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一点中药-大蒜野史趣闻

2018-11-11 16:31:48

大蒜,又叫蒜、独蒜、蒜头、葫、大蒜头等等,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蒜的鳞茎。每年夏秋季节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杂质,通风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即可。大蒜原产于中亚和西亚地区,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今,全国各地皆有栽培,其中山东、河南、江西、安徽、广西等地产量较大。

图片来自网络

大蒜,想必每个人都很熟悉,它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蔬菜之一,也是不可缺少的调料,在烹饪菜肴时有去腥增味的作用,特别时在凉拌菜时既增味又杀菌,因而在我国的饮食结构中有极为重要的一席。事实上大蒜是一种十分优质的药食两用植物,它也是一味中药,作为中药,大蒜的使用历史也十分悠久,首见于南北朝时期名医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其后的诸多医药典籍上皆有关于大蒜的记载。《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食疗本草》:“除风,杀虫”《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图片来自网络

大蒜味:辛;性:温;归经:归脾、胃、肺经;

功能:健脾、止痢、行气、消积、止咳、杀菌、驱虫;

主治:用于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克;或生食,或捣烂为丸,或煨食;外用,捣烂外敷,切片灸,或作栓剂;

禁忌:阴虚火旺者忌食,患有感冒、眼病、口腔疾病、喉病时忌食

《本草经疏》:“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本经逢源》:“脚气、风病及时行病后忌食。”

《随息居饮食谱》:“阴虚内热,胎产,痧痘,时病,疮疟血症,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咸忌之。”

图片来自网络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大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大蒜素、粗纤维、无机盐、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等,具有抗菌、护肝、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等作用。

大蒜中富含大蒜素,是一种植物性广谱抗菌药,且是天然植物中抑菌效果最强的,对多种致病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伤寒/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脑膜炎、肺炎、白喉等等均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于真菌及蛔虫、蛲虫等寄生虫病也有一定的疗效。日常生吃大蒜可以预防感冒及肠道感染。

图片来自网络

大蒜能减慢心率,增加心脏收缩力,扩张末梢血管,利尿,降低血压;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加强葡萄糖的吸收,提高糖耐量,对于糖尿病有不错的防治疗效。还被称为“血管清道夫”能抗血小板凝聚,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大蒜含有锗和硒,这两者均有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而含硫化合物则能避免人体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国外有机构认为大蒜在全世界最具抗癌潜力的植物中位居榜首。

大蒜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制作用,还可降低胃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刺激胃酸分泌,加强胃蠕动,助消化,增进食欲,经常食用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率。

图片来自网络

大蒜还能加强人体吞噬细胞的功能,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还可抗衰老,促进毛发的生长,从大蒜中提取的蒜氨酸制成的面霜有提亮肤色,减轻色素沉着的效果。

临床上大蒜可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脑等,还可用于肺结核、肺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蛲虫病、钩虫病、百日咳、白喉、急性阑尾炎、神经性皮炎、伤寒、副伤寒、急性传染性黄疸肝炎、化脓性软组织感染、萎缩性鼻炎、滴虫性阴道炎、阿米巴原虫性阴道炎、霉菌感染等的辅助治疗。现在有很多如大蒜肠溶片、大蒜软胶囊等含有大蒜的中成药。

图片来自网络

大蒜好处多多,但长期大量吃的话,对眼睛有刺激作用,还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可能会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耳鸣、口燥咽干、记忆力下降等症,故不宜多吃。大蒜不耐高温,遇热其有效成分会遭到破坏一般生吃一天3克左右(大概1瓣即可),熟蒜大概2-3瓣也就够了。大蒜性热,刺激性强,不宜多吃,也不宜空腹食用,会刺激肠胃引起不适,素体阴虚火旺者,患有胃病、头痛、口齿喉舌肿痛者,皆不宜食用。

大蒜按外皮的色泽可分为紫皮与白皮两种,一般来说紫皮蒜的辛辣味较重,药效稍好。不论哪种皆以个大、肥厚、味辛辣者佳。

本文作者:淡如九月(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