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文明传承的新石器石磨野史趣闻

2018-11-09 21:32:47

一、见证东北农耕文明兴起与地域文化传承的新石器石磨

二、磨盘和磨棒贴合紧密,磨面平整粗糙

三、磨盘背面的凿痕显示出先民非凡的石器加工技艺及聪明智慧

晨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孙波 摄影报道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可详细了解中国农耕文明起源的人恐怕并不多。其实,早在距今约20000年前,生活在我国辽阔大地上的远古先民便开始对一些有利于人类生存的野生植物进行管理,以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距今约10000年左右,我国便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今天,记者就将借助这套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磨盘组件来穿越时空,追溯一下我们脚下这块北方大地上兴起的农耕文明以及地域文化的传承……

精细实用的远古石磨

石磨,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也绝对不要以我们耳闻目染的石磨形制,来臆断记者将要介绍的这套新石器时代石磨。那么,这套石磨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呢?

从整体看,这套石磨分两个部件——磨盘和磨棒!磨盘呈上窄下宽的梯状形制,最宽处达32公分,最窄处约14公分,厚度约2公分。磨盘中部内凹明显,给人以直观的研磨痕迹。磨盘背面显露出斑斑凿痕,令人不难想见,该磨盘并非直接取材于自然形成的石板,而是通过人工雕凿打制而成,其制作难度可见一斑;磨棒,两头粗圆,中间方细,呈哑铃状形制,整体长约15公分,中部直径约3公分,同样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研磨痕迹,令人遗憾的是,磨棒中部已经断裂,能够看出明显的人工修复痕迹。就石质看,这套石磨整体呈灰白色,具体属于哪种石质尚未通过专业分析与测定,难下定论,但其石质却十分细密而坚硬,而且磨盘和磨棒贴合紧密,磨面平整粗糙,十分便于研磨之用……

总之,如果用现代制作工艺来衡量,这套石磨可谓古拙至极,但如果穿越近万年时光,回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远古聚落中,这套石磨则可堪称精密工具,一定代表着当时最高生产力水平。因为,新石器时代早期,远古先民在生存状态极为原始,且加工工具极度落后的生产条件下,能够打制出这样一套石磨,其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与人工将是十分巨大的。因此说,这套石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是我国远古先民坚忍不拔的生存意志,更折射出先民们的高超技艺与聪明智慧。

石磨砥砺出的农耕文明

作为农业大国,石磨在我国农业文明中始终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器物。而这套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磨盘组件自面世后,便被牡市收藏爱好者张国凡所收藏。通过对该石磨盘组件的研究,张国凡也渐渐明晰了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农耕文明的渐进历程……

“这套石磨的形制,还原了石磨演变的原生态!”借助对该石磨的研究,张国凡告诉记者,石磨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后世所用的各类旋转型石磨,据考证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公输般(即鲁班)所发明,虽几经演变,但基本形制并无太大变化,一直沿用至今。无论石磨形制如何演变,但就促使其诞生的历史及社会背景看,无疑都是农耕文明的兴起及发展!

的确,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在漫长的岁月里,过着原始采集、狩猎的生活。正是在这种原始的采集与狩猎过程中,农耕文化才得以孕育和萌芽。因为,先民从采集中,逐渐学会了辨认果实和种子。特别是,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观察到,植物的籽粒掉落后会在地面上长出新的植物,于是就把采集到的植物的籽粒种植在居住地的周围,并打制石器,制造生产工具“以垦草莽”,开始了“刀耕火种”的最原始的农耕生产。

对此,专家通过考证证明,早在距今约20000年前,生活在我国辽阔大地上的远古先民便开始对一些有利于人类生存的野生植物进行管理,以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距今约10000年左右,我国便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此后,长江中下游的先民最先开始栽培稻米,而我们北方先民则开始栽培粟和黍。收获的粟和黍需要脱壳方能食用,于是北方先民运用智慧打制出了石磨这类粮食加工工具。

“粟和黍就是我们吃的小米和大黄米。这套石磨的出土也证明,我们北方农耕文明是伴随中华农耕文明整体兴起的,并不落后于中源地区,进而颠覆以往人们所误认为的,北方属荒蛮之地,只适合游牧而不善于农耕的认知误区。”眼望石磨,张国凡分析说。

石磨传承的北方地域文化

这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磨盘组件出自于吉林省白城子地区,属北方先民打制并使用的石器。这即证明了,我们北方地区农耕文明的兴起与繁盛,同时也昭示出了北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套石磨所处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正好是我们北方兴隆洼文化时期。”张国凡告诉记者,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村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兴隆洼文化的年代为距今8200至7400年,是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不仅填补了中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而且还将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向前推近了3000余年。此外,兴隆洼文化也是北方三大文化系统之一,它的发现解决了红山文化的源头问题,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文化传承与研究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具体联系到该石磨来说,在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工具中,磨制石器比例十分显著,多是从事农耕所用的石斧、石铲、锄形器等,其中便有大量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此,专家通过对兴隆洼文化工具统计数据证实:兴隆洼文化的经济形式已由原始的狩猎、采集为主,过渡到以农耕为主!

更具说服力的是,在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经国内外多家不同的碳14实验室年代测定,均证实兴隆洼出土粟的年代距今约7650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小米实物遗存之一,也是唯一经过精确年代测定的最早的小米遗存。对此,英国剑桥大学课题组研究发现,欧洲的小米应该是从东北亚传播过去的,考虑到兴隆洼遗址所处位置,极有可能是小米向欧洲传播的起始点……

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兴隆洼文化为典型代表的,东北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已经与黄河流域的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所相当。而这一切,均可通过这套诞生于我们本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石磨,得以洞察与明晰!

本文作者:牡丹江晨报(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