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故土十数年,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究竟有多难?野史趣闻

2018-11-11 16:03:20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初登基的刘彻雄心勃勃,求索着千古一帝的霸业。

然而,大汉王朝的劲敌——匈奴,尚在北方虎视眈眈。

不光汉朝,当时的西域诸国均在匈奴人凶悍的马蹄下战战兢兢度日。月氏人更是不幸被匈奴破了国,月氏王的头颅甚至被匈奴人拿来饮酒。

流离失所的月氏残众与匈奴结下国仇,却无法凭一己之力报复匈奴,他们渴望盟友。

汉朝休养生息多年,不甘避匈奴锋芒的刘彻意识到,这也许是一个机会,如果此时派出使者联络月氏,促成两国联手,同时向匈奴宣战,正好可以对匈奴形成左右夹击。

但这战术包抄,也意味着,出使月氏必须要经过匈奴的领地,没有别的路可走。匈奴单于原话吐槽:“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要去月氏?单于要派人出使南越,从长安借个道,你汉给不给过?

显然不行。

不仅如此,由于时代所限,两千多年前出使西域的人,跟正在太空里飞着的旅行者号探测器差不多,这一去便故土渺茫,传讯艰难,可以说是与熟悉的一切人与事切断了联系,一旦过了陇西,己身便陷孤立无援之境,生死难测。

即便如此,依然有儿郎愿为了大汉走这么一遭。

张骞,便是这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建元中,张骞此时只是一个叫作“郎”的小官,他自愿应募,接下了出使西域,说服月氏联合抵抗匈奴的使命。

甘肃省博丝绸之路展厅 张骞塑像

西出关城,漫漫黄沙,遥远且恶劣的行途并不能阻止张骞一行人前进的脚步。唯一的阻碍,是亘在其间的匈奴。

果不其然,尽管万般小心,张骞在潜行匈奴地盘时,还是不幸被捉住,押送到匈奴单于面前。

联想匈奴人以月氏王头颅渴饮烈酒的黑历史,张骞等人很有可能就要命丧此地。但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两千年前同理。

史书记载,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不仅身体素质好,而且极富人格魅力,况且能够担得起出使西域的重任的人,想必方方面面堪得上大汉朝的颜面担当,也无怪乎“蛮夷爱之”。

单于想要张骞归化,令他为匈奴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这一留就是十多年。

整整十年,派出的使节音讯全无,皇帝刘彻都快要忘记自己曾派出这样一支队伍了。

然而,张骞不会忘记。十年来,他“持汉节不失”,未曾有过一刻忘记自己的使命。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 张骞出使西域图壁画

这期间,在单于的强迫下,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有了汉匈混血的骨肉。匈奴人这才渐渐放松了警惕,张骞抓住匈奴人松懈的机会,与下属汇合,逃离了匈奴。

这番出逃,一无补给,二有追兵,张骞十分狼狈,饿极渴极,只能靠捕射荒漠中的飞禽走兽为生。

为了躲避匈奴的追兵,张骞一行人丝毫不敢停歇,一路向西,途径大宛、康居,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月氏,即将完成使命的喜悦充盈在张骞心中。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十多年过去,月氏人早已忘却了往日的仇恨,他们不再被匈奴追杀得四散迁徙,在大夏的庇护下过上了来之不易的安乐生活。所以任凭张骞怎样表达来意,月氏人也不为所动,拒绝东还故地,不肯与匈奴开战。

张骞在月氏上下游说了一年,依然毫无结果。无可奈何之下,张骞决定先回国,向刘彻复命。

归途中,为了避免再次被匈奴人扣留,张骞等人特意绕到羌人领地过路。谁知此时的羌地早已被匈奴占领,张骞又一次被擒。

在匈奴包围之下,张骞绝望地闭眼,以为自己就要带着未完的使命,老死匈奴——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军臣单于身死,匈奴大乱。

机不可失,张骞在匈奴内斗的刀光剑影中,想方设法再次逃离,终于回到了阔别十数年的祖国,一路惊心动魄尽数掩埋于风沙之中,落在史书上只短短几行字: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邮票上的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本是要说服月氏与汉联手,共同对抗匈奴。在匈奴耽搁的十年中,月氏磨平了血气,导致张骞并未能真正完成此行的使命。

但张骞此行,可谓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大汉的天子与臣民从他口中,第一次知道在汉朝的疆域之外,还有着许许多多与汉朝风物迥异的国度,不光匈奴与月氏,还有大宛、康居、安息、大夏,还有临大水的身毒国、乘象而行的滇越国……

也是自张骞此行,西域诸国“始通于汉矣”,大宛的天马、安息的葡萄、身毒的佛像、昆仑的玉,当然还有汉朝的丝绸,在张骞行走过的这条路上,从西方到东方,从东方到西方,络绎不绝。

本文作者:影子34637486(今日头条)
    Tags: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