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年前的《圆明园游记》呈现圆明园辉煌(4)野史趣闻
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难纪念日,在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即2010年10月18日,我将收藏的法国人M.G保蒂埃1862年写的《圆明园游记》整理发表,并作一小序,做为圆明园祭奠。
《圆明园游记》写于1862年,选载于1864年出版的《环游世界》。即《圆明园游记》比雨果1875年闻世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早11年让世人了解了圆明园。而且从《圆明园游记》文章内容看,这篇文章虽写于1862年,但作者对辉煌时期的圆明园有过目睹,对1860年圆明园被毁前的胜景有详细记载。
序:
据史稿载,北京西北,群山连亘,自太行迤逦东趋,若天然屏障,其下陂陀起伏,流泉环带,泉之巨者曰玉泉,东南汇为昆明湖,余支衍曼,散于近郊,春夏之间,萍藻蒲荇,交青布绿,野禽沙鸟,出没翔泳其间,无殊江南风景。
康熙十四年幸玉泉观禾,嗣后遂常幸西郊。迨三藩平定,海内又安,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八年,再度南巡,乐江南湖山之美,就海淀西丹陵,明武清侯李伟清华园故址,命吴人叶陶筑畅春园为避喧听政之所。
雍正践祚复有营建圆明园之举,园在畅春园北里许挂甲屯,康熙四十八年赐为雍邸私园。雍正三年,大礼告成,就园南建殿宇朝署值所,为侍直诸臣治事之地,又溶池引泉,辟田卢,营蔬圃,增构亭榭,斯园规模遂大体略具……。
咸丰十年秋,英法联军,进逼北京,举五世经营与百余年之积蓄,付诸一炬,……
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当时英法联军纠集两万余人,乘军舰由上海进发,借口护送英法公使赴京交换 1858 年签订的《天津条约》批准书,而重燃战火。此时僧格林沁亲王统兵两万在海口设防。并上呈皇上:英法侵略者这次重兵来犯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先前他们曾两度在广州挑起战端 ,但均未达到预期目的。这一次侵略者采取的策略是以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 ”, 而又屡屡节外生枝, 条件愈益苛刻,目的是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爱国大臣纷纷上书咸丰皇帝,请求“罢议和 ”。僧格林沁书奏咸丰皇帝指出 : 英法诸国 “志在精华”和“利我土地 ”,他们此次不 惜倾兵重资“岂专为议和换约而来 ?”乞求讲和的结果也只能是 “徒损国威,与事无济” 。
僧格林沁请战:按海口敌我力量对比,虽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此时大沽前线广大官兵,志切同仇,效命疆场。但若一旦自屈,尚守心涣散,更难收拾。因此“断断不可不战,尤不可不速战!” 。
然而在此紧急关头,清政府的当道诸公,意皆主和,咸丰皇帝迟迟不决计用兵,结果造成“执政主和,疆臣观望”,兵民不知所措的被动挨打局面,痛失了在其立足未稳时的歼敌良机。
在疆臣观望之际,英、法联军攻下大沽口,血洗张家湾,强占通州城,处于不利战机的清将僧格林沁及瑞麟、胜保的人马节节败退。英法联军并未直接攻打北京,而是迳取圆明园,意欲擒获咸丰帝,以提高议和的条款。
咸丰携懿贵妃(年轻时的慈禧)等逃奔热河避暑山庄,英法联军强占了圆明园,掠去异宝奇珍后,火焚了这座人民血汗筑起的世界名园。
