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助赵高立秦二世终被腰斩 三国时代何人与李斯命运惊人相似野史趣闻
秦始皇和李斯
秦始皇死后,帝国丞相李斯鬼迷心窍,为一己之私,竟然听从赵高的邪说,与其伪造遗诏,致使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并立少子胡亥为帝。
之后与赵高产生权力冲突,公元前208年,李斯又一次遭赵高忽悠,这一次是人生最后一次,他被腰斩,抄家并灭了三族 。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只是人在官场中,明知山中虎,却偏向虎山行。只有被山中虎吃掉了,方会有真正的悔意。全身而退,境界空达,何其难也。
在李斯死后四百多年,到了三国时代,又有一位相国级别的高官与李斯命运惊人相似,如出一辙,犹如李斯之翻版。
濮阳兴
这个人就是东吴的丞相濮阳兴。
濮阳兴年少时才华出众,在东吴大帝孙权时代就受到重用,曾以中郎将身份出使蜀国,后任会稽太守。
而当时孙权的第六子琅邪王孙休也在会稽郡居住,两人一来一往,建立了极为亲密的友谊。
后孙休登大位,成为东吴第三位皇帝。因早年这段铁哥们关系,于是濮阳兴被加封外黄候。
由于孙休的高度信任,濮阳兴有时独断专行,却毫发未损。
有一次朝廷准备在丹阳这个地方修建湖田,事关重大,百官廷议时皆以不可,劳民伤财,恐怕会引起民变。
濮阳兴倚仗自己与皇帝的不凡关系,却逆势而上,非要大搞这个政绩工程。结果钱花费巨大不说,参与工程的士兵百姓还死了不少人,朝廷上下怨言极多,但苦于无力扳倒他,竟不了了之。
即便如此,孙休竟然提拔濮阳兴为宰相,执掌朝政,可想东吴后期朝政何其黑暗。
到了公元264年,孙休身体出现状况,遂将国事托付濮阳兴,希望他能立自己的长子为帝,随后驾崩。
濮阳兴顿时手执废立之权,举国上下为之瞩目。
应该说孙休既是皇帝,又是当年的好友,从对得起朋友这一层面来说,都必须坚持立孙休长子为帝的,眼看就要铁板钉钉。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结果一个赵高似的人物出现了。
万彧
这个人就是万彧,他与孙权第三个儿子孙和之子孙皓关系极好。因孙休长子年小,万彧心花怒发,敏锐察觉机会已经到来,企图推孙皓上位。
他知道促成此事,关键人物就是濮阳兴,只要拿下此人,问题就解决一半。
于是深夜去见濮阳兴,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将歪理说得天花乱坠。
他劝濮阳兴立孙休的侄子孙皓为帝,好处在于孙皓年高,长君为帝对帝国的前途有利,但濮阳兴对此不感冒。
但当其说到濮阳兴的前程时,万彧称孙皓由不可能转为当皇帝,这必是惊天之功,孙皓对濮阳兴自然感激不尽,濮阳兴定会权倾朝野。
濮阳兴因此而动心,他联络另一顾命大臣张布,同时又将万彧的话忽悠了他一遍。张布竟然也同意迎立孙皓,可见人在权势面前尚不如条狗。
孙皓登基后,果不食其言,加封濮阳兴为青州牧。
濮阳兴兴奋地以为这个宝押对了。
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世时如局局局新。权力是具有排他性的,任何人都不愿与他人分享。
万彧是什么人,他不过利用濮阳兴夺权,毕竟自己才是孙皓真正的亲信,如何为别人作嫁衣裳。他私下开始对濮阳兴下毒手。毋庸置疑,本身就不是什么好鸟的孙皓听从了老朋友万彧的意见,将濮阳兴逮捕,并流放广州,后派人半路上将其杀死。
濮阳兴的家族也与李斯家族一样,都没有逃过这一劫难,被灭三族。当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李斯
李斯在始皇帝驾崩时,不考虑国家的利益,未迎立扶苏。
濮阳兴同样如此,为了个人的前途,立了一位昏君,虽暂时得到荣华。但因个人性格硬伤,缺少主见,而随意听从别人的忽悠,却不知其中包藏着深不可测的祸心。下场如此,又到底怪哪个呢?或许在黄泉路上与李斯相会,才能从中体味到人生之真谛。
本文作者:数点梅花天地心(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