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口中的洛神为什么会被曹丕所杀,有人说她是自己作死野史趣闻
曹植有一名篇叫《洛神赋》,这篇原名叫《感甄赋》被魏明帝改名的。在老百姓的印象之中,曹丕的形象很差,相反曹植形象是很佳的,特别是七步诗加大了这种印象,主要归功于曹植的文学贡献和地位,而因为《洛神赋》使得里面的主人公甄氏的形象也成了集美貌和美德为一体的女神。

甄氏死的的确很惨,《汉晋春秋》直接把这个责任推给了郭皇后,也就是《虎啸龙吟》中的唐艺昕演的郭照,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而《虎啸龙吟》直接就引用了这里面记载的明帝也就是她的儿子怒,遂逼杀之,这个桥段。当时吴秀波演的司马懿在郭后死后的心路历程让人震憾。
那曹丕为什么一定要杀掉甄氏呢,历史上真是这样吗?
甄氏年青的时候的确很漂亮,否则连曹植都还念念不忘写了这名篇,她出身一个小贵族家庭,三岁就没了父亲,在小的时候就有一个相士刘良说她贵不可言,一般史上记载这种话的基本属于胡扯,定是后人编造的。她嫁给了袁绍的二儿子袁熙,后来被曹丕看中,连别人的老婆都要抢,那说明其美貌真的不一般。
三国志记载她死就这么一句话: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
就这么一句话,要知道修史的人居然能记载这么一段话,她的儿子是皇帝,你细细品味就可以知道这句话的份量。
有怨言,为什么?
因为甄氏为了很孝顺,很能讨卞皇后的欢心,所以曹操和卞皇后都很喜欢这个媳妇,一些地方记载曹操能立曹丕很大原因是因为甄氏的才德。但实际上《三国志》记载出主意最多的是郭皇后,而不是甄氏,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这段记载在郭皇后那里,这里明确说明主要功劳是郭皇后,而非甄氏。

当曹丕称帝后就遇到了难题,论才能甄氏肯定不如郭后,但甄氏的优势在于她生了一个儿子曹睿,这是他的长子,曹丕肯定是想立郭后,因为6月甄氏死了,六个月后就立为郭皇后,《三国志》引用了中郎栈潜反对立郭后的话,这更加说明立郭后的艰难程度,但细想这段话也很值得玩味,这就是史学家的心思。
甄氏有怨言,这说明甄氏只是一个小女人,她完全不懂宫廷之争,没有学会低调,因为在她的思想中生了一个长子,又得长辈欢心,就得立我为皇后,你不立我,我就要埋怨,仅仅只是埋怨吗?如果只是埋怨用得了大怒这个词?
我也不作任何分析,直接引用《三国志》这段话,文帝之不立甄氏,及加杀害,事有明审。魏史若以为大恶邪,则宜隐而不言,若谓为小恶邪,则不应假为之辞,而崇饰虚文乃至于是,异乎所闻于旧史。推此而言,其称卞、甄诸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陈氏删落,良有以也。
具体怎么埋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基本上能推测引发曹丕大怒的肯定不会只是说几句话而已,也有人说曹丕本有杀她之心,正好有个借口。

不管怎么分析,有人说这实际上是甄氏不懂得低调,情商太低,自己作死,因为在她的眼中付出之后肯定会有得到,得不到就有怨言,若能学她的婆婆卞夫人的做法那样包容,低调,不争那么不会有这样的遭遇,要知道你能吸引曹丕的除了美貌没有其他,而郭后却是对曹丕真心有帮助。
一玩物,一有用,会选谁?美貌时间久后自然就会没有了,而才智却不同。帝王者皆冷血,宫廷无人情,说其作死,也只能感叹她不懂帝王心,若有第二次选择她不能进入帝王家,但她有的选吗?没得选,这就是古代女人的悲哀,只留下曹植的名篇供世人想象美化。
本文作者:知常容(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