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明朝初期野史趣闻

2018-11-11 16:35:46

明朝初期

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明初四大案

明惠帝朱允炆(在位:1398年-1402年)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不合理的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明初的经济也迅速恢复,国力迅速成长,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25]。朱元璋确立了里甲制[a]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b],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政治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罢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执行皇帝的命令。其后,进一步宣布不许再议置丞相。秦汉以来行之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26]。同时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对准从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到地方县、府的各级贪官污吏。首先,朱元璋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27]。朱元璋还允许民间百姓上访,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在明朝上访受到了朝廷的保护,不仅如此,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处理的上级官员,亦要依法论处[28]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c]。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朱元璋借此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29]廖永忠是最先被杀害的功臣。在此之后,朱亮祖李文忠先后死于非命[d]胡惟庸是当时中书省的左丞相,深得朱元璋宠信,故日益跋扈,不知自忌[e]。朝中奏章大事须先经其手,若不利于其的奏章就予以隐匿,后逐步懈怠政务[f],同时,胡惟庸大肆收取贿赂。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30],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交通胡惟庸情状,韩国公李善长因此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被杀。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此后,朱元璋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对其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31]。加上空印案郭桓案两案,开国功臣除了谋士刘基、大将汤和、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外几乎全部被杀。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29]

靖难之变

靖难之役

明太祖分封诸子为亲王,以加强边防、保卫天子。北方诸王势力较强,原因主要是对蒙古的边防任务。而其中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32]。为防止朝中奸臣不轨,明太祖规定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同时为防止宗室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许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时可下令“削藩”[29]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所以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即皇帝位,改元建文,翌年为建文元年。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33]。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34][35][36]。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役,燕王即位,年号永乐[37]。建文帝(惠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38][39]

永乐盛世

主条目:明成祖迁都北京永乐盛世郑和下西洋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安南属明时期

明成祖朱棣(在位:1402年-1424年)

朱棣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设立交趾布政司。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明成祖册封瓦剌三王,使与鞑靼对立,等到瓦剌兴盛后又助鞑靼讨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独大[40] 。同时,明成祖撤去大宁都司,将宁王朱权内迁南昌,授予兀良哈蒙古朵颜泰宁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但不允许三卫蒙古人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明成祖还于永乐四年(1406年)和永乐二十年(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41]。明成祖为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海西女真(位于松花江上游)与建州女真(位于松花江、牡丹江之间)设置卫所,并派亦失哈安抚位于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永乐五年(1407年)亦失哈在黑龙江下游东岸奴儿干地方(元朝征东元帅府旧地)设置奴儿干都司,扩大明朝东疆,亦失哈并于永乐十二年(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宗主权[42]。明成祖一改明太祖闭关自守的外交策略,自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派宦官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向各国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贡体制,也有为围堵西亚帖木儿帝国的说法[39][40]

在内政上,朱棣下令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全书分装为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未有任何删节,这是之后的四库全书无法相提并论的[43] 。根据记载,明朝年间仅有明孝宗明世宗二帝阅《大典》[44]。此外,明成祖并未将《永乐大典》复写刊刻,且决定只制作一份抄本,并于1409年完成[45]

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永乐四年,他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1420年)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因为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所以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

但是永乐帝同样对异议者进行杀戮,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初见于祝枝山《野记》,一般认为非正史)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g]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描绘的明永乐年间的明朝最大疆域,包括羁縻地东北地区(包括外东北)、新疆哈密青藏地区和短暂占据的安南地。

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朱高煦叛乱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1424年-1425年)。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1425年-1435年)。

成祖驾崩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炽即位时,由于年龄已经偏高,因此即位仅一年就已经驾崩。但是在其统治时期,推行诸多仁政。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并且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更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其死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他基本继承了父亲的路线,实行德政治国,国家进一步强大。后代史书对仁宣之治有高度的评价。《明史》称仁宣之治为:“官吏称职,政治清平,纲纪严明,仓库常满,百姓安居乐业,遇灾多救不为害。此治理是明朝开国六十年后遇到的盛世,民气得以渐渐舒展,整个王朝也有蒸蒸日上治平的气象了。”[46]学者谷应泰亦将仁宣之治与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相提并论[47]

宣宗同样热爱美术,有画作传世。但是,由于宣宗喜好养蟋蟀(古名“促织”),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宣宗也被称为“促织天子”[48][49]。同时,在这一时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h],一些太监开始干政,为英宗时期的太监专权埋下隐患[50]

本文作者:贯穿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