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逼迫康熙帝绞死辅政重臣,自己下场也悲惨野史趣闻
顺治临终前,将皇位传给了年仅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继位后改年号为“康熙”。康即安宁,熙即兴盛,两字连在一起是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康熙生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是大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即位时,由于年幼,祖母太皇太后(即孝庄)给他安排了辅政大臣,为了避免出现顺治初年摄政王多尔衮擅权独断的局面,孝庄决定不再由皇族宗室中的长辈摄政,而从异姓功臣中选拔四位辅政大臣,以便相互制约,同时由皇族宗亲对辅政大臣实施监督。于是,康熙即位后有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政。索尼属正黄旗,是四朝元老,在顺治亲政时期任内大臣,总管内务府事务位居四辅臣之首。苏克萨哈属正白,曾是多尔衮的心腹,由于多尔衮死后倒戈揭发其许多罪行,得到顺治帝的信任。

不仅没有被治罪,反而被升为领侍卫内大臣,加授太子太保衔,在四辅臣中位居第二。遏必隆属镶黄旗,是开国重臣额亦都的儿子,曾被多尔衮排挤,顺治亲政后重新受到重用,在四辅臣中排名第三。鳌拜属镶黄旗,曾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战功赫赫,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顺治即位后,又先后征战李自成、斩张献忠,为平定农民军立下汗马功劳,顺治亲政后将其封为二等公。最初,四位辅政大臣还没有结成党羽,而是尽心辅佐幼主,实践他们在顺治皇帝灵位前的誓言。但随着利益冲突的加剧,誓言就成了一句空话。鳌拜为了独揽大权,不择手段打压异己,对于迎合他的人举荐提拔,对反对者则设法陷害。朝中大臣为了讨好他大都阿谀奉承,文武百官很多都是他的爪牙。

索尼死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每次上朝都站在苏克萨哈和和遏必隆之前,所有军国大事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大臣们对鏊拜的肆意妄为敢怒不敢言,年少的康熙也无可奈何。在这样的情况下,鳌拜气焰更盛,越发骄横。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与鳌拜因政见不合时常在朝上争得面红耳赤。为了在众大臣面前立威,鳌拜决定拿苏克萨哈开刀。鳌拜属镶黄旗,是皇帝的直领旗,地位比其他旗要高。而苏克萨哈属于正白旗,之前归多尔衮所领。顺治初年,多尔衮利用权势,将原定给镶黄旗的永平府一带的好地给了正白旗,而把河间府一带的土地给了镶黄旗。这件事在当时曾轰动一时,两旗之间也由此结了仇。但时过境迁,两旗人民在各自的土地上生活得很好,旧恩怨早被人们忘却。

鳌拜却旧事重提,声称当年多尔衮的正白旗占据了属于镶黄旗的土地,此事不符合规矩,所以正白旗和镶黄旗必须改换圈地。鳌拜换地之说一经提出,朝野震动,正白旗的户部尚书苏纳海、汉军镶白旗的直隶总督朱昌祚、汉军镶红旗的保定巡抚王登联三位大臣联名上书反对,声称换圈地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鳌拜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他不顾康熙的反对,将三位大臣一并处斩。从此朝中再无人敢反对换圈地一事,面对鳌拜的结党营私,大臣们人人自危。康熙十四岁亲政,但鳌拜仍然独揽大权。康熙亲政后的第二天,苏克萨哈给康熙帝上奏折,说自己厌倦了政治斗争,想去为顺治帝看守陵墓,只有这样才能安享晚年。鳌拜得知此事后,罗列了苏克萨哈二十多条罪状,并要求康熙帝下诏灭了苏克萨哈九族。康熙看后十分生气,因为其中大都是诬陷之词。见康熙犹豫不决,鳌拜竟不顾君臣之礼。威胁康熙,逼迫康熙帝绞死辅政重臣,满朝文武大臣竞无人敢反对。康熙只好降旨将苏克萨哈绞刑处死。

笔者认为,鳌拜早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他曾跟随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也曾跟随皇太极岀征朝鲜。清军入关后,鳌拜的主要任务是追击农民军,他曾率部攻打过李自成,也曾跟随豪格出师四川平定张献忠。无论是在关外与明军的反复交锋中,还是在入关定鼎中原后巩固统治的大小战斗中,鳌拜都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清初开国功臣。但康熙初年辅政时期,鳌拜飞扬跋扈,把持朝政,颇多恶迹,最后晚节不保,败在少年康熙手中,虽然免于刑戮,自己下场也悲惨,身死禁所。
本文作者:历史旅客(今日头条)