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人崔莺莺,《西厢记》的主角!野史趣闻

2018-11-10 11:31:57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均带有很大成分的自传性质,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

莺莺人史皆实,张生名虚史实;张生之名即元稹之形。

崔莺莺的传说历久不衰,深刻反映了莺莺的良善,和人们对自由幸福的美好追求与愿望。其人其史,都真实地流传在安平这块古老美丽的土地上。传说,在旧社会,安平黄城村的人不准演看《西厢记》。这与民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厢》”的传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莺莺祖籍黄城村的崔家望门,不忍看自己的宗亲遭到侮慢和贬毁,因此禁演,禁看《西厢记》 。

崔莺莺就是河北省安平县黄城村(过去叫凤凰里)人,唐朝礼部员外郎崔元翰之女。她与中唐诗人元稹(zhěn)系姨表兄妹,二人曾有爱恋之情,遭元稹先恋后弃,而爱情破裂。后来,崔莺莺先被元稹写成《会真记》传奇行世,又被金、元人作《西厢记》而名垂青史。莺莺的母亲是睦州刺史郑济之女,784年生莺莺,莺还有一弟。姨母有文才,779年生子元稹,长莺莺7岁,稹为中唐著名诗人。莺莺德才兼备,是古代女性的美好形象;莺莺作为著名文艺作品《西厢记》的主人公,既是莺莺的骄傲,也是安平人民的骄傲。

《西厢记》是一个纯粹的古代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崔莺莺和张君瑞密约生情,终成秦晋的凄美悱恻的爱情史,令几代读者为之迷醉。“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这出剧的主题,并成为千古名句,而小丫环红娘的名字,最后演化成促成姻缘,成人之美人士的代名词,广为传诵。《西厢记》描写了书生张君瑞和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崔相国死后,其妻崔夫人、女儿莺莺扶柩回原籍博陵安葬,途中羁留河中府普救寺内。书生张君瑞赴京应举,路经普救寺,见莺莺容貌姣美,倾心爱慕,遂向寺主借得僧房半间留居寺中,并向莺莺表白爱慕之情,莺莺也对张生渐生恋情。叛将孙飞虎听说莺莺貌美,带五千人马前来抢劫,全寺惊慌失措;崔夫人传令:倘有退贼之人,愿将女儿许配为妻。张生修书向知交武将杜确求援,遂解了普救寺之围。

不料,崔夫人矢口毁约,设筵席让莺莺和张生以兄妹相称。莺莺因母亲失信背约,内心极度痛苦。张生也因此抑郁致病。莺莺让红娘去探病,张生遂托红娘传递书简,莺莺回书,以“明月三五夜”诗相约,张生如期赴约,莺莺却又羞怯犹豫,反责怪张生无礼。张生病情从此加重,卧床不起。红娘只好陪莺莺去探望张生,莺莺遂与张生结成百年之好。日久崔夫人得知,拷问红娘。红娘只好将原委说出,并责崔夫人言而无信。崔夫人理屈辞穷,只好虚允张生与莺莺结为夫妻,但又坚持门庭内不能有“白丁女婿”,要张生取一纸功名来,方可与莺莺完婚。张生被迫赴京应试,一举金榜题名。又经过一番周折,张生终与莺莺结为百年之好。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取材于唐人传奇小说。《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面的—折。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产生于金代章宗时期。《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但它不是一般的改编,而是名副其实的再创作。作者基于“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思想,改变了张生的形象和莺莺的悲剧命运。崔、张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双双出奔,并获得了美满团圆的结局。

元朝统一中国后,南北各自流行的唱本和剧本自然地、迅速地汇拢起来,出现了一个戏曲大会师的空前盛况。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在继承和吸收了前人的成就的基础上,创作出杂剧杰作《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不仅在形式上由叙事体的讲唱文学变成了代言体的杂剧,而且在思想深度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开掘。热情歌颂了崔、张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赞美了他们“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的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爱情追求,并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红娘说出真情,并抓住老夫人理亏的要害,她非但不领罪,反而条分缕析地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处置不当。老夫人无可奈何,只得承认既成事实。但老夫人并不就此善罢甘休,找出一个借口,“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所以又强令张生立即进京赶考,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的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这折《长亭送别》所表现的,就是在同老夫人的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挫折。

这一折的戏剧冲突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而这一矛盾是通过莺莺送别张生时依恋悲伤的心情表现出来的。莺莺与张生历经磨难,刚刚如愿以偿,又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被逼着“昨夜成亲,今日别离”。莺莺虽反对张生进京赶考,但在老夫人的压力下,却又无力留住张生,因此内心十分痛苦。另外,她既怕张生不得功名不敢回来,又怕他一旦高中得志,停妻再娶,内心矛盾十分复杂。王实甫用他那含蓄蕴藉、带着感伤的情调和清丽色彩的个性化语言,深入细致地表现了莺莺这种复杂的心理变化。故这一折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

在这折戏里,并没有跌宕曲折的戏剧情节,它那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来自何处?

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写。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环境的约束,封建礼教的教养,对她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她的青春觉醒,在行动上经历了不断追求和动摇的曲折过程。她既是情不自禁地向爱情走去,但又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反复“作假”。崔莺莺在爱情中的“作假”,(1)说明社会环境、封建势力对她有巨大压力;(2)说明崔莺莺追求婚姻自主与所受的封建教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3)说明莺莺也背着封建社会女子的因袭重担。

崔、张的私自结合,标志着原来自己心里的那种自然憧憬、责任观念的冲突的和解。但老夫人又逼张生进京赶考,这又给她造成新的感情重压。张生不得官不回来,婚姻徒成泡影;得了官又怕张生停妻再娶,爱情反成恨事。这又形成了莺莺内心新的冲突。作者将艺术触觉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个特定时刻的人物的心灵深处,细腻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这种复杂的心理内涵。这里交织着对“前幕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悲离的无限悲戚,对追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对强拆“鸳鸯两下里”的作法的深深怨愤和对当时司空见惯的声容易妻爱情悲剧的不禁忧虑。这些内容,这些感情交织在莺莺心中,这也就是她所说的“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

同时作品又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洁灵魂美。莺莺在送别张生的时候,那种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那美好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去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似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势的利益。

总之,《长亭送别》这一折戏,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感情潮汐的人物心理。这就是最大成功之处。

表现《长亭送别》的清代磁盘:

图欣赏:

1、初遇

2、借厢

3、闹斎

4、和诗

5、匪惊

6、邀宴

7、赖婚

8、听琴

9、传简

10、赴约

11、赖简

12、卧病

13、问病

14、佳期

15、拷红

16、饯别

(本文由河北人河北事与杏花雨霜叶秋共同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作者:河北人河北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