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李时珍与民间文学野史趣闻

文/六一散人
李时珍与民间文学
一
李时珍的故乡蕲州,冈陵起伏,陂泽纵横。
还是在童年时候,李时珍就常在离家百步之遥的雨湖渔船上玩耍,渔民打鱼,他帮忙收鱼篓、递工具,从渔民们那里认识了各种水鸟,如水老鸦、鱼狗子、淘河、白脸……
他还常和樵夫、农民在一起,认识了开舌黄花的蒲公英,开白色伞状小花的土茯苓,开紫色球形小花的千日红……
正式行医后,李时珍更是同情人民。“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金陵版《本草纲目序》),还虚心拜渔、樵、农、猎人为师。
此后,在楚王府当“奉祠正”,又与蛇山的僧人交朋友,并以蛇山观音阁为诊所替百姓看病;在北京太医院,他常涉足郊区,向民间请教;待他辞官离开太医院后,为修本草,他的足迹又遍布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河南、河北、浙江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处,都拜他人为师。

人民的口头俚语对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书中多次留下“野人”、“农夫”、“樵夫”、“山人”、“猎人”、“渔夫”、“车夫”等字样。
这些名字背后,有的是劳动人民的直接经验总结出来的偏方,有的则是一些饶有风趣的传说。
就拿寒号鸟来说。它又叫寒号虫、五灵脂、曷旦、鹖。
李时珍在描述它时说:“曷旦乃候时之鸟(其实属兽类)也,四足有肉翅。夏日毛采五色,自鸣若曰:‘凤凰不如我’。至冬毛落如鸟雏,忍寒而号曰‘得过且过’。”
这段话不足五十字,就把这奇特的小动物写得栩栩如生,多么象一篇寓意深刻的民间童话。
钟馗捉鬼的故事也是人所共知的。李时珍在 “钟馗”条下写道:“唐高祖时,钟馗应举不第,触阶而死。后明皇梦有小鬼盗玉笛,一破帽蓝袍大鬼捉鬼啖之。上问之,对曰: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蒙赐袍带之葬,誓除天下虚耗之鬼。乃命吴道子图象,传之天下……”

在“水萍”条下,李时珍写道:“世传宋时东京开河,掘得石碑,梵书大篆一诗,无能晓者。真人林灵素逐字辨译,乃治中风方,名去风丹也。”诗云:
天生灵草无根干,
不在山间不在岸。
始因飞絮逐东风,
泛梗青青飘水面。
神仙一味去沉疴,
采时须在七月半。
选甚瘫风与大风,
些小微风都不算。
豆淋酒化服三丸,
铁镤头上也出汗。
说它是民间谜语故事也可,说它是中草药故事也行,说它是民间传奇又何尚不是?
李时珍不仅把从劳动人民那里听来的故事写进了他的著作,还多次引述通俗易懂的民谚和民歌。
民谚,特别是医药卫生方面的谚语很多:
“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
——形象地概括了穿山甲与王不留等药物的主要功效。
“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
“宁得一把地榆,不用明月宝珠。”
——用押韵的句式,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中药五加皮和地榆的药用价值。
“有人识得半边莲,终朝可伴毒蛇眠。”
“心痛欲死,速觅延胡。”
——把半边莲治疗蛇伤、延胡治疗心痛的功效讲得透彻,易记易懂。
“舍命吃河豚。”
——河豚味道虽美却有毒,倘吃不得法,则可能毙命。李时珍引用这一俗谚,告诫人们千万注意,防止中毒。
“一叶白,食小麦;二叶白,食梅杏;三叶白,食黍子。”
——概括了三白草(一种利尿药)的生长过程,总结了“农人候之莳田”的经验。农民从三白草的生长过程看季节变化,做到不误农时。

《本草纲目》中还多次引用了民歌。如:
“芸苔”条下写:“妇人方治难产歌云:黄金花结粟米实,细研酒下十五粒。灵丹功效妙如神,难产之时能救急。”
“蚤休”条下写:“俗云: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
李时珍把民间故事和群众语言直接写进书里,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大大增添了文章可读性,风趣而生动,使人读来津津有味。
二
李时珍一方面向农夫樵夫请教,一方面博览群书。
他的父亲李言闻是蕲州名医,藏书甚多,著有不少医著,李时珍一一精读过。
李时珍治好了荆王府几个疑难病症后,又能自由出入荆王府藏书阁。此后,他在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任职,更是夜以继日地“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做到“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在书海任意驰骋却不眼花,并能敏锐地发现自己需要的东西,加以归纳,“泛引杂说”(刘伯骥《中国医学史》香港版)。这个“杂”,也包括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举不胜举。

