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女神”爱映非洲——记二获非洲国家骑士勋章的市中医院护士朱惠芳野史趣闻
“提灯女神”,是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国伤病员对战地护士南丁格尔的尊称,因为每个夜晚,她都手执风灯巡视,给负伤的战士带去希望。
在中国(浙江)第25批援马里医疗队中,也有一位“提灯女神”——来自市中医院的主任护师朱惠芳。她在异国他乡传播着中国的护理技术和文化,帮助当地患者祛除病苦。

今年6月,在马里共和国总统府举办的纪念中国政府派遣援马里医疗队五十周年庆祝活动上,朱惠芳和其他两位队员一起被授予了马里国家骑士勋章。
事实上,这不是朱惠芳获得的第一枚非洲国家骑士勋章。早在2010年至2012年间第一次前往中非共和国开展医疗援助时,她就因自身的优异表现,获得了中非共和国骑士勋章。
市卫计局组织人事处处长蔡惠琴说,两次获得外国国家骑士勋章,朱惠芳是湖州医疗界的第一位,在全省医疗界也屈指可数。
戴上燕尾帽,就把护理当成一生事业
朱惠芳,是一位有着33年从医经历的优秀护士。
内科、外科、妇科,手术室、急诊室……自1985年从湖州卫校毕业分配到市中医院工作以来,多个科室都留下过她忙碌的身影。市中医院十八病区护士长施培华说:“朱老师不仅技术精湛、工作负责,待人也很热情,大家都爱与她相处。 ”从事护理工作以来,朱惠芳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还荣获了市“十佳护士”称号。
2010年,因为在护理方面的出色表现,朱惠芳参加了第14批援中非医疗队,前往中非共和国进行医疗援助。
由于第一次援非表现优异,去年2月,朱惠芳又一次收到援助任务,成为第25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
在马里医院,朱惠芳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病房护理管理。按照马里的称呼,叫作护理总监,相当于国内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或科护士长。
虽然医院给朱惠芳配了办公室,但她每天待的时间寥寥无几。更多的时候,这位中国护士的身影都出现在病房、重症监护室。
刚到马里,朱惠芳就发现一个问题,当地医院很多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管及新生儿输液吊筒等都被重复使用,而当地老百姓觉得,这些重复用没什么问题,还能省点钱。“这很容易造成感染,当地人没有这方面意识,但作为专业的护理人员,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感染概率,我们也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朱惠芳说,每次开会,她都会向当地医护人员强调重复使用注射器的危害。在朱惠芳的带动和督促下,当地医院内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现象正在逐步减少。
由于有过一次援非经历,朱惠芳知道许多非洲人的时间观念不强,不少护士都没有佩戴手表的习惯。去年出发前,她特地购买了20块挂表,送给马里医院工作表现好的当地护士。 20块挂表送完后,她又请队长委托国内赴马里调研的人员再带上100块。一块小小的挂表,增强了当地护士时间观念,也让中国医生与他们的合作更为默契。“人是最宝贵的,能够照顾人使他康复,是一份神圣的工作。”这是南丁格尔说过的一句话,也是朱惠芳一直信奉的工作准则。“戴上燕尾帽,就把护理当成了一生事业。”在采访中,朱惠芳这样深情地说。
无视困难危险,医者责任就是救死扶伤
在非洲开展医疗援助工作,除了面对非洲人民对医疗资源的迫切需要外,还有严峻的安全局势和各种不可预知的危险。
虽然第一次援非位于中非首都,但当地医疗资源仍非常短缺,除了我国援助的一些医疗器械,连块象样的包布、白棉布都买不到。“没去过非洲,你根本没法想象那里有多艰苦。断水断电是常有的事,医护人员经常顶着高温在没有空调的房间内诊疗。”和朱惠芳同一批前往中非开展医疗援助的市中医院医生李阳回忆说。
