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女为什么害怕被皇帝宠幸?野史趣闻
文/炒米视角
说实在的炒米并不知道宫女在被皇帝宠幸之前,是什么心态?是惊喜还是害怕?因为无论她们是什么心态,她们都无法拒绝。皇帝在后宫有着随时临幸每一个女人的权力。

太远的不聊了,单说说明清。儒家道德对皇帝的在这方面还是要各形式上的约束的。那就是皇帝不可以随意临幸宫女,如若临幸了,被起居注给记录了的,就一定要负责。
万历帝朱翊钧就曾经在他老娘李太后的宫里,随意摩擦了一位王姓宫女。结果一次就中奖了。而朱翊钧不想认账了,随口说了句一个宫女而已。结果李太后暴怒:“你不要忘记,我生你的时候也是一个宫女,你也是一个宫女的儿子。”这个后来叫王恭妃的女人应该是比较幸运的吧,至少和李太后一样幸运!

她们之所以幸运,其实得益于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定下的大明后宫只允许娶平民的女儿。
但是这也不能保障她们的命运。弘治帝朱祐樘的老娘纪氏,就没那么幸运了,虽然说纪氏也以宫女身份生下了朱祐樘。但是她的命比起李太后和王恭妃那差的不是一点点。成化帝朱见深喜欢的是万贵妃啊。这万贵妃其他本事没有,对朱见深的人身控制术如火纯青,弄得朱见深最后连个儿子都没有,后宫的妃子不是莫名其妙流产,就是莫名其妙死亡。朱见深跟谁摩擦,谁就倒霉,别说宫女了,后宫里是个女人,都害怕。结果朱见深快死了都没儿子,若不是有一次朱见深去内帑银库,摩擦了一个管银库的宫女,回去之后内汇报,那么大明从这代就得从藩王里选种子了。但结果这个纪氏的儿子虽然当了皇帝,但是自己还是被万贵妃弄死了。

大家都觉得明朝的宫女似乎运气还不错,至少有改变命运的可能。但是如果你知道明朝后宫有多少宫女,你就不会这么乐观了。
明亡时,“宫女至九千人”(炒米以为这是个虚数,但是按照清朝的规模1000多人还是要有的)。这样看来,也怪不得皇帝记不住啊。人太多了呀,今天遇到,下次再遇到,弄不好就多少年后,甚至一辈子都不见。

在清朝,平民宫女逆袭那几乎不可能啦。至少从宫女的选拔制度上就完全不一样了。清朝的宫女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户部主持的选“选秀女”;一个是内务府主持的“选宫女”。
待选秀女都出身于满洲贵族,身份相对高贵,也是清朝皇帝的后宫妃嫔正主的主要来源。但是,同时没得到晋升的,如果又没有被赐给王府。那基本是旧只能去做宫女了,而且清朝的宫女还分好几个等级,这里不抖包袱了。
另一个内务府选的宫女,基本上都是原来上三旗的包衣奴才的后代了。虽说身份比秀女要低,但是别以为是穷人家的孩子,那大都也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所以清朝后宫的宫女,许打不许骂,只能打屁股不能打脸。打屁股不解恨,这就是容嬷嬷为什么要拿针去戳人的原因了,关键是露肉的地方看不见伤。

连宫女都不是满人就是旗人,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皇帝随意摩擦,引起血统上混乱吧。清朝还是比较注重身份控制的。根据史料,康熙是比较喜欢临幸宫女的,大家可以去翻资料,凡是内务府出身的妃嫔们,基本都是宫女出身,被康熙摩擦后,诞下皇子获得正主之位的。胤禛、胤禩、胤祥等人的老娘都是宫女出身。
秀女往往都是13岁到15岁被选入皇宫里的,然后等被宠幸晋升,或送给王府亲贵。如果没有被宠幸到,你也不愿做宫女的。那基本上到21岁,就可以那笔钱回家去嫁人了。但是你被宠幸过,但是又没有得到晋升的,可能会被留到24岁,仍然没有机会,那就真的惨了。回去之后,没人会要你的,旗人不愿要,汉人不敢要。而宫女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你的命运就和你的正主绑到一块咯!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宫女的心态应该还是蛮有挑战性的,既期待被临幸,又担心被临幸。但是其实开弓哪有回头箭?进宫是为了干啥的呀?还害怕,哪里可能有回头路吗?来了就是准备被临幸的,不然思路一条,真以为21岁回家,会有什么好待遇啊?宫里出来的女人,谁信得过你啊?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本文作者:炒米视角(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