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君臣话别,刘邦向病中的张良托孤,张良嘱病中的刘邦小心野史趣闻
汉高祖刘邦生平有三大爱好,即骂人、喝酒、泡妞。
但有一个人,却从来都没被刘邦骂过,不但没被刘邦骂过,还经常被刘邦尊称为“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古人常常称呼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刘邦和张良,可以说是君臣相遇、相知的典范了。
可惜两个人到晚年的时候,都疾病缠身,张良男生女相,本就体虚,楚汉相争结束后,张良经常宅在府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因为身子骨生病。
刘邦戎马半生,曾在广武山被战神项羽一剑射中胸口,到去世前一年,身子已经很虚,常病,厌兵了。
正当刘邦厌弃上阵打仗的时候,淮南王英布却反了,英布造反时,曾和属下商议,“皇帝岁数大了,病了,厌弃打仗,必不肯亲征,除了皇帝,我英布就怕韩信和彭越,但这两个人也死作了,所以我英布必然胜利。”

英布造反的消息传到大汉首都长安。皇帝刘邦召集群臣商议,群臣的回答和韩信造反时候的话语一模一样,都是“发兵击之,坑竖子耳。”
兵是要发的,但谁来挂帅呢?采取怎样的战法呢?这都需作为皇帝的刘邦来拿主意。
刘邦本意想叫太子刘盈去征英布。
对此,有人认为,刘邦或许想借英布的手,除掉太子刘盈,从而使皇三子刘如意可以顺利抵上刘盈的太子之位。
这种意见未免把刘邦想得过于狠毒了,刘如意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刘盈就不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吗?刘邦如果真的这么偏爱刘如意,还需用如此下三烂的手段来搞刘盈吗?另外,如果刘盈死在英布的刀下,就证明英布赢了,刘邦失去一个儿子,同时也将失去大部分的土地,这样赔本的买卖,以刘邦的精明,怎么会去做?
但最终,出征的人选还是刘邦自己。
因为刘盈的母亲听信了商山四皓的意见,太子平叛成功,也不过依旧是太子,太子若平叛失败,则做不成太子,皇帝的那帮老兄弟,各个是久经沙场考验的猛男子,会真心听从太子的调遣吗?如果哪个动点手脚,太子还能成功平叛吗?为今之计,还是叫刘邦为了妻儿着想,强打精神,到战场上跟英布拼一次吧。

我想,刘邦见到吕后一边哭诉一边推自己上战场的言语时,内心一定充满了无尽的悲哀和无奈。
现在的我,只是发烧,都感觉特别地难受,不愿写稿,想躺在床上蒙头大睡,当时的刘邦可是年老多病啊,也是很想静静地躺在龙榻上休息的吧?但吕后竟叫他拖着病躯,躺在战车中,风餐露宿地开往前线,这皇帝当的,也是蛮心酸无奈的,跟我等升斗小民一样,各有各的无奈和悲哀。
没办法,谁叫你刘邦生出的太子是个软弱无能的主呢?难怪后世有人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于是,刘邦拖着病体,出征了。张良也拖着病体,赶到灞上为刘邦送行。
灞上,就是白鹿原,刘邦十一年前进入咸阳之后,也是退到灞上,等待诸侯军的到来。
送别的这一幕,很感人。
刘邦跟病中的张良说,“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
意思是,子房先生啊,我知道你病了,但我的儿子是如此地不争气,希望你能克服克服你的病痛,躺着教教他吧。
张良也的确称得上帝师的,如果当年不是张良给刘邦讲解太公兵法,刘邦也未必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张良跟病中的刘邦说,“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
张良的这番言语,着实把太子刘盈和皇后吕雉给比下去了,太子好端端的,不上战场,张良病得不行不行的,还想着随刘邦出征,因为身子骨实在是不行,张良才没法跟着去,但仍旧不忘嘱咐病中的刘邦,不要跟英布掷气,不要硬碰硬。

参考资料:《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黥布列传》
本文作者:遥望燕园深半度(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