朱惠芳说,在手术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突然断电的情况,医护人员就用手电筒照着手术台,配合主刀医生完成手术。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而在非洲,医生和护士每天都面临着职业暴露的危险。
一次,朱惠芳在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时,不小心被缝针刺到,脱下手套时发现已经出血。但由于手术还在进行,朱惠芳只是用碘伏棉球消了毒后,就马上换上手套继续工作。所幸最后经检测,结果显示一切正常。朱惠芳说:“事后想想还是有些害怕,但没有办法,只要开展手术,这样的风险就不可避免。我是一名医护人员,努力让患者恢复健康就是我的责任。”
除了危险的职业暴露,疟疾、黄热病等传染病也时刻威胁着援非医护人员的健康。在中非的两年时间,朱惠芳不止一次患上了疟疾,但只要身体稍有好转,她就又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国家需要医护人员去非洲开展援助,非洲人民更是迫切需要优质的医疗资源。两次参加援非医疗队,我感到非常光荣。”朱惠芳说。“她去非洲工作,我们支持,但更多的还是担心。 ”说起妻子,与朱惠芳相濡以沫30多年的丈夫张玉根言语里除了自豪,更多的是心疼,“在中非时,有一次和她语音通话,只听到话筒那边非常嘈杂,还陆陆续续有噼里啪啦的声音,我一再追问,才知道那不是在放鞭炮,而是枪响声。”
张玉根说,由于时差、网络和工作的原因,妻子不能经常和自己进行微信语音通话,所以只有当妻子回到营地发送来语音请求时,他悬着的心才算放下。
跨越种族国籍,架起中非友谊之桥
“在援马里医疗队中,国家骑士勋章一般只颁发给队长,而像朱惠芳这样作为普通队员获勋章的,在历届医疗队中屈指可数。在马里医院,朱惠芳得到的认可和好评都排在前列,这是她应得的荣誉。”在第25批援马里医疗队队长余仁桥看来,朱惠芳获得马里国家骑士勋章实至名归。
刚到马里没多久,医疗队就遇到了考验:一位工程师从9米多高的脚手架上摔落,伤势严重。自病人入院起,朱惠芳就参与了抢救工作,从给病人置入静脉留置针到病情观察、用药护理等,她都亲力亲为。
为了加强营养,朱惠芳把从国内带来的、平时自己都舍不得吃的血糯米、红枣、白木耳炖好,带给病人作营养早餐。同时,她带头为病人擦身、翻身、腹部按摩等,由于天气炎热,每次操作后都是满头大汗。正是在朱惠芳等人的努力救治和细心照顾下,病人逐渐康复,没有发生任何护理并发症。
朱惠芳说:“病人没有国籍和种族之分,生命高于一切。不管在哪里,只要面对的是病人,我都会一视同仁。”
今年春节,朱惠芳收到了一件礼物——一条极具马里传统特色的裙子。这是当地16岁男孩默罕默德的妈妈送来的。
去年11月,默罕默德因为车祸导致颈椎受伤住进了马里医院,原本喜爱运动的男孩只能躺在床上养伤,而且因为不能翻身,臀部还长了褥疮。朱惠芳每天都会到默罕默德的病床前待一会,除了换药、按摩等常规工作之外,还会和他说说话,讲讲康复知识,逗他开心。
日复一日的精心照料,默罕默德不仅心情好起来了,伤情也渐渐好转。当男孩想看看自己臀部的褥疮情况时,只有两个人可以拍照给他看,一个是他的妈妈,另一个就是朱惠芳。出院后,有一次默罕默德回医院复查,正好碰到媒体采访,他冲着镜头就指着朱惠芳说:“这是我的中国妈妈。”
为了让当地民众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中国医疗队还会经常出去义诊,每一次朱惠芳都会主动报名参加。她经常教当地护士、病人和家属一些简单的中医穴位按摩知识,还给病人使用从市中医院带去的“金黄膏”等中药药膏,让中医文化传播得更为广泛。
马里当地官方语言是法语,朱惠芳的微信个性签名是一句法国谚语:Petità petit, l’oiseau fait son nid。中文意思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朱惠芳看来,每一位援非的医疗队员都是“民间大使”,在中国的帮助下,非洲的医疗水平一定会一点一滴地慢慢变好。而她,愿意做那汇成江海的一颗小水滴。
本文作者:湖州在线新闻网站(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