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篇之五 战国四公子野史趣闻

2018-11-11 16:33:47

战国四公子者,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为尊贤养士、风云战国之人物

​​​

战国四公子,本来也是合纵连横的内容之一,但因篇幅原因单列出来讲。四公子者,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为尊贤养士、风云战国之人物。

孟尝君田文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幼子,担任齐国宰相。孟尝君登台的背景是:魏国和齐国的逢泽之会发生之后十余年,张仪被罢免秦相一职后出任魏国宰相,并筹备了秦惠文王的逢泽之会,列国合纵联盟抗秦,张仪的连横计谋失败返回秦国任宰相,后为瓦解抗秦联盟奔走于各国之间。同一时间,燕王哙为了把自己天下独一无二的大王地位仪式化,让位于燕宰相子之执掌朝纲,再由子之把政权转让给太子,而子之称文侯,这又是一场模仿周公辅成王故事的仪式。怎奈王位继承出了问题,到手的王位怎么那么容易肯吐出来,朝臣分为两派明争暗斗,最终燕王哙与子之被杀,即位的易王后来也被杀了,燕国陷入内乱,最终由公子职即位,是为燕昭王。昭王招贤纳士,就是有名的“先自隗始”。苏秦也许给齐愍宣王提了类似的建议,被愍宣王给杀了。




孟尝君封地为薛,世人亦称薛公,好客养士,门客众多,他对每个来投奔的门客都给予礼遇,很得人心。孟尝君的著名故事就是他的两次成功复仇。薛公大名连远在西边的秦王嬴稷都“如雷贯耳”,千方百计想拜他为相,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出使秦国并封相,但却因被怀疑做事先齐后秦,最终死里逃生回国,期间发生了“鸡鸣狗盗”的故事。回国后,薛公便拜为齐相,于公元前298年组织了齐、韩、魏“合纵”联盟,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算是报了当年之仇了。后孟尝君名声日盛,自然会有点专权,也看不惯齐愍宣王的胡作非为,齐愍宣王则看不惯薛公无人臣之举。齐愍宣王听信苏秦的话讨伐宋国,薛公则因为齐愍宣王的怀疑而离开齐国避风头,被魏昭王拜为相国。齐国灭宋的行为被各国谴责并围攻,薛公与苏代合谋,秦、赵、韩、魏组成联军,帮助燕国,攻打薛公的母国齐国,齐湣王兵败身死,齐国几乎灭国,孟尝君第二次复仇成功。但反观而言,孟尝君的自私性格与他的盛名是格格不入的。后薛公回到封地薛国,与齐国划清界限,俨然成为国中之国,刚刚复国的齐国对它也无可奈何。公元前279年,薛公去世,齐襄王拉上魏昭王把薛地瓜分了。





其他三公子生活的时代稍晚,秦国在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中活埋赵军四十万人后,包围了赵都邯郸。原本齐、魏两国是协助秦国攻打赵国的,并各自攻取了赵国的城池。赵王让平原君向魏、楚两国求援,于是有了“毛遂自荐”的故事。见邯郸坚守不屈,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的连襟)、楚国春申君黄歇采纳了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建议,促成了合纵。而此时的秦国已经占领了楚国的故地湖北和湖南,天下二分有其一。魏王惧怕强秦,并不想积极救赵,但信陵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坚持把魏援军开拔到合纵盟军中去(“窃符救赵”),信陵君因此取得赵王的信任,也与魏王断绝了关系。公元前258年,秦军被合纵军打败。此后信陵君在赵国得到重用,居赵十余年。后因期间秦频频伐魏,魏王多次遣人请信陵君回国,念及母国安危,信陵君才回到魏国,拜上将军,并于公元前247年促成五国合纵,击败来犯的秦将蒙骜,兵扣函谷关,秦军闭关不敢出,此胜使魏无忌名震天下。秦人遂使计离间魏王和信陵君的关系,信陵君被夺兵权,从此心灰意冷,四年后因伤于酒色而去世。十八年后,魏国灭亡。




