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这些优势,“北京”在历史上统治了中国六百多年野史趣闻

2018-11-09 21:31:41

过去的五六百年,北京城大部分时间都是中国的心脏。它曾经是青铜时代的王都,也曾是盛唐时的边防重镇,这里的范阳节度使掌握的军队是所有节度使中最多的,责任重大。此外,它还是辽国的南京,金国的中都,但直到元朝的时候,北京才真正统治了全国。

北京皇城

其实,定都北京对于汉人来说确实是靠北了点,但对蒙古人却是刚刚好的。大都北临燕山、长城,西有太行山脉,东靠渤海,南为广阔的华北平原,处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界的位置,进可攻,退可守,往南的话可以一马平川,便于调兵遣将,灭亡南宋,日后如果统治不稳,抵挡不住长城以南各民族的反抗,逃回草原也是非常方便的,毕竟离族源地这么近。几十年后徐达、常遇春带兵北伐,元顺帝果然就是这么干的。

北京:栩栩如生的明皇宫蜡像

胡虏无百年之运,汉化程度不高的蒙古统治者支撑了九十七年便回去放羊了。朱元璋统一了全国,但他对首都南京并不满意,因为自古以来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是些短命王朝,什么东吴、东晋、南唐等等,没一个活得长,不吉利;宫殿的风水也不好,更重要的是,离北方的边界太远了,鞭长莫及,一旦有什么大事发生,需要皇帝处理,这一来一回,黄花菜都凉了好几天了。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登上了皇帝宝座,在他的要求下,兴建紫禁城、长陵,并把明帝国的首都迁到这里。对于汉族政权来说,这是绝无仅有的,天子亲自守边,这得有多大的自信。北京是朱棣当藩王时的封地,他的老巢,有着感情基础;在南京,他杀了太多建文遗臣,闹得天怒人怨,安全堪忧,万一有哪个想不开要拼命的呢;生活的地方又离父亲的孝陵这么近,一个叛乱者,想到这些心里不会是风平浪静的。

北京:明十三陵长陵“朱棣”雕像

明成祖迁都北京也不是所有人都举双手赞成,这不,他老人家一死,太子朱高炽一登基,便有迁回之意,他当太子的时候就是在南京监国,更喜欢南京,可惜他即位还没一年就暴死了,死因成谜。接替他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宣宗跟爷爷朱棣的关系更铁,朱棣征讨漠北就把朱瞻基带在跟前实习,每当朱高炽的太子之位遭到挑战,解缙就会对朱棣说:“好圣孙,好圣孙。”听了这话,朱棣换太子的心思立马少了一大半,所以朱高炽能顺利接班,朱瞻基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就跟康熙喜欢乾隆的情况差不多。明宣宗自然更支持定都北京了,他发布诏书,说国都“暂定北京”。哪里是什么暂时,之后就没改过,这么说明显是给父皇留面子。只是定都北京有一个大隐患,那便是安全问题,国家强的时候好说,万一弱了就很揪心。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俨然成了屠宰场,二十万明军精锐全军覆没,英宗成为俘虏,瓦剌军队携得胜之威,兵临北京城下,一时南迁之议再起,关键时刻,于谦力挽狂澜,杀退敌军,也保住了北京的地位。

皇家宫殿

后来明朝皇帝是越来越喜欢北京了,不光给北京修了外城,就连死都非死在北京不可。崇祯末年,闯军北上,有大臣建议皇帝从海路南逃,崇祯拒绝了,他觉得国君就应该死社稷,逃跑太没责任心了,你以为我是宋高宗啊。平心而论,想死还不简单,最终如愿吊死在煤山上,为景山公园增添了一景,为十三陵景区增添了一陵。

本文作者:丝路说(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