和东太后一起搞“两宫摄政”,东太后西太后,两宫太后亲密合作一起垂帘听政凡二十年,而且西太后还要尊荣东太后,人家是正牌皇太后嘛,直到东太后蒙主召去,西太后才成为定于一尊的老佛爷。

可是胡太后不是这样的,胡太后一朝权在手,高太后一夕就倒霉。其实高太后也不是省油的灯,她也不是宣武帝的元配,宣武帝的元配是于皇后。

于皇后十四岁时就被立为皇后,五年之后生皇长子元昌,可是后来宣武帝移情高英,于皇后就失宠了,在元昌一岁多时,于皇后暴死宫中,据说是被高英毒死的。宣武帝并无哀痛的表示,他又接着立高英为后。一年多后,元昌三岁,也被高英毒死了。高英也曾为宣武帝生过一个儿子,可是有人讲说,她畏于杀母立子的祖制,亲手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后来,胡女士生下了元诩,高英又要加害胡女士,可是没能成功。后来元诩五岁称帝,胡太后便借机纠集了一帮大臣反扑高太后,三月之内便制服了高太后,逼得她出家为尼,三年之后更是借机月食害死了高太后,因为月食被传为“国母将崩”,胡太后要拿高太后挡灾。

唉,于皇后、高皇后、胡皇后(她死后被尊为宣武灵皇后),三位皇后居然合演了一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人间惨剧,不受制约的权力实在是扭曲人性的毒药,令常人也变得蛇蝎心肠。那么,这下子胡太后大权独揽了,她可以为所欲为了。

胡太后执政之初,那可真是英明女主,偌大的北魏帝国被她带得蒸蒸日上、歌舞升平,简直就如东西太后起初开创的“同光中兴”一般,可惜好景不长,或许是开局太顺利了,胡太后开始沾沾自喜,开始奢靡纵欲,开始豢养面首,开始亲小人远贤臣。这下子北魏便踏上了他不归的第一步,局势很快败坏了,庙堂之高开始为恃宠而骄玩弄权术的情夫们越描越黑,江湖之远开始变得民不聊生战火频仍。江山如画,一时多少妖孽。

但是胡太后的情人中还是有个别谦谦君子的,他叫杨白花,北朝名将杨大眼之子,其人英俊瑰伟气宇轩昂,他是胡太后的初恋(如果皇上不算的话)和最爱。虽然胡太后迷恋杨白花、逼他做了情人,可杨白花是个明白人,他并不因此而狐假虎威,相反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因为他知道,和太后有一腿并不是什么好事,秦朝的嫪毐最后落到五马分尸的下场,不就是个明摆着的前车之鉴吗?

终于有一天,杨白花瞅准一个机会,逃之夭夭投奔南朝去了。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好的,本来就非常喜欢他,这下子杨君更是深深镌刻在了胡太后心里。胡太后本是文武全才,这一次受到杨君离别的刺激,满心的情伤无处宣泄,她毕竟是皇太后啊,表面上还是要维持她的“母仪天下”的。

还好有诗歌,还好有诗歌,诗歌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委婉地道出你的心事儿,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话儿你写出来人家只道是风花雪月,其实内里还藏了一层秘情呢。感情适当抒发出来,人毕竟会舒爽一点儿,胡太后就是这样做的,于是,就有了《杨白花》:“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所以这首诗啊,明里是在写飘舞的杨花,暗地里却是在思恋“杨白花”,不但思恋他,她还要“愿衔杨花入窠里”呢,可惜这只能是她一个美丽的幻想了,杨郎好不容易逃出她的魔爪,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的。

那么,还是简单讲一下胡太后的结局吧。她老人家过于恋栈最高权力,儿子大了她也不愿放权,结果在情人们的怂恿之下,她杀了许多皇上亲信的大臣,甚至对于独生儿子孝明帝,她也悍然下手毒死了他,另立了孝明帝的独生女儿、她的独生孙女儿为帝,这个女孩儿当时才一个多月,当其出生之时,胡太后便矫诏声称生了一个皇子并大赦天下,可能那时她就早已谋画好政变了吧。后来孝明帝身死,小女孩儿接班,可是胡太后也觉得纸里包不住火,只好再行宣布,“所谓皇子,本是皇女,另立族侄,三岁元钊”。小女孩儿就这样糊里糊涂做了一天皇上,史称“一日女帝”。

可是,胡太后这样一番胡搞,大臣和将军们不干了。大军头尔朱荣率先“起义”,他一面声称要彻查孝明帝的死因,一面也不承认胡太后的政府,于是另行拥立了长乐王元子攸为新皇帝。尔朱铁骑,杀向太后,半个月就攻陷了洛阳,生擒了胡太后和幼主元钊,两位贵人,竟被尔朱荣装入竹笼,投进黄河溺死。

一代妖后带着可怜无辜的幼童,就这样凄凄惨惨地谢幕了。好了,这就是胡太后的故事,虽然她玩火自焚了,但是她留下的诗文却令她文史流芳,而她对于杨君的单恋,虽历一千五百多年而犹为后世所知晓,太后九泉之下,应该也可以瞑目了吧。

回过头来略谈一下《杨白花》,“杨柳齐作花……杨花飘荡落南家”,这里的杨花,显然是既有杨花,又有柳花,其实也就是杨絮和柳絮,杨柳之絮飞舞起来,谁又能分得清谁是谁呢?当然在太后的凤眼里,只看得到杨花。由此看来,在文学的世界里,杨柳的花絮是可以混用的,艺术需要想象力嘛。

本文作者:花卉达人(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