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死清代皇帝的难度有多大?这么说吧,还不如拿刀直接冲进紫禁城野史趣闻
在很多清宫影视作品中,皇帝和后妃一般用膳都要用银针试毒。设想,如果清代的皇帝都将自己的性命寄托在这根银针上,那就有点儿戏了。历史上,清代的皇帝对下毒这件事都十分重视,银针试毒只不过是最后一关,在之前的还有很多防范措施。

自古以来,皇帝被公认是一个高危职业,死于非命者不可胜数,命丧毒物的也不在少数。因此,历代皇帝都将吃饭视为危险系数最高的活动。不过,话又说回来,能当上皇帝的都不是省油的灯,尤其是清代皇帝,更是将防毒的功课做足,避免死于非命。
乾隆时有一份内务府档案记载:“乾隆十二年(1747年)九月三十日,万岁爷在弘德殿进早膳毕。”“十月初一日,万岁爷在重华宫东暖阁进晚膳。”“十月初九日,万岁爷在养心殿用膳”。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清代的皇帝用餐地点不定,可谓狡兔三窟,诺大的清宫,吃饭时间一到,皇帝在哪用膳就是个机密问题。
因此,宫中的人想要给皇帝下毒首先就要摸准皇帝在哪用膳。而事实证明,皇帝用膳地点根本没有规律可循,完全要靠撞大运。不过,肯定也有人会说,管他皇帝在哪用膳,只要在根源上下手,这毒就一定能下。如果买通御膳房的御厨,不就可以大功告成了吗。

如果要是这样想,那就更天真了,这个概率更小。清代负责皇帝饮食的机构是御膳房,而御膳房的直接领导是内务府。内务府都是什么人?那可是皇帝的家奴,虽说冠以“家奴”二字,可事实上他们都被皇帝当成是自家人,自家人下毒害自家人,这道理自然也说不通。
内务府对御膳房的管理相当严苛,专门设立管理大臣若干人,这些大臣都要经过皇帝的严格筛选才能持证上岗,一般都是心腹之人才能胜任。另外出于安全考虑,御膳房规定每个炉灶上须一人配菜,一人掌勺,一人打杂,三人互相监督,每一个工作过程还要被内务府笔帖式检查。

御厨在炒菜、盛菜、送菜的时候,膳房总管、提调的眼睛都会紧盯每一个动作细节,每道菜旁边都有档案记载,清楚地记载着每一个炉灶上人名。况且,御厨在烹制每道菜是都要准备两份,一份呈给皇上,一份留作样菜,以备查验之用。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追查相应责任人。
有了这样严格的防范措施,御厨们就是想下毒也没有任何机会。再者,清朝大多皇帝用膳基本上要达到100多个菜,但不是每个菜都要吃,如果要是去收买御厨下毒,意味着每个菜就要收买五六个人,如此算下来,一桌御膳就要收买数百人,想到这里也是很伤脑筋的。当然即便是收买了御厨,也还不能忽视验毒这一关。

清代时,毒药的品种还较为单一,最主要的就是砒霜。因为银和砒霜接触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因此用银来测毒就很灵验。这就是清宫中盛菜的铜器大多用银器而不用金器的缘故。
另外,清代皇帝用膳不是用银器测毒后便会动筷子,这中间还有一个环节,就是要太监试菜,称为“尝膳”。只有太监经过验证无毒后,皇帝才会示意侍膳太监将自己喜欢的菜盛至碗中,开始享用。
就是做到了以上环节,皇上还是不放心。清代有祖制,皇帝吃饭有个“吃菜不许过三匙”的规定,至于这个制度是谁发明的不得而知。可历代皇帝对此都得遵守,不管是什么菜,或是有多喜欢吃,都不能超过三匙,这是为了不让皇帝因为喜欢某道菜而留下安全隐患。假如皇帝说“这道菜不错”,那么结果就是这道菜十天半个月也不会出现在御膳上。

看完了上面这些,想必大家都清楚,要想在清代皇帝的御膳中下毒那简直比登天还难,这么说可能还不够直白。换句话说,假如真有人想毒死皇帝,那不如直接拿刀冲进紫禁城,这样都比在饭菜里下毒来的容易。
本文作者:左都御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