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双枪老太婆了解一下?给你们涨涨姿势!野史趣闻

2018-11-09 10:35:19

双枪老太婆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中央电视台也在2006年上映《双枪老太婆传奇》的电视连续剧。

双枪老太婆是著名小说《红岩》中塑造的传奇人物,为华蓥山游击队的成员,因善使双枪被誉为双枪老太婆。《红岩》的作者之一杨益言说:作为“双枪老太婆”形象的原型有三人,分别是邓惠中、刘隆华、陈联诗。她们三人都是共产党员,都参加和指挥了华蓥山地区多次起义和武装斗争。但邓惠中牺牲了,刘、陈二人都坚持到了革命胜利。

邓惠中

邓惠中(1904年—1949年),四川岳池人,原名张惠中、张若兰,在投考岳池女师报名时,出于对丈夫的敬仰和深情,故改名邓惠中(革命烈士)。1904年7月生于四川岳池县,1933年毕业于岳池县女子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教员、校长。1939年8 月在南充教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妇女特支书记、县委妇女委员。爱人邓福谦(中共早期党员)1938年去延安后,她孤身一人带领着三个孩子白天教书,晚上办农村夜校。她经常利用教师和校长的身份,走家串户地发动群众,进行抗日宣传,秘密从事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因邻居告密被捕。

在敌人半个多月的审讯中,邓惠中坚定沉着,毫不动摇。在特务们以保全儿女性命进行威胁劝诱时,她狠狠打了特务一记耳光。敌人恼羞成怒,把她捆起来,用竹签从指甲钉进去,钉一下问一句。邓惠中脸上挂满了豆大汗珠,咬紧牙关,直到昏死过去。后来敌人又惨无人道地施以多种酷刑,她仍坚贞不屈。在岳池军法室被多次刑讯后,她和次子邓诚一道被押送重庆“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1949年11月27日,在敌人大屠杀中,母子同时殉难,壮烈牺牲。时年四十五岁。

陈联诗

陈联诗(1900年~1960年),女,又名陈玉屏,1900年出生于川北道顺庆府岳池县资马乡罗渡溪场(今四川省岳池县罗渡镇)的一个书香世家(搁现代就是白富美模板),其父母都来自明清时期出过翰林的大家族。川东华蓥山游击纵队的主要创建者与领导者之一,多次参与并领导华蓥山武装起义,为中国近代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期,陈联诗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强行劝退脱离中国共产党,之后陈联诗共写下了42份入党申请书,直至因病离世也未能实现这一夙愿,抱憾而终。1982年,党组织为陈联诗同志平反,并恢复其共产党员的身份。

刘隆华

刘隆华,又名刘冰,当年华蓥山游击队第五支队的政委。1935年,当时只有14岁的刘隆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庆市巴县(今巴南区)女中(搁现代就是学霸)。2004年12月20日因病去世,23日在重庆江南殡仪馆火化,享年83岁。刘隆华老人的一生,刚直不阿,能武能文,她特别爱学习,她不但从事过武装斗争,又开展过大工业建设,据熟悉她的同志讲,刘老办事既讲原则又能灵活处置。她为普通百姓和大大小小的企业办了许多好事、实事,至今令人难忘。“求真理,一生革命,浩气如虹映日月;为人民,艰难创业,鞠躬尽瘁泽人间”对她一生的追求做了极好的写照。

说完《红岩》中的人物原型,其实还有另一个真实的双枪老太婆。

赵洪文国(1881—1950),女,满族,汉军旗人,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本名洪文国,夫姓赵,故以赵洪文国知于世,人又多称“赵老太”、“赵老太太”,无党无派。抗日战争时期她屡挫屡战,协助其三子赵侗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铁血军”、河北“国民抗日军”、河南“太行山光复军”以及“晋察冀游击纵队”,当时被国人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赵洪文国的二子赵连秀、三子赵侗、爱女赵理智,均积极投身抗日救亡。

查阅有关史料得知,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在四川境内的确有一位具有传奇色彩且闻名中外的双枪老太婆。她四次参与组建抗日游击武装,被誉为“游击队之母”。曾与宋庆龄、何香凝在香港联袂参加抗日募捐火炬游行,冯玉祥、陶行知、黄炎培等等给予他高度评价,并成为抗日密友。斯诺、爱泼斯坦等国际友人专题向国外介绍她的抗战事迹,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她曾受到蒋介石夫妇的热情款待,成为国民党要员争相交结的座上宾。1939年末开始,她布衣长衫走访四川省百余市县,宣传抗日救国,慰问军烈属,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其手持双枪抗击日寇的传奇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1949年末,她受蒋介石委托,组织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驻足重庆,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指挥“反征粮”暴动,提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川西一带响应者数万之众。其主要据点之一就是蓥华山。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的人文景观中有这样一段介绍:“蓥华镇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蓥华山足下……曾被蒋介石封为“抗日游击队之母”的赵洪文国,生前多次逃进蓥华山中,躲避共产党队伍的搜捕,遗址颇多。”

赵洪文国

双枪老太婆并非四川人,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满族人。老太婆的称谓,是由子女叫起的。1934年她携子女入关后,因子女不便以满族习惯称母亲为“讷讷”,又不习惯于汉族习惯称之为“妈妈”,于是,在旅居四川重庆时,子女学四川方言亲昵称母亲为“老太婆”。由此,围绕赵洪文国身边的一些中青年也随之仿效,“老太婆”称谓由此远播。

同学们涨姿势了没有。

本文作者:小川读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