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密谋立秦二世野史趣闻

2018-11-11 16:04:13

公元前210年,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就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出巡活动,丞相李斯,中车府赵高以及“百官”随行出巡。

李斯是历史上有名的丞相之一,年轻时曾就学于荀子,学习辅王治国的方法,他在告别老师荀卿时说:“我听说机会出现就要把握,千万不可轻易放过,当今正是千军万马争天下的时候,只有出去游历各个国家,向君王们游说成说自己的主张,才有可能实施学到的治国方法,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统一天下,这正是像我这样的布衣老百姓纵横驰骋,大显身手,建功立业,成就功名的绝好时机,所以我准备西去,游说秦王,开始我的工业。”

李斯告别荀子后到了秦国,先是投到了当时的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做舍人,并深得吕不韦的赏识。后被任命为秦王的侍郎,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赵高的身世则比较复杂,据说出身“诸赵疏远属”,可以说是沾点赵贵族的边。有几分之一的贵族血统吧。他的父母都是秦国的罪人,也有说时秦统一战争中灭赵时的俘虏,他的父亲受了秦国的宫刑,母亲则做了宫中的奴婢,赵高兄弟几人都是在秦宫中出生的“私生子”,也是生而为奴的人,“世世卑贱”,被人瞧不起,后来秦始皇听说赵高身强力壮,并且还懂些狱法,提拔他做中车府令,就是专门负责管理宫廷内乘车和印信、墨书的太监头子。秦始皇还让自己的小儿子胡亥跟着赵高学习法律,到了随秦始皇出巡的时候。赵高已经开始负责执掌传达皇帝命令和调兵的凭证“符”和“玺”了,事情虽然不多,但非常机要,关键。

秦始皇这次出游,一路游山玩水,自然是舟车劳顿,到了平原津病倒了。赵高奉命写信给当时在河套监军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信写好,也盖好了印章,还没有送出,秦始皇就死在了沙丘行宫。丞相李斯认为皇帝死在外边,两个公子一个在外监军,一个随秦始皇出巡,因此,不便马上立为太子,为了政局稳定,决定对外密不发丧,照常行事,知道事情真相的只有五六个人。

赵高扣留了秦始皇赐给长子扶苏的玉玺和书信,并找到了胡亥商量,两人有了以下对话,:“皇上已经驾崩了,生前没有封诸子为王,唯独在身前赐给了长子扶苏一封长信。扶苏接信后一到咸阳,就被立为皇帝,而你可就一点地位也没有了,你看该怎么办呢?”

胡亥回答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听说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皇既然已经死了。就该封长为王,我还能说什么呢。”赵高说:“不能这么说,当今天下生存死亡的大权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手中,希望你好好想一想,况且别人向你称臣与你向别人称臣,统治别人与被别人统治,是大不一样的,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

胡亥说:“自古以来,废除兄长而立弟为皇,就是不义的行为;不服从父亲的诏书而怕死,是不孝的表现,能差力弱,才疏学浅,勉强靠别人的力量才能做了皇帝,是无能的做法,三条都是违背道德的,这样做天下不容,只会落得自身倾危,社稷颠覆。”

赵高说:“臣听说以前汤、武各杀其主,天下却都称赞他们的行为是仁义之举,并不认为这是不忠的行为;卫君杀了他的父亲,卫国的人将它作为德行记载下来。就连圣人孔子也将此事写在书上,也不认为是不孝的行为。做大事要不拘礼于小节,积大德就不要在小事上谦让。乡曲间各有所宜,就是百官的标准与要求也不可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因此顾小而忘大,将来一定是祸患;犹豫不决,以后必定要后悔的。只要你决断而果敢地干,就连鬼神也要躲避你,尔后必定成功,希望公子你如愿一衣以偿。”

胡亥长长地叹息道:“现在父皇棺木未葬,正在大行期间(还没有发丧),这个时候打扰丞相不太合适吧?”