如在论述雷丸的杀虫作用时,从陈正敏《遁斋闲览》中引出一段传说。该书载:“杨缅中年得异疾,每发语,腹中有小虫应之,久渐声大,有道士见之曰:此应声虫也。但读本草,取不应者治之。读至雷丸不应,遂顿服数次而愈”。把雷丸写得神灵活现。
在论述白芨的敛肺止血功效时,李时珍从宋代洪迈的一部笔记杂谈《夷坚志》中引用一故事:
台州有个囚犯,“七次犯死罪”,前后越狱逃跑六次,每次被抓回都遭到严刑拷打,因此“肺皆损伤,至于呕血”。眼看生命垂危了,他得一秘方,“只用白芨为末,米饮日服”,吃了以后“其效如神”,重病得愈。后来被判死刑,行刑者好奇,将他的腹部剖开,“见肺间窍穴数十处,皆白芨。填补,色犹不变也”。
说肺部伤口可用白芨填补是不可能的,绝非真有其事,显然是传说。
又如庐山的赤鳞鱼(又名龙鱼),北齐梁任防撰的《述异记》记载了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东晋著名将领恒冲任江州刺史时,派人到庐山,这人上山后,见一湖面波光闪闪,湖周围桑树成荫,湖中浮游着一大群白鹅、败鳊、赤鳞鱼,他欠下身,想捧起湖水喝几口以解一路之渴,忽而见湖中赤鳞鱼跃出水面,摆成一字长蛇阵,张着脊鳍对着他腾空飞来。这人感到异乎寻常,不敢喝水,只好下山。
且不说庐山上有无高峡平湖,就是赤鳞鱼传说的本身,已够扑朔迷离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鳞部·金鱼”栏中略加引证,说:“述异记载,晋恒冲游庐山,见湖中有赤鳞鱼,即此也。”虽只寥寥数语,却给这部药书增添了一片花絮。
三
《本草纲目》是一部严肃的科学著作,引证那么多的民间传说,是否合适?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为这部巨著增添了光彩。

如果把《本草纲目》中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归纳一下,可以发现下述三种情况:
其一,为了进一步说明某一药物的功效、形态,或某一偏方的效用,借助传说故事加深人们的记忆。如前面提到的有关应声虫怕雷丸的故事,就使人们对雷丸能杀虫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尽管白芨填补肺部伤口绝不可能,但白芨确有敛肺止血之功能。
其二,许多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虽与科学不符而又恰恰被人们所接受。对这一类有知识性错误的传说,李时珍不仅引用,而且还附上自己的考证观点。
如在引用钟馗打鬼的故事后,作者指出:“钟馗菌名也”,“终葵椎名也”,“菌似椎形,椎形似菌形,故得同称,俗画神执一椎击鬼,故亦名钟馗……遂成故事。”这么注释,就免得后人误解了。
在有关老虎别名“李耳”的故事中,东汉学者应劭说,“南郡李翁化为虎”,所以叫李耳。
晋代郭璞说,老虎捕食其它动物,遇到耳朵就不吃,这是燥其名讳,“故呼李耳”。李时珍在著作中引用这一故事,又将自己采访猎人的结论写在后面,指出“李耳当作狸儿,盖方音转狸为李,儿为耳也。今南人犹呼虎为猫,即此意也。”
同样,在《列子》、《庄子》等书中,传说蜾羸有雄无雌,不会产子,只好把小青虫(即螟蛉)背到窝里,然后鼓着翅膀,发出歌声教育和嘱咐它们说:“象我,象我。”几天后,小青虫变成蜾羸蜂。
用现代人眼光看,如果认为真有其事,那就太可笑了。但在古代昆虫学知识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从庄子、列子到李时珍之前,一直争论着故事的真实程度。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各种观点都加摘引,然后又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写进书去:通过亲自“视验其卵”,又看到“蜂之双双往来”,从而断定蜾羸蜂有雄有雌,完全能产子,背到窝中的青虫是作幼蜂食物的,从而结束了几千年的争论。
其三,明朝中后期,从皇帝到地方乡绅,到处求不死之药,企图延年益寿。由于皇帝提倡,因此相当程度上影响到黎民百姓。
作为一个治学严谨的医生,李时珍不随波逐流,他在《本草纲目》引用的传说中,就有武当榔梅果可以长生不老的传说。不过,他又把自己实地考察研究的结果写上了:榔梅不过是前人嫁接而变了形的榆树果实,只能“生津止渴”和“消酒”而已,捍卫了科学的严肃性。
其它如吞丹成仙的故事,吃了大如乌鸦的白蝙蝠长生不死的故事,作者也在著作中用“方士言尔,不可信”“方士迂怪之言,不足信也”等语句予以否定。有个江伯儿的故事,说的是江伯儿在肋部割肉治母病不愈,又祷告鬼神待母病好后,便将三岁小儿杀死谢神。李时珍十分愤慨地指出:这是“绝伦灭理”,是“惊世骇俗”的“愚民之见”。

可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引的传说不是盲目地摘抄或纯客观地引用,而是经过认真地选择和反复地考证,有着严格慎重的取舍标准。
欣赏独山,是因为她见证了蕲阳大地千年历史和当今时代的辉煌历程;赞美独山,是因为她以绿自居,以绿取胜,以绿展示自己强大而顽强的生命力;亲近独山,是因为共处一城、手足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同向同行。
(本文得到了刘守华教授、蔚家麟教授的指导,特此表示感谢!)

本文作者:蕲春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