在圆明园被毁一周年的1861年,雨果写出《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信中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耸立在欧洲文明地平线上的一个东方文明的朦胧轮廓(圆明园),这个奇迹现在消失了。”雨果的信让后人了解了当年一个正直的外国人对侵略者的愤慨和谴责。但这封信静悄悄地收录在他的《言行录》里沉默14年后,直到1875年《言行录》出版时《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才和世人见面。
我收藏一册1864年法国出版的法文版《环游世界》里选载一篇叫《乾隆皇帝的避暑宫殿---圆明园游记》(简称《圆明园游记》)的法文书稿。书稿图文并茂,内容写圆明园被毁前后。作者(M.G.Pauthier)M.G. 保蒂埃(生卒年代不祥)法国人,著名的汉学家,他出版的诸多有关汉文化的书籍在汉学研究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曾经将汉字和楔形文字进行比较,提出了中国文明和巴比伦文明有亲缘关系的说法。
《圆明园游记》写于1862年,选载于1864年出版的《环游世界》。即《圆明园游记》比雨果1875年闻世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早11年让世人了解了圆明园。而且从《圆明园游记》文章内容看,这篇文章虽写于1862年,但作者对辉煌时期的圆明园有过目睹,对1860年圆明园被毁前的胜景有详细记载。圆明园被毁之后,M.G. 保蒂埃又特地来了圆明园,并面对残景驻足良久,悲愤万千,痛心疾首。回到法国后,看着他收藏的刻印于乾隆年代的精美铜板画,回忆并写下了《圆明园游记》。作者像是一位独具匠心的画家,用极其细腻精彩的笔致,描摹了圆明园融山水园林为一体,风光旖旎的园林胜景,让读者对圆明园巧夺天工,东西合壁的建筑艺术叹为观止。他和伟大的作家雨果一样,对侵略者进行了谴责,惋惜地说:“圆明园是世界文明的体现,可它却在点燃的火焰中消失了。”并疾呼:“火烧圆明园的行为是绝对的袭击方式,是野蛮的。所有帝国都不应该再做出类似的愚事。”
有趣的是,作者M.G. 保蒂埃说:“我们很高兴的看到,法国没有参与到火烧中国圆明园这一野蛮的行为中来。”我想,如果M.G. 保蒂埃这段话有些根据的话,那法国充当的角色,大概就是雨果文中所说的“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中的“洗劫强盗”吧!但更大的可能还是作者惧怕来自于当局的压力所致,而笔不由心地为其辩护粉饰。
是为序。
:(作者收藏)
第四部分
人们一般都不知道,圆明园有类似于在欧洲的一座城,乾隆皇帝将那里的风景和陈设都仿照凡尔赛宫的景象。一位法国传教士在1786年10月在北京给巴黎的一个老书商写了一封信,信中介绍道:
“你想象一下,圆明园的所有欧式房屋都和那二十个凉亭一样具有代表性。我将这些图寄给你。依据乾隆皇帝的旨意,这些房子的装饰和家具都有欧洲风格。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何在景色和布置上能如此丰富,且都是非常典型的各种西方风格。”
是这样的,新建筑里有一个房屋专门用来生产并放置戈布兰工厂生产的挂毯,这些挂毯是在1767年从法国宫殿引进的。现在大部分房间都有这种挂毯,到处都散发着美丽的味道。观察这间屋子,长宽各有70英尺,很大,机器的摆放也很符合比例,而且机器是可以移动的。这些机器花费了二三十万英镑,因为工作要求是非常精细的,并且这些丰富的做工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
您一定想知道是否美丽的圆明园的泉水能够再次涌出。自传教士p.benoist死亡,我们对管道等的修复还处于缺损状态。那种能够将水抽到宫殿里来的机器是由p.benoist制造的,现在已经被破坏了或者是使用时间过长了。它并不需要被修复,而且中国一定放弃了旧的使用方式,换新机器成了必然。在这个民族的政治体制中,对劳动人民的使用是有些令人尴尬的,劳动力的闲置是不安全的。例如,我们知道当皇帝漫步在欧洲的建筑区内,一至两天前,他就让人们带好足够的水,那些水是从城堡里最大的水池里抽出的,皇帝走到哪里,水就得带到哪里,且要永远充足。
