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奇侠——真实的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野史趣闻

2018-11-09 10:32:52

战时期,有这样一位中国东北的老太太。她把自己的儿子、女儿都培养成了抗日的战士,她有两个儿子被国军授予将军军衔,她的女儿也死在了抗日的战场上。她本是富裕之家,但是为了抗战他毁家纡国,自己的小家被日军化为了一片灰烬。她在年逾花甲时,仍然奔走在全国各地宣传抗日,为南方省份的人们带去北方抗日军队的消息。她被国人称为中国“游击队之母”,她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赵洪文国,女,满族,辽宁省岫岩县人,她生于1881年,日俄在东北土地上的那场战争她是亲历者。从那个时候起在她心里就深深的埋了对侵略者的仇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候,赵洪文国已经是一个年逾花甲的老太太了。为了抗击日军的侵略,赵老太太散尽家财,支持的他的儿子赵侗组织“少年铁血军”。这支部队以学生为主,他们占到部队人数的九成,由于这支部队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所以他们在战斗之余,还开办学校教授文化,让下一代从小就摆脱日军的奴化教育。赵老太还亲力亲为,为铁血军购买军火、军需。美国联合社的记者爱泼斯坦,在他的《人民之战》一书中,详细的记录了赵老太为铁血军购买枪支和运送军火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外国人对这位中国老太太的敬佩之情。1934年,日军偷袭了铁血军总部驻地,也是赵老太的家乡赵家堡子,将赵老太一家六口,连同赵家族人300多人一起抓进了日军监狱。临走时,日军还一把火把赵家堡子烧了个干干净净。在狱中,赵老太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并没有屈服。两个月后,日军关东军司令部核准了对赵老太的死刑。临上刑场时,日军仍想做最后的说服,赵老太还是义正言辞的拒绝了日军的诱降。就在临刑前,铁血军通过一次突然袭击,救出了赵老太,并且也救出了被牵连的族人。家园被毁,自己也险些命丧枪口,这些并没有让赵老太惧怕,出狱后不久,赵老太携家人潜入了北平城,继续支援“少年铁血军”的活动。在她的支援下,“少年铁血军”发展到了11000多人,在东北及华北地区发动战役300多次,击毙日军及伪军4000多人,俘获敌人2000余名。要知道那时候,全面抗战尚未爆发,赵老太和他儿子赵侗领导的“少年铁血军”完全是属于孤军奋战。能够取得如此成绩,确实让世人瞩目。

1937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夕,身在北平的赵老太就侦知了日本人的野心。她决定在北平组织武装起义,再次挺身而出抗击日军的侵略。她的举动得到了杜月笙、史笙赓、沈鸿烈、马占山、张学良的支持,这些人出钱出力,赵老太四处奔波,很快,一支叫做“华北国民抗日军”的抗日队伍在北平成立起来。7月20日,赵老太和他的儿子赵侗在北平城郊西南的北羊城起义,打响了民众抗战的第一枪,这一枪不仅响得及时,也响得相当漂亮。“华北国民抗日军”不仅攻破了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了里面1000多抗日义士,他们还凭借自己手中的轻武器,击落了一架日机,这在国内乃属首次。这个消息在全国一经传开,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为赵老太与敌军战斗时喜欢腰插双枪,所以“双枪老太婆”的名号也随之传遍全国。也因为有了如此响亮的名号,华北的青年们慕名而去,积极参加“华北国民抗日军”,在短时间内,“华北国民抗日军”就发展到了9个支队,在外围还有6个游击队,人数达到25000多人,成为华北平原上一支不可小觑的抗日武装。

有了队伍,又有了名气的赵老太并没有止步不前,她南下广州、香港、南洋各地去宣传抗日,并且为抗日军队募捐。这位传奇人物的到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陈嘉庚、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流,都慕名接见了赵老太。有了这些社会名流的支持,抗战宣传在南洋各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也为中国的抗战募集筹到了大批的资金。1939年1月,赵老太受蒋介石的邀请,来到了抗战陪都重庆。当时的新闻媒体描述,重庆万人空巷,重庆人民都自发的走上街头欢迎赵老太,为的就是一睹“双枪老太婆”的风采。蒋介石亲自接见了赵老太,在会见时蒋介石称呼赵老太为“游击队之母”。传说蒋介石还与赵老太结拜为兄妹,当然,这也是坊间传闻,无从考证。宋美龄也在重庆媒体上发表文章,赞扬赵老太为“全国妇女之楷模”。重庆的著名作家,还以赵老太的事迹为素材,写成了《凤凰城》、《赵老太太》等多本书籍。赵老太在全国的盛名一时无二。不过赵老太是清醒的,她拒绝了国府赠与的汽车、洋房,甚至帮儿子赵侗拒绝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国难当头,她和她的儿子再一次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抗战的洪流当中。就在赵老太的为抗战四处奔波的时候,他的儿子赵侗却在率领部队,北上抗日的时候,在河北新富、灵寿两县交界处,遭到偷袭壮烈殉国。与赵侗一起牺牲还有他的妹妹,年仅二十岁的赵理智。面对丧子之痛,赵老太并没停止抗日的步伐,她强忍悲痛,仍然奔波于川北各县宣传抗日,为全国各地的抗战继续做着贡献,直至抗战结束,赵老太功成身退,隐居北平城。

赵洪文国,一生无党无派。用一个中国妇女的柔弱之躯,始终坚持抵抗日军对中国的侵略。她毁家纡难,手持双枪抗击日军,她无私地把子女送上抗日的战场,是那时候中国千万母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真实写照。

本文作者:卫国者(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