赵高说:“现在时间太紧了,来不及详细规划了!正如两军打仗,用马驮着粮食往前赶,还唯恐来不及,怎么能再犹豫不决呢?”

经此一番对话,胡亥接受了赵高的意见。赵高又说:“此事不跟丞相商量恐怕大事难成,我去替你找李斯。”

赵高找到丞相李斯,对李斯说:“皇上驾崩之前,曾赐给长子扶苏一封信,要他回咸阳参加葬礼,并立他为皇帝,书信还在我这里没有寄出去。现在皇上死了的消息,外面都不知道,给扶苏的书信和玉玺,也在我们这里。确定谁立为太子,全凭你、我之口,你说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李斯听赵高这么一说吓了一跳,“你怎么能说这种亡国的话呢?这可不是我们这些臣子可以议论的。”

赵高并不害怕,他对李斯说:“您自己估量一下,与扶苏身边的大将蒙恬相比,你们俩谁的才能强?功劳谁大?谋划谁更深远、精确?谁更得天下老百姓的人心?与将要立为皇帝的长子扶苏的关系谁时间更长,更能得到信任?”

李斯说:“这五个方面我都不如蒙恬,但是你为什么要如此刻薄的责问我呢?”

赵高说:“我赵高原本就是一个内宫厮役,只不过懂得一点文墨,才得当了这么个管车与印信之类的中车府令,进宫二十多年了,我还从未见过秦国罢免丞相,功臣的赏封能够传及下一代的,他们的结局都是被诛死。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这你是一清二楚的,长子扶苏刚毅武勇,讲究信义而喜欢用旧人,他即位后必定要用蒙恬做丞相,你最终可能连一个列侯印都留不住,到时被遣回乡里,还不是一目了然的事吗?我受先皇之诏教胡亥学法律,胡亥仁慈笃厚,轻财重土,秦国的其他公子都不如他,他可以做皇帝,你想个计策,争取把这件事定下来。”

李斯说:“我李斯本是上邑蔡闾巷中的一个布衣。有幸被皇上看中,升我做了丞相,皇上本来就是要将国家存亡的安危重任交给我,我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是忠臣就不会怕死,虽然是孝子但不勤劳的话也会有危险,请你不要再说了。”

赵高却说:“我听说圣人迁徙无常,像龙一样因时而变,是因为他们能够见末而知本,观察人所指就能知道其意图所在,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这是固然的,怎么可以有常法呢?现在天下的权利命运,悬在胡亥手里。赵高我是肯定能够得志了。从外制中采用的是迷惑众人耳目的方法,而从下制上则用的是欺君窃国之计。所以秋霜降而草枯花落,春水冻则万物复苏,这是世间运行的必然结果。您为何到现在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李斯说:“我听说晋国因换立太子,三世不得安宁;齐桓公兄弟之争夺帝位,他的兄弟公子纠被戮身死;殷纣王残亲害戚,不听谏言,他的国家后来也化为荒丘废墟。以上三人都是违逆天行,结果也都落得宗庙不保,祖宗不安的下场。我李斯也是个人,怎么能和你们合谋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

赵高说:“上下同心协力,就可以长久,里外一致,也就分不出表里了,您若听了我的计策,保您可以长久封侯,世世为官,一定会像古代仙人王子乔,赤松子那样高寿;有圣人孔子、墨子那样的智慧。如果今天放弃了机会,不仅你自己自身难保,恐怕还会危及你的子孙,这还不够让您感到寒心吗?善于变化的人能够转祸为福,您将选择哪一条路呢?”

听到这里,李斯无话可说,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既然不能以身殉死,还能把我的生命寄托到哪里去呢?”

于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计策,与赵高、胡亥密谋,决定一面由李斯出面,装作受了秦始皇的命令,宣布立胡亥为太子;一面伪造了秦始皇给扶苏的信,严诩谴责,“赐剑自裁”,令他自杀。最后胡亥在咸阳即位,成为“二世皇帝”。

本文作者:芒泰贝洛公爵(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