在圆明园里有一些分散着的零星的小房子,这是专门供王子在园子里散步时休息用的。其他房子住着皇室的人。每个皇子,即皇帝的儿子,都和他的随从,他的政客,他的家庭等住在特定的区。
在25岁到30岁之间,皇子往往会获得一些特权或者封为皇帝,那么,他就会离开圆明园,到北京城里去。这个城的每一个区都被装饰成宫殿的样子,其中许多楼宇都被很多朝代所保留纪念。皇宫所设的规矩在世界范围内来说,都有利于制止暴乱、扑灭火灾,起到监管作用。一旦火灾发生,他们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冲向大火。
我还要跟你谈谈万寿山,这是中国最美丽的景点之一。在圆明园里,它几乎是贯穿始终的,并没有被楼宇阻断。它是很典型的一座山依附于另一个山系的例子。这个山系开始于离这里七十公里的东海边,终止于欧洲的边界。”
雍正皇帝(乾隆的父亲,康熙的儿子)在这座山上修建了很多中国非常漂亮的建筑物,它们都在不同的高度上。这些宫殿在山上连成一体,十分宏伟壮观。在山角南边,有一个水池,半径大概有四分之一英里。这里有一个沐浴用的平台,终止于山脚下。水中倒映着山上的建筑,我不知道中国的建筑物竟有这么多种形状。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他想将这里变成他的乡间别墅。但当时中国的风俗使得他不能实现他的愿望,因为皇帝不能住在上一任皇帝住过的地方,而必须有自己的宫殿。
《古典庙与现代庙》这本书的作者用中文介绍了这二十幅雕刻画中欧洲的宫殿。我们不得不提到之前对于这些的描述。这些相似的插图也用中文按照原来的刻本写道:hai-an thang tching-mien。意思就是,南边宁静的水泊中升起海上宫殿。
建筑物前面有十个窗口,与阁楼一起在前面排列,两座建筑物的两端也向前突出。这三个部分的大门是用壁柱装饰的,分列在前门的两边。门顺着两边的楼梯一直延伸到庭院和花园。每一个楼梯的两侧都有喷泉,沿着喷泉的轮廓还摆满了盛满花的花瓶。这些楼梯边的喷泉和凡尔赛宫的圣云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只是这里的喷泉池壁上刻着部分龙的图画。所有这些水域都形成于了三角形的洼地。洼地两侧排列着12种动物,都是不一样的属姓,每排六个,中国人叫十二生肖神。人们可以根据这些动物来判断时间,因为在每一天的每一小时,以及一年四季里,这些动物在洼池中的倒影都是不一样的。

在接近宫殿的三角形水池里有一个很大的喷泉,喷泉中还有一个大石块,这个石块甚至大过了其他很多水中的石块。它也属于这个皇宫中特有风格的石块的一部分。最终,这些三角形的水池是皇宫中水群中的一大部分。这种水池是配合左右两边的塔而建,这种组合很奇特,我就不做过多说明了。在这里我们可以忽略一些小的细节的说明,但我会将它们记录下来。法国传教士p.benoist问过中国水利部尚书一个问题,他在1752年写道:“我和中国的皇帝曾同处一室,在炎热的夏季感觉也很凉爽,是水道的原因吗?皇帝确实将他的休息室建在园子里,里面放有卧榻,房顶是用透明珍珠做的,而不是木材,这样阳光就能够很好的照进来。园子里各部分和谐统一,不同的小小美丽风光,宫殿,娱乐室以及用来磨粮食的磨坊让人心旷神怡。喷泉、瀑布等已由农民重新修整,整体效果很好。因此空气更加清新,风景更加旖旎。”
在他1754年写的另一封信里,他说:
“我仍然以为皇帝管理液压机。现在皇宫内部也需要一台。但必须抽取皇帝宝座旁边的水,通过电流和大理石做成的渠引进来。我们所做的这些如果在欧洲,会用铅、铁甚至木材,而在这里,用的却是铜。在法国,成本也就10法郎。而在这里用于皇帝,则比一千英镑还多。在做这项工作之前,要提前预算花费,以及做好其他准备,而不能过于迅速的开工,一定要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未完待续)
[典藏之屋 ] 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本文作者:王金昌(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