齐孟尝君、魏信陵君、赵平原君三位公子都是各国王族后裔,是国君的亲戚,只有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不是。黄歇与楚顷襄王的太子一起质秦(楚秦结盟,楚王派大臣和太子留在秦国做人质),后来顷襄王病危,黄歇用计让太子得以归国顺利继承王位,后来被任命为楚国令尹,封春申君。春申君任内救赵灭鲁,名望大增。春申君也和其他公子一样礼贤下士,招引门客,最高峰时有食客三千,居于四公子之首。公元前242年六国合纵,楚王为合纵长,春申君指挥六国联军伐秦,秦国也是倾全国之兵抵抗,最终联军战败,楚王将战败的罪责归于春申君,开始冷落他。楚王不能生育,赵国的李园将妹妹送给春申君,得到宠信,然后又说服春申君将妹妹献给楚王,被立为王后,并生下春申君的儿子。李园和王后因害怕春申君日后骄横,遂在楚王驾崩后春申君入朝奔丧时,在棘门埋伏刺客,砍下春申君的脑袋,并将其满门抄斩。




顺带说说屈原,屈原生活在秦尚未占领楚国故地的时代。屈原是个反秦派的愤青,屡屡向楚怀王进谏反秦之策但少被接受。公元前287年,楚怀王中了秦王的圈套,在前去会见秦王时被软禁。我们会认为楚怀王愚蠢,但实际上当时君王会盟是有先例的,秦王扣押楚王出乎天下人意料,楚怀王毫无防备束手就擒也是合乎情理的。当然,这种借见面行软禁的事情,楚国先王曾经做过,楚成王也在会盟时扣押过宋襄公,算是天道有轮回了。秦国本想以此要挟楚国割地,没想到楚太子不思救他爹,反而直接即位了,楚怀王也干脆赖在秦国,成了秦王的烫手山芋,中间曾逃到赵国,但因秦赵有盟,被遣返秦国,最后客死秦国,保全了国家利益。梓棺(君王棺椁)返楚时,“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屈原后来被即位的楚顷襄王委派去管理湖南一带,但楚国颓势不可挽回。秦昭襄王诈以公主许配楚顷襄王,屈原长跪城外力谏未果,秦军趁顷襄王开城迎亲,长驱直入,攻入楚都郢。随后湖南也被秦国攻占,屈原无法随楚廷东迁,自溺汨罗江。




楚国在失去湖北、湖南的大本营之后,国家重心东移,被征服的吴越之地成为楚国新的大本营,被委任管理支配这一地方的便是春申君。先前楚国由于专注于经营湖北、湖南大本营,对征服到手的宋、吴、越之地鞭长莫及,当地反抗不断,楚王苦不堪言,这也是楚国一直很少掺和合纵连横的原因之一。大本营丢失后,楚国对征服之地的统治反倒能很快走上正轨。

最后顺便一提,东周时代处于领土国家形成之际,民族国家尚未形成,国家的概念和今天不一样,所谓家国天下,在国之上还有个天下,道义、抱负,都是无国界的。所以,孟尝君虽然是齐国贵族,还拜了相,但秦王赏识他,要拜他为相时,他可以去;齐王猜忌他,他可以跑到魏国去当相国,还发联军攻打母国齐国。公孙衍是魏国人,先去了秦国当大良造,帮秦国攻占了魏国的河西之地,而后遭到排挤,又来到魏国做将军,一直帮着魏国合纵攻打秦国,想收复河西之地,之后又相韩,穷尽毕生伐秦,屡败屡战。同时间,魏国丢了河西之后,意图发奋,从仇敌秦国手中挖来了秦相张仪,拜为魏相。魏国的信陵君可以为了道义不惜与老板魏王决裂,帮助赵国解围后直接在赵国任职,直到魏国在秦国攻伐下实在撑不住了,他担心留下不顾母国社稷的骂名,才返回魏国。总之,当时有能耐的人可以东窜西跑,各国任职,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只要能践行心中的道义就行。

管见所及,不吝雅正!

本文作者:编外野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